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8-08-17四川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宜宾644000
四川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宜宾 644000)
韩文彬 左 稳 陈竹 碧黄 琦 罗 颖
【关键字】CT;平扫与增强扫描;肺结节;鉴别诊断
肺结节属于多系统多器官的肉芽肿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常侵犯肺、双侧肺门淋巴结、眼、皮肤等器官,其中以胸部受侵为主,其受侵率高达80%~90%[1-2]。肺结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随着其起病的缓急以及累及器官的多少而改变。胸内结节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出现。临床上对肺结节的诊断方法包括活体组织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等,主要的影像学辅助诊断方法为X线检查、胸部计算机体层扫描(CT)检查[3-6]。而有相关研究报道[7],普通X线胸片对结节病诊断的正确率仅有50%。因此,近年来CT在临床上对结节病的诊断方面的应用不断增加,但传统CT检查对于肺结节中存在同种病中的不同影像表现和不同病的类似影像表现无法进行区分,在大量的数据研究中也证实了这个观点。有相关资料显示[8],CT增强扫描对结节病的类型、肺间质病变的程度和淋巴结肿大的情况进行正确估计,且其对肺间质病变的诊断更为精确。为此,我院采用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旨在探讨其在肺结节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患者,56例患者入院后两周内都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并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肺部结节性病变,所有患者都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32例(57.14%),年龄范围38~71岁,平均年龄为(57.56±4.26)岁。女24例(42.85%),年龄范围为39~72岁,平均年龄为(59.21±3.38)岁;所有患者的肺部结节范畴于1.3~3.0cm,所有结节的平均大小为(2.25±0.81)cm;56例患者中良性结节组26例和恶性结节组30例,恶性结节组中包括:肺癌12例,鳞状细胞癌8例,小细胞肺癌6例,非小细胞肺癌特殊类型4例,良性结节组中错构瘤5例,炎性假瘤7例,结核瘤6例,真菌感染8例。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增强扫描检查前需对所有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者方可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前技师嘱患者扫描时深吸气后进行屏气。设备采用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仪进行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膈膜底部至肺尖,患者平躺成仰卧于扫描床上,采用头部先进方位对患者进行肺部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仪器设置参数:设置参数:管电压100kV~120kV,管电流170mA,螺距为1,层厚3mm~5mm,矩阵512×512,球管转速0.5~0.8s/r,准直0.625mm×64,先进行常规平扫再采用对比剂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造影剂高压注射器于患者上肢手肘静脉注射造影剂碘比醇,剂量0.8ml~1.2ml/kg,注射速度2.0~3.0ml/s;以注射对比剂的时间为标准,于注射对比剂后15s,30s和60s先后进行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延时期三期增强扫描,为了避免出现漏诊的情况,可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合理调整增强扫描时间。扫描结束后需对图像进行重建等后处理。
1.3 图像处理由本院2~4名资深专家对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诊断,并达成最终一致性的诊断结果。对56例肺结节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病灶强化情况、影像特征以及检出情况进行分析观察。
1.4 数据统计学处理本研究56例患者的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龄等相关计量数据用(±s)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性别等计数数据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采用χ2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肺部结节的CT扫描影像特征两组间的CT扫描影像征象中除空气支气管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其余CT征象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别,各项中的P值均低于0.05,见表1。
