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反模式化

2018-08-16张添翼车世正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张添翼 车世正

摘 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兴起于欧洲,在当下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思潮。其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流派之一,有着深刻的意义与研究价值。法兰克福学派以霍克海默、本雅明、马尔库赛、阿多诺等人为代表,其思想体系完整,理论深厚,关于反对模式化发展,反对机械性复制文化产品的论述更是理论丰富,值得研究。

关键词: 法兰克福学派 反模式化 理论批判

一、“肯定文化”、“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

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必然涉及法兰克福学派关于大众文化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即“肯定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肯定文化”最初是1936年由霍克海默首先提出的,1937年,马尔库塞的《肯定文化的性质》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在他看来,文化本身对于社会就有肯否双重属性,而到了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否定性的维度将会丧失,只剩下肯定性的单向度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实则是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该学派的研究视域发生了变化,由最开始的“肯定文化”转向对“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进行研究。

到了1947年,《启蒙辩证法》出版时,使用了新名词“文化工业”替代了“大众文化”。这一替代有着更深层的意义。阿多诺指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人们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所研究的大众文化是自觉地产生于大众的文化。“文化工业”一词凸显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模式化的特点,通过广泛的复制文化产品,抹杀人们的个性,使社会失去了创造性和批判性,束缚了人们的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用“文化工业”一词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成为资产阶级束缚、控制大众的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经历了“肯定文化”—“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变化,不仅是对文化现象的思考,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当前大众的冲突与否定。法兰克福学派在这一历史时期抓住了这种内在矛盾,形成了特色鲜明、系统严谨的文化批判理论,为以后的文化批判研究起到了启迪和导向作用。

二、反文化工业——法兰克福学派的鲜明特征

文化工业将文化、艺术变成商品,生产与消费与市场接轨,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法兰克福学派针对文化工业,一直是持有鲜明的反对态度,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工业导致大众文化商品化,创造性丧失。《启蒙辩证法》提到:“文化工业引以为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医术转换成消费领域以内的东西,并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有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个商品类型。”

其次,文化工业要求生产标准化、流程化,导致个性作品被扼杀。通过霍克海默等人的描述,按照标准的程序和规则,大规模的文化产品其本质都是复制品,这一现象会导致文化产品呈现趋同性和非个性化。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结构简单,旋律反复、机械化的操作使得听众跟着机械性的反应。因此,艺术鉴赏的本性被瓦解,使得大众对艺术的欣赏与理解回归低级、附庸状态,助长了对产业化复制品的需求。

最后,文化工业的发展对美学批判产生了消极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美学理念,认为美是某种意义上超越功利、超越物质的存在。无论是艺术品创作还是鉴赏,都体现了人的本质,即自由。艺术是人的个性的自主创造和理性判断,因此,艺术是涉及私人领域的。文化工业的存在和发展,使得这一性质逐渐淡化,艺术的美学性丧失,艺术品沦落成一种商品,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产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大众对文化产品的认知,但是其超越自由的品质已经不复存在,艺术开始走向异化。

三、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贡献

法兰克福学派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批判,这一理论批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后世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但同时,受到其特定时代背景影响及法兰克福学派自身带有一定偏激的倾向影响。研究一个思想流派,理清它的理论价值和自身的局限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思想流派本身,而且可以为我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提供更加理性、全面、深刻的思路。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方法。霍克海默在《批判理论》一书中曾写道:“伴随着通往合理化的、自动化的、被总体管理的世界之趋势而出现的令人发怵的事件……这个时代,甚至连相对的个人自由性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也要全部扼杀。”资本主义通过输出政治、经济、文化等异化人们的反抗意识,使人们成为资本主义的傀儡。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学科的知识,如文学、政治学、哲学等,丰富了文化批判理论,从多个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展开抨击,唤醒沉睡在人们心中的反抗精神,为无产阶级反抗做出了宝贵贡献。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以商品为着眼点,开辟了文化批判的新视域,为文化批判带来了更多新思路、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商品概念、价值理论有着深刻解析,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从对经济批判的理论引申到文化、艺术的批判。受到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限制,大众文化远没有像二十世纪那样,当时资本主义大众文化弊端还没有充分暴露。法兰克福学派大胆提出一种观点,即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其实就等同商品,这种观点受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影响。马尔库塞表示:“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即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阿多诺更是直言:“说起文化工業的典型的文化产品时,我们不再说它们也是商品,它们是彻头彻尾的商品。”

