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幸福感: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至高境界

2018-08-16卞辉赵乾吴洪波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

卞辉 赵乾 吴洪波

摘 要: 高校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获得学术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而学术幸福感是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至高境界。增强自主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意识,自我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注重自我批判、反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加强自主专业发展管理与更新能力,是实现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和学术幸福感的重要路径和必然抉择。

关键词: 学术幸福感 高校教师 自主专业发展

一、何为学术幸福感

幸福是一个具体的整体,“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追求健康、崇尚美德、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1]。幸福不仅是指一种物质上的满足、一种感官上的娱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积极体验与主观享受。

幸福感,既是一种对生活的客观条件与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一种对生活的主观意义与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它是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完善论的基础上,主要涉及良好的心理机能、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等,是一种对实现个体真实潜能与才能的完美追求,不仅注重人们的主观情感体验,更注重人们的自我成长、发展与完善。其中Ryff等人总结了心理幸福感的六个维度,即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个人成长(personal growth)、生活目标(purpose in life)、良好关系(positive relation with others)、环境控制(environment master)和独立自主(autonomy)。而我国的邢占军等人通过借鉴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构建了中国城市居民心理幸福感量表,抽取了九个维度:自我成长与进取心(GR)、人际适应(AD)、自我满足感(SA)、成就感(AC)、创新意识(CR)、自我管理(MA)、自主感(AU)、压力感(PR)和未来感(FU),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心理幸福感的理论为基础,学术幸福感不仅指学术主体在做学术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愉悦与享受等积极的心理体验,而且指学术主体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是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至高境界。具体理解如下:

(1)“学术幸福感”中的“学术”包括学科学术和教学学术两大部分。1990年时任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的博耶在其出版的《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一书中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他认为大学里学术的内涵不应仅仅指专业的科学研究,更应该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知识的学术和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学术)。他让我们认识到,除了知识的生产、知识的应用是一种学术以外,知识的传播是一种学术、一门科学,即教学是一种学术。

(2)学术幸福感的主体是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高校里科研與教学的主体,可以称为学术群体的主体,那么学术幸福感就是指高校教师的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与永恒追求,其学术幸福感关乎着学生的幸福、关乎着教师的职业幸福、关乎着整个大学的长远发展,理当受到关注与保证。

(3)学术幸福感是指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与享受,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学科学术和教学学术的过程中感受的一种满足、愉悦之感与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的主观层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主体内心深处的自我愿望之满足、自我心情之愉悦、自我价值之实现,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它既包含教师的学术自由、学术主体性与学术自主性,又包含教师的学术热诚与学术追求,同时绝不可能回避或排除教师的学术理性、责任与使命。

(4)学术幸福感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对知识的一种热切渴望,对真理的一种由衷追求,对事业的一种自主规划,对学术的一种自主创新与奉献,对自我实现的无限追求与满足,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维度:自主成长与进取心、自我发展与规划、自我满足感、自我成就感、自主创新意识、自我管理与更新。

二、高校教师学术幸福感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关系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指高校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培训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提升专业素养,逐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与创造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而高校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自主选择与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教学与科研等实践活动的需求和需要,不断学习与拓展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专业精神、专业素质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自主专业发展规划、自主专业发展能力、自主专业发展管理、自主专业发展更新等内容。高校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是其实现学术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学术幸福是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永恒追求。

(一)自主专业发展是高校教师获得学术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最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需要,这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高级需要的满足得到的是一种精神幸福感。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使得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理念、专业精神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自我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自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自我实现和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增强自主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意识,确立先进独特的教育信念,自制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锻炼并提高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管理能力和更新能力,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恪守信念、付诸实践,使自己平凡的工作变得富有价值,学术工作获得一定的成就与肯定,各方面的成果获得相应的尊重与认可,从而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这些正是他们学术幸福感的前提和基础。