2.2 两组CT增强扫描的CT值以及强化程度对比(1)动脉期恶性结节组30例患者中,有16例明显强化,即强化后增加的CT值>20Hu;良性结节组26例患者中,有11例强化。(2)静脉期恶性结节组30例患者中,有27例显著强化,3例呈中轻度强化,其中14例病灶内见不规则条状及斑点状强化血管影;良性结节组26例患者中,有8例无明显强化,18例呈中度强化。(3)延时期恶性结节组30例患者中,有26例呈现中度强化,4例呈现轻度强化,病灶内均无强化血管影;良性结节组26例患者中,5例呈中、轻度强化,14例无明显强化。CT平扫测得良、恶性肺结节平均CT值分别为(35.32±15.38)HU、(37.95±15.76)HU,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9,P=0.531);CT增强扫描60s测得良、恶性肺结节的平均CT值分别为(24.79±25.02)HU、(37.01±11.88)HU,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2.385,P=0.021),增强扫描的其余2个时间点所测的CT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为提高对恶性结节的检出率,本研究以三期增强以最大CT净增值20~60HU为恶性结节,经计算所得CT三期增强扫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6.73%、诊断准确性为81.46%
2.3 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征分析对本院的1例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影像分析,患者,男,39岁,于体检时发现右上肺结节就诊。病理结果显示:(右上肺)查见两结节,均查见隐球菌,符合隐球菌肉芽肿,其旁肺泡组织及间质见较多炎细胞浸润,其中部分肺泡腔内查见泡沫细胞聚集,均呈反应性改变,其内查见上皮样肉芽肿(见图7)。CT诊断结果:右肺上叶尖段见小结节影,约1.6cm×0.5cm大小,周围可见细小毛刺,其中结节靠后可见一空腔影,直径约1cm,壁较光整,增强扫描结节强化不明显。平扫CT值47HU,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48HU(见图1-6),考虑肺部良性结节,病变请结合临床。临床特殊染色(M201800086)测试结果显示:PAS糖原染色(+),最后确诊为肺部良性结节。
表1 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CT扫描影像特征对比
3 讨 论
肺结节病又被称为肉样瘤,其发病原因不明,属于一种变态反应疾病。好发于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肺实质,其发病率高达90%以上,所以通常将胸片作为发现胸内结节病的主要手段[8-10]。胸内结节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患者可不同程度的出现咳嗽、咳痰、胸闷、痰血、气胸、胸腔积液等症状,但往往难以引起患者重视[11]。由于其临床表现的不典型性,因此需结合临床表现、胸片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皮肤粘膜、淋巴结活检等病理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胸部X线及常规CT作为肺结节常用的检查方法,肺结节在胸部X线及常规CT上通常显示为肺门增大,其中以双侧肺门肿大为主,所以在诊断过程中极易与肺结核或肿瘤发生混合从而造成误诊[13]。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CT技术也不断发展与成熟,CT除平扫外,还新增了增强扫描和造影扫描二种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文化知识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在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时即被检出,因此如何有效鉴别肺部结节的性质成为当今医学界迫切需解决的对象[14]。而有相关研究表明,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发现平扫不能发现的病灶,且还能对病变部位的血供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可以帮助临床对肺部结节的良、恶性病变性质进行鉴别诊断等[15-18]。本文对此展开了研究探讨。目前公认的肺癌等恶性结节的强化值为20~60HU,且良性结节的强化值≤15HU,但是有部分良恶性肺结节的强化值会有相同情况出现,这是炎性组织中毛细血管十分丰富,而强化程度是由对比剂进入的血管外间隙的量和速度决定的,因此会有良恶性肺结节的强化程度不明显情况发生[1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CT平扫良、恶性肺结节平均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CT平扫无法对肺部结节的的性质进行有效鉴别;而CT增强扫描60s良、恶性肺结节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15s、30s所测的CT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良恶性CT增强扫描对肺结节的性质具有一定的鉴别作用,但是效果不明显,此外,还测得CT三期增强扫描对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86.73%、诊断准确性为81.46%,表明增强扫描对肺部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良、恶性肺结节在CT上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良性肺结节在CT上主要显示为钙化、脂肪密度、长毛刺等,恶性肺结节在CT上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征、血管集束征、深分叶、胸膜凹陷征等特有征象。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良、恶性两组间的CT扫描影像征象中除空气支气管征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别(P>0.05),其余CT征象差别均具有统计学差别,提示通过肺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特有征象,可为肺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提高临床对肺结节的鉴别诊断能力[20-21]。
综上所述,CT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对肺部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