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精神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启示

2018-08-16崔静怡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沂蒙精神红色教育当代大学生

崔静怡

摘 要: 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红色文化教育是举足轻重的一环。沂蒙精神作为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高校大学生红色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以沂蒙精神指导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

关键词: 沂蒙精神 当代大学生 红色教育

“沂蒙精神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这是2013年11月习近平在临沂考察时所做出的谈话。它标志着1989年最早见诸报道的沂蒙精神开始由一种地方红色精神提升到国家精神层面,这种传承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爱党爱军为灵魂,以开拓奋进为主题,以艰苦创业为精髓,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当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深化沂蒙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红色教育,甚为重要。

一、沂蒙精神的历史生成与提出

沂蒙精神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生成过程。1926年中国共产党来到沂蒙山区建立了早期的党组织,孕育了革命火种。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随着十年内战的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开始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更是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支援前线,支持解放战争。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可敬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后,沂蒙人民敢于开拓进取,解放思想,率先实现沂蒙山区整体连片脱贫,书写了勤劳致富、创新创业的伟大史诗。

但沂蒙精神的提出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国家精神,其历程却与这种精神的历史生成存在一定的区别。

关于沂蒙精神的最早提及可追溯到1989年末,那时候其具体内容为“团结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求实创新”;1990年9月,一篇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它面向全国人民系统生动地介绍了沂蒙精神。至此,沂蒙精神开始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为学界所普遍关注;1997年,为进一步向全国介绍沂蒙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共临沂市委、市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之后,将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2011年,李长春同志在临沂调研时强调沂蒙精神的重要历史地位,指出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历史地位做出了一锤定音的界定,标志着沂蒙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最高肯定与认可,同时也对新时代下弘扬沂蒙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

至此,沂蒙精神由一种地方精神最终升华为民族精神,为我们今天所熟知。

二、沂蒙精神在当代大学生红色教育中的形势剖析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当代青年寄予厚望,他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当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因此,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红色文化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教育,在当前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西方主流文化的挑战

在中国古代,中华文明以儒家思想而闻名于世界,但在近现代则大相径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少有一席之地。从最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送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黄祸图》到现在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修斯底德陷阱”,一直都是西方理论家们自话自语,他们以所谓“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一手编织了所谓的西方文明。当下,西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某些大学生认为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表现,这种情况的发生会冲击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红色教育主客体本身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向我们表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亘古未变的基本动力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常条件下,前者的变化和发展,一定会或早或晚引起后者的变化和发展。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上层建筑发生重大变革。红色文化教育及承载这种教育的主体(譬如学校教育体制)处于这种变革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讯息和反应滞后。

此外,大学生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客体,对各种资讯的接受速度和敏感度比其他群体要快、要强,但囿于一些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认知和实践认知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和状态,对某些事物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人云亦云。因此,以红色文化塑造、固化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从而提高其识别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的冲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滞后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批极具互联网思维的青年群体,他们把更多的活动对象化到了这块全新的虚拟世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知识生成过程,受教育者在此阶段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主导权。因此,大学生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网络信息的主动创造者。然而在现实的红色文化教育中,我们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

三、加强沂蒙精神红色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深化高校红色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是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习政策理论知识,也可以参与课堂教学。沂蒙精神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觀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内容和方法。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发和利用沂蒙精神的培育价值,使其能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宗旨有机结合,把它作为一种丰富且意义深刻的教育素材融入课堂当中。以富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对其进行整合与再生开发,把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代课程和德育等相关学科中。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要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需求,有机地将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不断挖掘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探索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寻找沂蒙精神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契合点。学校要根据当地的特色,寻求社会帮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看不见的红色精神转化为鲜活生动的教材,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专门讲解沂蒙老区发展史、沂蒙精神研究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有系统的了解。

(二)加强高校红色教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自身精神状态的主要形式,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沂蒙精神在校园中处处可见、可感。

一通过学校部门和组织、校内学生社团等举办沂蒙精神系列活动,如对其故事的讲解、书籍的阅读、足迹的寻找、歌曲的编排演唱、基地创建、团队的建立等活动。

二是学校通过开展道德讲堂、主题团日、广播、社会实践等形式,使沂蒙精神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各高校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把沂蒙精神融入校园,使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积极探索在校园里建设沂蒙精神人文景观的有效途径。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因此,创造条件、创设环境使沂蒙精神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规划一片地方,修建一些沂蒙精神建筑和雕像、以沂蒙精神具体内涵或故事为学校的道路建筑等命名等。

(三)增强高校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时效

我们要全面加强红色网站的管理和应用,使网络成为沂蒙精神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建成一个融思想性、时代性和知识性于一身的优秀红色网站,把能够反映沂蒙精神的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文化研究成果、艺术作品等制作成数字化产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沂蒙老区还健在的革命参与者及革命者的后代,通过网络对话、节目录制、网络论坛、电子杂志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对沂蒙精神的认同度。另外,网站要及时更新,把一些最新的经典红色影视作品的链接挂到网上,供师生下载观看。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沂蒙精神是我国重要的思想宝库,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年轻一代的重要法宝。要让其发挥服务现实、改造现实的功能,就必须深化高校红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校红色教育文化建设、增强高校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时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報.2013-11-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一卷):172,134,9-10.

猜你喜欢

沂蒙精神红色教育当代大学生
沂蒙精神在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
沂蒙精神的形成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