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的作用

2018-08-16卢晓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压力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

卢晓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尤其是高校学生。一些高校学生面临学业繁重、人际关系紧张、就业难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心理教育是解决这些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积极心理学为高校的心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对策,很好地解决了诸多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人际关系问题。

关键词: 压力 高校学生 积极心理学 人际关系

高校学生都是年轻的一代,属于祖国的未来,担任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高校学生这些温室的花朵也面临着学业繁重、人际关系紧张、就业难等问题。其中占比例最大的当属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这些高校学生基本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一些人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心理上很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最终造成一系列心理问题,阻碍这些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高校的心理教育是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压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积极心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对策,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学生健康成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讲述了积极心理学,最后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提出了一些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属于群居动物,在整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有很多关系,像家庭中父母属于夫妻关系,我们与父母之间属于子女关系;公司中有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而高校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据调查,高校学生面临的诸多心理压力中,人际交往问题是占比最大的,几乎占到了50%。这些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压力给一些高校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创伤,导致这些高校学生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阻碍了这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要分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了解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注意阶段,人与人会交往,主要原因在于雙方之间某种特质吸引了对方,然后经过考量将对方纳为交往的对象。其次是接触阶段,一旦将对方纳入自己的交往对象后,下一步就是找机会和对方简单接触,这个阶段只是简单试探对方,通过这一步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生活、性格等。但是这个阶段不会碰触到双方隐私,因为还不彻底了解对方。随着接触阶段的不断加深,就进入第三阶段融合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后,双方之间感情都比较深,一旦双方之间的交往出现矛盾,就会发生焦虑、担忧等烦恼问题。经过大量高校人际关系调研,本文分析了这三个阶段出现问题的众多原因,也就是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1.不良的人际交往环境

21世纪属于信息时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也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高校学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有了智能手机后,高校学生中出现了很多“低头族”,他们一天到晚盯着手机,基本上不与其他人交往。这就打破了人际交往的第一个注意阶段,这些“低头族”基本一天到晚都在盯着手机,不会注意到周围旁边的学生,就失去与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人属于群居动物,由于他们没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变得越来越孤独,逐渐产生人际关系问题,最终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2.不良的认知

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是有所求的。某些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是有目的性的交往,不是单纯的交往。比如,某学生只跟家里条件好的同学主动交往。不良认知的另一方面表现在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由于是独生子,父母从小就很溺爱。这些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等。这样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其人际关系必定不好,没有多少人想与这样的人做朋友。正因为这样,这些从小被溺爱的高校学生更容易因人际关系的失败而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影响自身健康发展[1]。

3.不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高校学生的生活环境无疑集中在学校和家这两个地方。家里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与支持,学校主要来自老师的教育与支持。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心理压力,为其排忧解难。在学校时,由于不好意思,碍于面子,这些高校学生遇到问题时也不与老师沟通,不寻求老师的帮助。正是这两个“港湾”都不能充分给予孩子教育与支持,致使孩子承受较多的压力无处释放,正是这些压力,致使他们更封闭,更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导致人际关系很失败。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美好婚姻的研究。真正兴起于20世纪末的西方,由美国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两位著名心理学家创立。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及美德等一系列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主张看待每一个人都要用赞赏和开放的眼光,强调要用积极心理学治愈心理创伤,反对单纯的药物治疗[2]。

从个人方面上讲,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应该以个体的积极情绪为主导,重点研究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比如,个体的幸福感、个体的满足感、个体的乐观和快乐等。之所以以个体的积极情绪为主导在于它能很好地改善个人的情绪,使人保持积极的态度,因此可以很好地消除内心的压力。

从群体方面讲,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积极的群体组织。人属于群居动物,群体组织很容易影响个人,群里组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组织。研究表明,在积极的群体组织生活的人往往比消极群体里生活的人更具积极性,对美好生活更向往,生活得更幸福[3]。

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两位积极心理学创始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个体之间互相理解,建立积极的情感,最终使个体之间变得更加幸福。积极心理学可以使大学生之间更好地相处,解决他们人际交往的问题。同样积极心理学使有天赋的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大程度地开发并运用自己的潜能。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的对策

从上面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可知,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解决现在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针对上面造成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给出了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引导教育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两点:

1.改善人际交往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群体可以有效地影响个人,对于高校学生而言,积极的群体则是学校和家这两个地方。为了改善人际交往环境,需要从这两个地方切入。首先针对家庭,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教育者,是孩子最大的影响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使他们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际交往。其次就是学校,在学校老师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所以老师有义务向孩子灌输乐观态度,积极解决孩子遇到的人际交往问题,解决他们的心理压力。相信通过积极群体组织,一定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最终使高校學生不再存在人际交往问题,心理不再有压力,使其更健康地成长为接班人。

2.积极的心理引导

积极心理学的终极目标就是个体之间互相理解,建立起积极的情感,最终使个体变得更加幸福。从上面的分析可知某些高校同学的人际交往是有目的性的交往,不是单纯的交往。这是一种不良认知的表现,是消极思想的表现,应该以积极心理学健全这些高校学生的不良认知,使得高校学生之间更好地相处,解决他们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四、结语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阶层的人都面临着诸多压力,尤其是高校学生。高校学生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基本还属于弱势群体。当他们面临学业繁重、人际关系紧张、就业难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高校学生都是年轻的一代,属于祖国的未来,担任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因此,解决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至关重要。积极心理学主张看待每一个人都要用赞赏和开放的眼光,强调用积极心理学治愈心理创伤,反对单纯的药物治疗。积极心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对策,有效解决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宏翰.赵崇莲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0(1):116-121.

[2]詹丽玉,练勤,韩布新.国内外积极心理学领域近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2):208-213.

[3]苏文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J].人民论坛(中),2010(11):142-143.

猜你喜欢

压力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