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有哪些?

2018-08-16王安易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小学生

王安易

摘 要: 学习倦怠对小学生的学业、心理和生活都造成了消极影响,应当引起重视。学习倦怠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等人口学因素,性格、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等内在个体因素,家长教养方式、教师素质、同伴关系等外在环境因素。本文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从学生自身、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等角度提出缓解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倦怠 影响因素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倦怠问题,但大多以大学生或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中小学生的倦怠问题关注甚少。然而,快节奏、高竞争、强负荷的持续压力使学习倦怠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学习倦怠正成为小学生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1.学习倦怠的核心概念

综合参考国内外有关学习倦怠的研究,从小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本文将学习倦怠定义为:小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由于长期的学业压力或缺乏兴趣而导致的持续性的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中开始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身体、情绪和态度等方面的耗竭,与同伴或老师疏离及个人效能感低等现象。

2.学习倦怠对小学生的影响

2.1学习倦怠对学业的影响。学习倦怠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课堂上注意力分散,总是浮想联翩或者做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甚至影响其他同学。作业只是疲于应付,出现畏难情绪,缺乏挑战性。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效率不高,对学习和学校产生抵抗心理,严重的可能出现逃课、退学等现象。

2.2学习倦怠对心理的影响。学习倦怠对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很大影响,各维度都与外显自尊存在负相关,其中低成就感维度与内隐自尊呈正相关[1]。学习倦怠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学生会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久而久之在学习方面产生习得性无助。情绪方面,学习倦怠易导致焦虑,降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2.3学习倦怠对生活的影响。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学习倦怠对心理的影响会不断扩散进而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学习倦怠程度与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成反比[2]。学业上出现困难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学生易产生焦虑、颓废等消极心理,对生活失去热情,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变得被动、冷漠。高年级学生即将步入青春期,若家长不能正视孩子的问题给予支持和引导,则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叛逆行为。

3.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根据已有研究,可以从人口学因素、内在个体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归纳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3.1人口学因素。一般来说,年级与学习倦怠呈正比,年级越高,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且毕业班学生面临更大的风险。高年级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习难度都高于低年级,毕业班学生面臨考学压力,加之即将到来的青春期给身心带来的变化,更易出现倦怠状态。但在小学低段学生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一般高于二、三年级。这是由于一年级学生正处在幼升小的过渡期,与幼儿园相比,小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可能不适应。

诸多研究发现男生的倦怠程度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由于男女生在意志品质方面的差异导致的。女生往往有着较好的耐性且比男生学习更刻苦,能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但男生倾向于缺乏耐心,细致程度不够,自制力欠缺,在老师和家长的管教下更容易出现倦怠和逆反心理。

学业状况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间接影响学习倦怠。成绩较好的学生经常得到及时的正强化,会更加努力学习以保持现有成绩,学习动机更强。而成绩欠佳的学生容易对学习价值感出现偏差,常以消极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习,在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的倾向,但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可能存在学习倦怠现象。笔者认为可能是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家长和老师没有及时给予强化,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偶然的失败将是很大的打击,若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很可能一蹶不振导致倦怠。

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更敏感复杂,孩子内心更孤独脆弱,若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学生学习倦怠。相对来说,独生子女的学习倦怠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这是由于父母将爱与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压力过大而选择逃避,产生倦怠心理。

家庭条件和父母文化水平对学习倦怠有一定影响。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相对来说没有沉重的生活压力,也就没有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家庭现状的迫切需求,因而缺乏学习动机,更易产生倦怠感。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如农村学生强烈,且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显著差异,更容易出现失落的情绪,学习倦怠程度更高。且学习倦怠和父母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便会更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使孩子厌倦学习。

3.2内在个体因素。越内向的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越高[3]。内向的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内心情感细腻,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往往自己扛着,得不到释放与外界的引导,便会内心消沉,失去热情和兴趣。

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较好的成绩,对学习充满了热情与兴趣;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问题,缺乏信心,学习动机不足,从而产生倦怠之感。

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应着不同的应对风格,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内归因者对应着控制性应对风格,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学习产生影响,注重自我潜能开发,学习行为积极稳定,倦怠程度较低;外归因者采取非控制性应对风格,认为学习是不可控制的,自己努力与否对结果不会有什么影响,在行为和态度上都比较消极。因而,外归因者比内归因者更容易产生学习倦怠。

时间管理倾向会间接影响学习倦怠。懂得合理高效安排时间的学生往往有较明确的目标,做事情有条不紊,能迅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容易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反之,时间管理倾向较低的学生不能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无法按时高质地完成任务,便会产生焦虑和紧张,极易导致倦怠。

3.3外在环境因素。任务量大小及难度与学习倦怠程度相关。学生学习任务重,作业量大且有些作业难度可能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占据着课余时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不仅在时间、空间上受到限制——睡眠时间缩短、活动时间减少、活动范围局限,而且主观负荷超重,对学习充满倦怠甚至厌恶、敌对的情绪。

教养方式及家长的反应行为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心理。专制型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依靠权力专断或爱的收回等强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顺从,就像弹簧一样压得越狠反弹越强,孩子极易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而忽视型父母较少对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孩子受父母影响不会很重视学习。此外,家长的行为反应会影响学习倦怠[4]。孩子在学习中暂时遇到挫折很容易丧失自信,若家长只注重成绩而不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会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若焦虑、失望和紧张不安的情绪不能缓解,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学习产生厌倦或恐惧心理。

教师素质与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有很大影响。教师素质包括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班级管理水平等,对学生的情绪、动力和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态度有较大影响,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伴关系对儿童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评价、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与同伴不能和谐相处,势必影响其在学校的心情,分散其学习专注力,厌倦学校和学习。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学习无用论”使学生对学习产生认知偏差与厌倦。此外,现行的人才选拔标准过于看重分数而忽视能力水平,致使一些能力强而成绩不出色的学生得不到公正评价而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学习倦怠。

4.缓解小学生学习倦怠的策略

4.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要积极配合家长和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科学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并调整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学习的内在动机。

4.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需接受专业技能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質。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可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翻转课堂等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增强自信心,缓解消极情绪。

4.3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一方面,完善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园林风景、励志标语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干预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途径[5],因此学校必须配备心理咨询室,并由专职教师负责。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缓解学习压力,请专职人员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学习动机。此外,班主任应协助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对可能出现学习倦怠的学生加以引导,为学习倦怠程度较深的学生提供及时的专业干预。

4.4调整教养方式和应对策略。家长应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注重自身发展,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应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使其劳逸结合,学习之余加强体育锻炼和兴趣培养。学习上暂时出现问题不要急于否定,要适当地换位思考,调整不合理的期望,帮助孩子正确归因,引导其走出困境。

4.5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今社会,网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若未能养成科学的上网习惯,既浪费时间消耗精力,又会接受错误的指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大隐患。相关部门应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引导学生科学上网,大众媒体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消极舆论泛滥。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一些挫折与磨砺,产生倦怠现象。出现学习倦怠征兆时不必过于恐慌,家长、老师和学校都应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学生找出导致倦怠的根源,对症下药,使其摆脱倦怠,重新积极追求学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736-737.

[2]李浩.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2):179-183.

[3]李涛,冯菲.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个体因素及教育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5(358):236-237.

[4]曲倩.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学习倦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7):45-46.

[5]傅安球.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1):22-23.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小学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