法兰克福学派揭示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拜物性,和大量文化产品工厂化的生产使其丧失应具备的艺术价值,资本主义麻痹大众、统治大众的意识形态一览无余。在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多角度批判中,政治经济学角度的批判是首要角度,以及文化、美学、文学、社会学等多角度的批判使其不断拓展、深入,形成了一套批判体系。

四、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局限

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艺术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其独特的视角、尖锐的批判理论为后世研究文化艺术提供了借鉴。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因其比较偏激的批判立场引来了一些思想家、理论家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商品价值规律的大肆宣扬,工厂化、商品化的趋势使得资本主义将获利手段延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使得艺术商品失去艺术价值,变成赤裸裸的商品,法兰克福学派的这种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这种激烈的批判态度注定其理论具有片面性。

其次,由于法兰克福学派构成的特殊性,其主要研究成员都有一定知识背景、阶级背景,因此,一定程度上他们带有旧的文化贵族立场,以一种圣人心态、上帝视角看待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他们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评价尺度将文化划分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且站在他们的态度、立场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批判与讨论大众文化。他们把大众文化看成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人们、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大众文化的出现不仅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与普及,而且为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面对这种文化发展倾向,法兰克福学派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排斥、轻蔑态度,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大众文化这种低级的、腐朽的文化不能与他们的贵族精英文化一道并行。他们的批判理论表现出来的是对精英文化的怀念与伤感,并没有用历史的、批判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发展的趋势。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最后一批具有纯正血统的“日耳曼贵族”,阿多诺和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成员在青年时期遭遇二战,被法西斯当局迫害,后流亡美国。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当时德国社会中法西斯的集权统治、战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庸俗文化的影响,加上这些知识分子本身的精英文化定位和犹太背景,使得他们的文化批判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深受西方启蒙文化的影响,有着远大的理想追求与抱负,然而,他们无法找到通往终点的现实道路。某种意义上,他们是“理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最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出现大众文化的异化,人们的思想被上层阶级操纵,一个直接原因在于文化工业下科技的发展导致大众文化批量的复制传播,这种强大的生产、传播能力为资产阶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被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奉若神明。然而,科学技术的大批量复制导致文化产品大量的流入商品市场,这无疑是对精打细磨的传统艺术严峻的挑战。马尔库塞认为;“艺术的异化,连同它的否定方式,都屈从于技术和理性的进程;如果把这一切变化视作技术进步的话,便可以看出它的不可逆转性的深度和广度。”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的反文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在当时的资本主义阶段科技明显是起否定作用的。

自文化工业发展以来,模式化发展被普遍诟病,法兰克福学派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了文化工业的拜物性,当文化产品的生产像商品生产那样组织起来,文化领域的拜物主义就不可避免。

快乐通常是指什么都不想、随遇而安,即使是苦难临头也把它忘掉。从根本上讲,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现,是逃避;但并非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逃避痛苦的现实,而是逃避企图抗争的最后一丝想法。娱乐所带来的解脱是摆脱思想与对立面。霍克海默在《文化工业》里如是说道。正如文化工业的发展历程,模式化的发展所创造出的文化产品。“快乐”,大抵如此。自由是艺术的首要本质,是一切伟大艺术的内在驱动力。一件艺术作品的完成不仅需要创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专业修养,更需要一颗不被各种枷锁禁锢的灵魂。模式化发展无疑打破了这一规则。大批量的模仿和复制,伪个性化的盛行,使得艺术作品不再艺术。

在大众文化的蒙蔽下,人们开始逐渐满足于文化工业所提供的快餐式单向度文化产品,大众批判与否定现实的反叛意识被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所吞噬,在这种环境下,大众逐渐成为满足于没有思想内涵的,只会自我陶醉的“享乐者”。经济利益是造成这一切现象的导火索,资本发展的驱动使得科技快速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了传统的暴力统治方式,这种方式更加隐秘、温和,通过灌输大众文化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这种看似无害的方式其实是对资本主义统治的掩护。

模式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深远,正视其弊端,也不忽略其优势,扬长避短,综合考量,即发展模式化的大众文化,方便大众获取文化材料,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要发展高雅艺术,努力发掘艺术的本质,鼓励艺术创作,做到雅俗共赏,提高大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努力让文化产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阿多諾.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5]上海社科院.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