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探究

2018-08-16苗超鹏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苗超鹏

摘 要: 洛阳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且类型多样,分布连绵不断又相对集中。如何使之有效运用到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本文对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进行探究,并结合洛阳红色文化的特点,分析洛阳红色文化融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增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洛阳红色文化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实效性

习近平同志曾讲道:“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将强。”[1]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生活生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此,依托洛阳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学生人格的塑造、精神的培育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同创造的有关中国革命與建设的理论、经验、精神及载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2]。主要包括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等方面。精神层面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带领我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所形成的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操、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等等。物质层面一般包括革命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展览馆、遗物等实物资源。制度层面是指我国在反抗外来侵略、建设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革命纲领、军队纪律、路线方针政策等。红色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使其更加客观生动地展现出来。

红色文化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加强价值观念的引领,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需要对中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培养中学生爱国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帮助中学生增强对是非、善恶、美丑、真伪的判断能力,保证中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坚定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引人生之路。

红色文化以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促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提高综合素质。红色文化作为带有区域性的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贴近生活,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激发中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让学生在课上,感受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那种不怕牺牲、奋勇拼搏、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提高综合素质,实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与功能。

二、洛阳红色文化的历史沉淀

洛阳是革命老区[3],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洛阳党史研究室及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洛阳有152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革命领导人故居,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大学及军政学校,烈士陵园,重要纪念意义的战斗场所,红色纪念馆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韩钧将军故居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故居有25处,韩钧将军曾先后担任中共豫西二地委委员兼豫西二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副司令员、豫陕鄂军区司令员,为洛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毛泽东称为“娃娃将军”[4]。2006年,在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名单中,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以下简称“洛八办”)赫然在列,包含“洛八办”在内的洛阳旧址类红色文化遗产有64处。以大学、军政学校为主的洛阳学校类红色文化遗产有5处,因战争迁入栾川县潭头镇的河南大学,是迁入洛阳的最高学府。位于洛阳区域内的陵园类红色文化资源有25处,包含烈士纪念亭、革命烈士聚葬墓等。洛阳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战斗场所有24处,其中,抱犊寨最著名,于2008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安县解放战争时期著名村落正村乡古村,是属于洛阳红色文化遗产的聚落类场所,这类场所在洛阳共有9处。

第一,数量大,分布广。空间上,洛阳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在洛阳15个县(市、区)中,孟津县、伊川县和新安县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超过20处,总数量占洛阳红色文化资源数量的63%,这与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密切相关的。时间上,在洛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都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这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带领洛阳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特点有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由最初的“非法”组织转变为“合法”组织,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这些地位的转变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广泛的内容。

第二,类型多,影响大。洛阳红色文化资源既有革命先辈故居,又有重大革命根据地遗址;既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的烈士陵园,又有为国育才的各类学校,如:韩钧故居、李翔梧故居、张剑石故居、中共第十八集团军驻洛阳办事处遗址、豫西五地委、无专署、无军区旧址、洛阳市烈士陵园、孟津县朝阳镇烈士纪念亭、河南大学潭头旧址。1921年11月,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就是以洛阳为中心而爆发开来,“震惊全国的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无论从时间、斗争的性质、党的领导、运动的规模及影响,还是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之间的内部联系来分析、研究,它都应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5]。同年12月,中共洛阳组成立,这是河南成立的第一个党组织[6],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作为洛阳统战工作的据点,起着传递情报、中转物资的重要作用,刘少奇、朱德先后在此指导工作。洛阳整个革命斗争当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洛阳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影响大。

三、洛阳红色文化的时代挖掘

一,让红色文化走进中学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形成正确观念的主要平台。因此,洛阳地区的中学要使思想政治课程与本地区的红色文化相融合,在深入调查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课程改革,将洛阳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讲红色文化故事,看红色文化短片,赏红色文化图片,把本地区红色文化贯穿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各中学可以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的校本课程,把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教师考评机制,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重视程度,切实增强红色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利用网络平台,传播红色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媒介,因此,利用网络平台,把红色文化融入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加強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当前,微信、微博、QQ、电视剧、电影、网站、手机APP等,已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新知、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新媒介,这些平台都可以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例如:近几年拥有较高票房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南征北战》、《百团大战》等都是经典红色电影,并深受青少年的好评,一时间“热在祖国、甘于奉献、勇往直前、艰苦奋斗、自豪自信”成了热门评语,足以见得红色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教育”专栏,推出系列介绍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故事、文章。让学生在关注校园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增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让学生在实地参观学习中,感受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比较鉴别法和咨询辅导法”[7],当前,仅仅依靠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实践中感受真知,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我们切实发挥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洛阳地区中学可以依托该地区各种红色文化资源,把日常德育实践活动与此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具有多样性、感染性、丰富性的实践活动。洛阳的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旧址、李翔梧故居、韩永信故居、栾川县三川镇抱犊寨遗址、太岳无地委、无专署、五分区旧址等,都是为中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各地区中学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革命先辈故居、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战斗遗址等红色场所,重走长征路,感受老一辈革命家为新中国的建立所付出的努力与心血,体会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综上所述,洛阳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本地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条件,我们应当借助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加强与日常课堂教学的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实践活动,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洛阳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继承与传播。这样,革命先烈们的高尚情操、伟大精神、坚定信念将在中学生心中历久弥新,引导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13-5-4.

[2]陈君锋,唐玲.“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品德培养的路径[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

[3]洛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共洛阳市党史研究室.洛阳革命老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4]智西乐.战将韩钧[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2.

[5]王河.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2).

[6]申志诚,王崇献,郭晓平.河南红色旅游[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7]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