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能四会”技能型文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8-08-16胡莉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胡莉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需求为前提,以成才为目标,以学分为试点,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过程实施。从教改创新、实践检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成效检验,并对“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延伸思考。

关键词: “四能四会” 技能型 人才培养模式

在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经历30余年不断进取取得显著成绩,正步入内涵建设的新阶段。由于办学历史相对较短,人才培养面临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即注重专业教学,缺乏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未能将学生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很好地融合,學生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导致学生“专而不专”,不能更全面地满足社会需求,制约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

“依托文化、围绕舞台、面向市场”是国内艺术高职院校普遍具有的办学定位与共识。笔者所在的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紧紧围绕“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实力、有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能力”的“三个有利于”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充分结合重庆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实践力、艺术原创力、舞台表演力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演艺人才。

一、“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出

(一)重庆文化艺术人才现状分析。

对重庆市文化艺术人才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发现,一方面,重庆文化艺术人才队伍总量偏少,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知识结构单一,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人员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人才队伍断层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呈现继承型多创新型少、单向型多复合型少的现象,制约了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面对当前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新兴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以及重庆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的繁重任务,亟待培养一大批既有文化理论又会艺术表演技能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提出“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技能标准目标。

根据重庆市文化艺术人才现状,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为重庆市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文化市场管理部门、文化企业等培养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演艺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融合“厚德博艺”的办学理念,提出以“四能四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为人才培养标准,融入“六个养成教育”(养成文明习惯、养成科学方法、养成团队精神、养成坚强品质、养成积极态度、养成优雅气质)的人才培养方针。

(三)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专业群建设。

结合市场需求,依托行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以传统优势表演艺术类专业为龙头,以艺术设计、艺术教育专业为重点,以文化管理与传播类专业为支撑,进行文化艺术类专业群建设。围绕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招得进、留得住、教得实、管得好、分得出”工作衡量标准,狠抓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推动学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

(一)以需求为前提,构建“四能四会”的人才培养体系。

即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学生能力为本位,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四能四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艺术修养—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四元”模块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实践—岗位实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市场需求的“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型文化艺术人才。

(二)以成才为目标,构建“四能四会”的能力标准。

将每个在学院读书的大学生培养成才,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根据“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编会导、能拍会照”的人才培养目标,研制了各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按照基本常识的认知能力、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制订,基本符合艺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培养目标。

(三)以学分为试点,构建“四能四会”的课程体系。

围绕专业群建设构建人文素质课(文化素质课、艺术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职业素质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拓展课)等三大课程模块六种课型。融合“四能四会”能力标准开设了大学语文模块课(国学导读、现当代经典文学赏析、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音乐素养、舞蹈基础、影像基础、编创策划等系列“四能四会”课程,作为艺术素质课型纳入全院学生公共必修课。课程分阶段实施,每学期完成一类课程,即“一能一会”;课程由各系部来共同来承担,实行学分制,且课程学分须按照1:1进行实践学分配套。

(四)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四能四会”的实训体系。

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入驻参与行业产业园区建设等模式开发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二是借助学院已有平台如培训基地、培训学校、考级中心、文化产业公司等,开发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三是构建以“众创空间”为主题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基地;四是开展系列社团实践活动,如校园周周演活动,学生“四能四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五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学院与中国长航集团、成都东星航空公司、猪八戒网等签署委托定向培养协议,入学即就业。基于“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与订单企业共同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开发实践课程、共同开展实践教学研究。

三、“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教改创新,“四能四会”课程深受喜爱。

从“四能四会”课程教学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四能四会”课程设置较为合理,对创新课程表示很喜爱,希望学院多搭建“四能四会”实践平台、认为有必要开展“四能四会”相关辅修课程。说明学院设置“四能四会”课程是必要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顺利的。

(二)实践检验,“四能四会”学业成绩达标。

学院对2013级、2014级、2015级、2016级部分专业进行期末成绩抽查分析。经分析,“四能四会”课程平均合格率达93.89%,优生率为27.71%。从成绩分析及教师意见来看,学生的“四能四会”课程成绩总体合格,即学生能够掌握“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拍会照、能编会导”基本技能,且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兴趣点,从而不断提升该方面技能,为修读辅修第二专业和实习就业增加砝码。

(三)服务社会,“四能四会”人才助力基层。

由于该培养模式在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意识、表现能力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过程中受到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融合演艺、舞美、文化创意策划等教学实训单元,依托“四能四会”人才质量优势,形成功能组合实体,积极参与到重庆市各区县文化企事业建设与社会服务工作中,联动基层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文化演艺、文化策划与推广活动,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助推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

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四能四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初步取得成果。学生通过“四能四会”证书的获取,以及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多方面了解,提高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基本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成熟的、具有特色的“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

四、“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

(一)围绕教学,以“四能四会”申报市级教改课题。

围绕“四能四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和教改研究力度,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获得《重庆艺术职业院校“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三項市级课题立项,为不断优化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拓展条件。形成“四能四会”人才能力标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四元”课程体系等研究成果;编写完成《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国学导读》、《青少年美术训练》系列丛书等系列校本教材,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常态化稳步推进。

(二)打造特色,以“四能四会”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依托“四能四会”技能培养基础,学院引导各教学系部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一能一会”标准,融合行业主流和专业内涵,赋予专业主题内涵,开展“四能四会”技能活动成果展示月,既丰富育人实践,又检验教学和学习成效。

(三)突出区域,以“四能四会”开展文艺作品创作。

学院围绕巴渝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创作。舞台剧《巴渝乐舞图》、秀山花灯《喜》、《巴渝伶女歌》等并成功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音乐剧《生死概率》、《车站》等,以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打造的特色音乐剧获重庆市宣传部重大项目立项。

推动重庆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面对“新常态”的国内经济态势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文化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艺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如何更好地推动地区文化发展,繁荣文艺创作,这是社会的需求,更是学校的使命。期待以“四能四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加大艺术职业院校创新改革力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四能四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艺术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153316);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院级重大项目:“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四能四会”课程能力标准研究”研究成果(编号16WYZY04)。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规划教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学工厂”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