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疑题目,推开阅读的一扇窗

2018-08-16叶秀华

文理导航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质疑阅读教学策略

叶秀华

【摘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题目质疑,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体会情感,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质疑

古人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地探索求知。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质疑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抓住题目进行质疑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文章的题目就像它的标签。察看这一标签,可以窥视到整篇文章的“主要成分”,质疑这一标签,解析“主要成分”,可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一、抓题目类型质疑,理清脉络,知晓文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描写的对象一般离不开“人、事、物、景”。因此,文章的题目也就可大致相应地分为以下四类:一是以人物为题,如《詹天佑》《倔强的小红军》《花木兰》《凡卡》《少年闰土》《“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等;二是以事件为题,如《争吵》《赤壁之战》《小兵张嘎夺枪记》《孔明借箭》《郑成功收复台湾》《商鞅南门立木》等;三是以景物为题,如《翠鸟》《猫》《珍珠鸟》《五彩池》《海上日出》《我家门前的海》等;四是以线索物为题,如《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彩票》《青花》《一块特别的石头》《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等。在阅读教学中,根据题目类型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可以顺题目摸清文章脉络,更轻松便捷地知晓文意。

(一)人物为题的文章

人物类文章,是通过事情来表现人。文章一般先交代人物的身份等基本内容,再围绕主人公叙述具体的事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中的主人公的身份特点和发生的事件进行质疑,文章的主要脉络就会清晰地展现出来。

如教学《黄道婆》一文,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黄道婆是谁?”“课文围绕黄道婆讲了她的什么事情?”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文。通过读文探究,学生知道了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后来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并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怀念她的功绩。抓住课题,抓住黄道婆的身份和事件这两个要点,学生就能迅速地梳理出整篇文章的主要脉络,进而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以事件为题的文章

事件类文章,主要围绕事件的发展而展开。事件类的文章题目有时还会以“人物+事件”或“地点+事件”等形式呈现。质疑课题则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教学《争吵》一文,我围绕课题中的“争吵”这一中心事件让学生自主质疑:“谁和谁争吵?”“他们为什么要争吵?”“争吵的过程怎样?”“争吵的结果如何?”通过质疑课题,学生准确地抓住了核心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浏览课文,在解疑的过程中轻松地了解了故事的经过,为深入体会“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宽容”的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

又如《陈嘉庚办学》一文,课文题目属“人物+事件”式,我引导学生先从课题中把握文章讲述的主要内容为“陈嘉庚办学校”,再对题目中的“人物”和“事件”分别质疑:“陈嘉庚是谁?”“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如何办学的?办学的结果怎样?”总体感知课文大意后,由人物引入,关注人物行为,抓住关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指明了方向。

(三)以景物为题的文章

以景物为题的文章,描述的是事物的形状、颜色、特征等,并在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质疑题目可直接抓事物的特点、表达的情感进行。

如《猫》一文,作者细腻、生动而又逼真地描述了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剛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课伊始,学生质疑课题,首先明确课文写了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活泼可爱两方面的内容,然后从文中找出描写猫的特点的句子进行反复品读,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又如《五彩池》一文,我从瑶池的美丽传说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质疑课题:“五彩池的池水是不是真的有五种颜色?”“五彩池是什么样子的?”抓住五彩池最大的特点——池水颜色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介绍了五彩池的哪些特点,接着再对文中描写五彩池特点的精彩句子进行细细品读,边读边想象,将文字转化为画面,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以课题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质疑探究的设计,进一步巩固了阅读方法,实现了精神与语言的双重收获。

(四)以线索物为题的文章

以线索物为题的文章,通常围绕着一个具体的实物展开叙述,此物见证了或记录了一个人、一件事或一段情。线索物为“线”,与此物相关的人、事、情则为一颗颗的“珠”,“线”串“珠”而成为一个整体。学习此类文章,应以题目中的线索物为中心点辐射质疑展开阅读学习。

如《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一文,在板书课题后,我就引导学生针对“小太阳”这一线索物进行质疑:小太阳为什么要装在信封里?是谁把小太阳装进信封里的?这样做有什么用?信封里的小太阳给了谁……一连串的质疑后,教师不予评价,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进行讨论,选择有价值的质疑深入探究,使学生紧紧扣住“小太阳”将故事的情节捋顺,并体会到库伯做错了事努力改正和丹尼斯爸爸的宽容睿智的品质。以课题进行辐射质疑并引导沉淀有价值的疑问,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控能力,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钻研文本,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抓题目“题眼”质疑,深入探究,感悟中心

文章题目的“题眼”,可谓是“龙之睛”,乃全文之精髓所在。找准题目的“题眼”,挖掘“题眼”质疑,深入文本探究,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主旨,获得情感体验,切实提高阅读效率。

如《坚定的锡兵》一文,我破题时紧扣中心词:“《坚定的锡兵》这篇写人的文章,写的是谁?(锡兵)突出写了他的什么?(坚定)‘坚定是什么意思?(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坚定就是这篇课文的中心词,你能根据这个中心词对全篇文章提出学习问题吗?”在学生提出“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坚定的锡兵?他为什么这么坚定?”问题后,再围绕“坚定”进行全文探究。

又如《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1.1934年10月,红军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保存革命力量,北上抗日,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飞越乌江天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跨过草地,突破腊子口,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在长征的途中每天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讲述长征中发生的故事的课文《倔强的小红军》。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倔强)

4.倔强是什么意思?

5.从课题中,你认为阅读这篇课文应重点抓住什么问题?(在小红军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小红军的“倔强”体现在哪里?)

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学生阅读课文,从小红军连续几次拒绝陈赓的帮助初步感知“倔强”,再细读品味小红军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深入感悟“倔强”。阅读至此,一位在生死抉择面前,为了不拖累别人,毅然选择了死亡的高大的小红军的形象浮现于大家的面前。质疑“题眼”,提出了统领全文阅读的核心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分层阅读中感知感悟小红军的“倔强”,个人情感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质疑课题,推开阅读的一扇窗,让学生自主提问,主动探究,善于解疑,在质疑中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敏君.生疑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语文教学通讯,2003(34):40-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质疑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