(二)学术幸福感是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至高境界

“所谓至善,就是指绝对的目的善,是任何时候都无条件地是目的而不作为手段的善,是不假外求的善”[2]。柏拉图说:“追问一个人为什么欲求幸福是毫无必要的,因为欲求幸福就是最终的答案。”[3]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选取,而永不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看起来,只有这个东西才有资格作为幸福。”[4]学术幸福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至善,是绝对的目的善,不可作为其他任何需要或目的的手段,它应是最后和最终的目的。而自主专业发展作为高校教师自我潜能之充分发挥与自我价值之完美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实现学术幸福感的必要途径和手段,学术幸福可谓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永恒追求。高校教师在自主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修炼专业道德、提升专业素养,并在努力拼搏和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实现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达到自己的学术追求,从而不断逼近学术幸福的至高境界。

三、自主专业发展——实现高校教师学术幸福感的必经路径

“精神幸福就是指精神生活的幸福,是人的精神方面的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幸福,主要包括认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和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幸福”[5]。其主要表现为实现自我特别是精神领域的创造潜能,并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终极目标,它是一个人获得精神财富和精神满足的积极的主观心理体验。高校教师的学术幸福感是一种精神幸福,不仅是指学术主体在做学术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愉悦与享受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更是指学术主体自我潜能的充分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是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至高境界。高校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是其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也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发挥创造性潜能的必要条件,同时,它对教师学术幸福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教师学术幸福感的必经路径。那么,到底该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其至上的学术幸福感呢?

(一)增强自主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意识

自主发展的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之于动物的区别首先在于人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Larsen-Freeman认为:“在教师发展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自觉和自我意识,要有随时准备接受改变的积极态度,以改变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结构。”[7]作为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应只是缘于外在的压力和强制性的要求,不应只是简单的指导与培训,而应是高校教师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热切渴求,是教师自觉地主动地要求成长、希望发展的强烈愿望,是教师热切期望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的无限追求。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从时间维度上看,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8]。

(二)自我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

自主专业发展规划是指高校教师在结合内外部因素之基础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各种内容、形式、阶段、重点等多个方面做出科学、合理而系统的长远规划。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大的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现实的国情与校情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与专业潜力、兴趣和人格等各方面的具体状况。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可以精心拟定未来专业发展的个人理想与目标、科学设计“合身”的专业素养内容与结构、合理选择并规划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投入与付出的的比例和权重、全面规划布置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任务与措施,争取做出各自“量体裁衣”式的合理选择与规划,从而为高校教师的专业發展设计了一个宏伟“蓝图”,为教师选择、引领、反思、管理并监控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框架,为其全面、协调而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地积累、更新、研究并创新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不断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各项专业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内容的积累、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还要对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索与钻研,并在实践教学中对其不断地应用、检验与完善,既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要满足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和需求,更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以更好的技能更加全面、更加通俗、更加深刻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开发并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获得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并由衷地产生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最终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学术幸福感。

(四)注重自我批判、反思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反思是一种与自我相联系的、有助于自我发展的高随品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于1989年提出的关于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反思对高校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教师应当树立自我批判、自我反思的专业发展理念,重视在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加强反思与自评,并使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在经历持久的自我批判与反思的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必然会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困惑、探寻新方法,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检验和学习,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改进与创新。反思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是高校教师永葆生机的源泉。高校教师在自主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实践反思者与研究者,在反思实践和潜心研究中创新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手段,在反思与创新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五)努力增强自主专业发展管理与更新能力

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既需要各种制度、规范等外在管理,更需要教师的自我管理,因为外在的各种管理并不足以替代教师自身的影响作用。高校教师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把握好教师角色的独特性和本质特征,并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认清并确认自己的角色,并努力扮演好、管理好、发展好自己的角色。其次,高校教师既需要组织、协调、规划好专业发展整体的目标、内容、形式、手段之间的关系,又需要调配好专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各个内容、各个方面的比例与权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使得高校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达到最佳效果。最后,在自我管理过程中,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实施过程、途径、方法、效果等还需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控制与监督,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反思、评价、调整与更新,及时把握和更新最近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动向,努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01.

[2][3][5]孙英.幸福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143,144-145,35.

[4]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10.

[6]俞吾金.俞吾金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21-222.

[7]Kathleen M.Bailey,Andy Curtis,David Nunan.追求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研究所2018年度立项课题“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项目编号:JSCG1827)。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研究述析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兼职行为规范化的路径和保障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