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木头上的工艺
2018-08-16白英
白英
在山西腹地的太行山深处,自古就流传着古老的木雕技艺,大到亭台楼阁村宅民居,小到家具摆设日常用品,处处可见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的木雕工艺品。“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一块普普通通、没有生命的木料,是如何变身成别致新颖、鬼斧神工的艺术品的?或许在榆社乡间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榆社乡间有一位专注木雕的能工巧匠,他就是梁氏雕刻技艺的第九代传人梁俊维,虽然年已六十有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经他手雕出的木雕作品,雕工精美绝仑,雕艺精湛严细,题材贴近生活,其独树一帜的木雕技艺,不仅闻名十里八乡,还凭借自己的作品荣获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把爱好当作事业来做
梁俊维出生在山西省榆社县郝北镇郝北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由于家庭贫困,从12岁开始就被迫缀学,跟着村里人靠放羊为生。别看梁俊维的家地处深山,他的祖上却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就开始从事精细的木雕行业,到他这一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了九代人。时代的变革使木雕技艺日渐衰落,父亲虽然学会了木雕手艺,却已经不能再以此糊口为生,只能改为耕田种地,只是闲暇时在家里雕些小物件聊以自慰,即使这样,梁俊维还是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这门手艺,当时苦于生计所迫,他已没法按部就班地细致学习。儿时的梁俊维仿佛血管里流着木雕的血液,放羊的时候,他经常仔细地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不由自主地就拾起树根,用羊铲抠成小人、小鸟的模样。他雕出的小作品栩栩如生,受到乡邻们的赞赏,这促使他对木雕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三十岁的梁俊维终于结婚成家了,生活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木雕技艺的追求,村里人看他着迷木雕,曾嘲笑他不务正业,他依然不管不顾,劳作的闲暇时间更加尽心地钻研技艺。进入八十年代后,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开始欣赏根雕木雕等手工艺制品。梁俊维思谋着能不能以自己的祖传技艺木雕进行创业。第一次他精心雕刻了一件雄鹰展翅的作品,拿到县城赶会的会场上,前来观赏的人群络绎不绝,却很少有人买。不甘心的他,又在周末来到了太原南宫古玩收藏品市场,刚一亮相,就有买家慧眼识珠,六百元买走了,这可是当年的大价钱。从此,梁俊维周一到周五,在家里创作,周六、周日拿着作品坐车去太原市场上寻找买家,渐渐地,梁氏太行木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说来也巧,山西有名的乡土作家赵树里纪念馆正在筹建,赵树里的儿子赵二虎专程找到梁俊维,请他用木雕制作一件《小二黑结婚》的作品,乡土生活是梁俊维再熟悉不过的,《小二黑结婚》中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他的身边,这件情景化作品的成功制作,不仅让梁俊维声名大振,也让他不满足于对动物的“临摹”与“复制”,他开始从自己的家乡,那片养育了自己的太行山水中汲取养分,寻找创作的灵感,并把木雕当成事业来做。
一个作品体现一份匠心
梁俊维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老太行木雕工作室,就设在自家的小院里,不大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形形色色、样式各异的刻刀、圆铲、锯子、三角尺等40多样雕刻工具,在梁俊维看来,雕刻是一件快乐的事,当他坐在工作台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工具精雕细刻,尽管他的工作室还比较简陋,甚至有些阴冷,但他手握雕刻工具时便全神贯注,一件件工具在老梁的手中,时而翻飞,时而静默,一下下落在木头上,木屑飞扬在空中,与原木碰撞中,幻化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搞木雕,工具合手最重要,他曾经三易工具,直到有机会去了木雕流行的福建,老梁才购买了设计精巧、功能繁多的专用木雕工具。在这个机械雕刻成为主流的时代,梁俊维始终坚持做一个传统工匠,手工雕琢每一件作品。
“为何不用机械和电子工具呢?”看到老梁日复一日辛苦的工作,不少人提出这个建议,一件小型的作品,机器流水线制作一天能做出来20多个,而手工制作,十来天才能做出一个来,梁俊维是这样说的,虽然机械雕刻更快更准,但过于死板,少了灵动,缺乏一股子神韵,更不能体现出匠人匠心。
从蹒跚学步到精益求精
说起木雕作品的诞生过程,梁俊维一反平时的少言寡语,话语滔滔不绝。一件木雕作品的成形,要经过构思、选料、出坯、修细、打磨、上光、组装七道工序,而最难的,就是作品的创意,
在梁俊维的工作室,他正在创作一件叫《盲人夜书》的作品已近尾声,作品的场景是农家院里,一位盲人端坐在椅子当中,正在拉着胡弦说书,听书之人各不相同,有拄着拐杖的大娘,抱着孩子的大婶,背着娃娃的姑娘,裹着羊肚肚手巾的大爷,笑得合不拢嘴的大叔……十一个人物,活灵活现,特别是说书的盲人的眼睛被刻成一条线,就犹如盲者闭眼一般,动作神态简直是惟妙惟肖。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这栩栩如生的人物都是由一块块木头经过手工运作斧凿刀刻而出。
“《盲人夜书》这件作品的意境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盲人说书现在几乎没有了,这个拉胡弦说书的盲人,我小时候见过他,还听过他说的书。”梁俊维说,以前的农家院子里经常有这样的场景,街坊四邻晚上闲来无事便聚在一起听书闲聊,他就是将当时的场景通过木雕“复原”出来。
构思成熟后,开始选料,要根据图案的大小找无裂缝、光滑平整的木料,下好料后将图案描绘上去,再进行雕刻。梁俊维的双手骨节分明、长满老茧,一处处伤痕依稀可见,“有时候这边手在流血,那边眼睛还盯着木头,脑子里还在想接下来该咋刻。”用于雕刻的刻刀和工具都比较锋利,稍不留意就会划伤手指,梁俊维的手掌和手指受过的伤已经无法计数。
“人物的眼睛最难刻,一刀刻不好整个作品就毁了。”对于雕刻的细节,梁俊维说他从来不敢马虎,为了一气呵成刻好一个人物,通常一坐就要几小时,只要这件作品没有做完,他心里就放不下,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精工出细活,梁俊维的作品因此广受欢迎,不仅县内外有人慕名找他订做木雕作品,还有北京、太原等地的朋友也不远千里而来。
从二十多岁开始至今,三十年多年来,梁俊维一直没有停歇过,从蹒跚学步到精益求精,他自己也不记得自己曾经雕刻过多少件作品,但是每一件作品都是他的心血,都是他用一双灵巧的双手一凿一刀不断修刻而成的。
因为木雕技艺成就突出,2016年太行雕技也成功地申请成为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回想起这些年来坎坷的经历,梁俊维神情怡然,目光里透露出的,依然对民间木雕艺术的无限爱恋。
用“刀笔”记下生活情态
梁俊维更加钟情农家之景、农人之貌、农村之风原生态情景式木雕作品的创作,虽然精神体力大不如前,但创作激情却空前高涨。以前的作品,都是单个场景,而在他的脑海中,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的太行生活场景,用一件作品是无法完全展现的,他更愿意挑战自己,把这些他最熟悉的,也是他记忆中最纯美的画面雕成组件作品,用自己的“刀笔”雕刻出记忆中太行农民的生活情态。说干就干,从去年开始,他着手制作木雕组件《农家十二月》,如今作品即将完工,这组作品中他用十二组样式各异、形态不同的人物和场景表现农家在十二个月里的风俗人情,可谓是太行农家的一幅木质的“清明上河图”,处处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
对于历经坎坷延续下来的太行木雕技藝,梁俊维非常重视传承,他想尽力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人,创作间隙,他经常绘制一些简图和侧面图把自己的独特想法保留下来,一心想让这种“行走”在木头上的技艺能更好的发展。他的儿子梁小铁从小看他做木雕,也继承了这门雕刻技艺,还有10余个弟子也常年随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