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赛马》的演奏技巧
2018-08-16苏阿姗
苏阿姗
〔摘 要〕二胡曲《赛马》是一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内蒙古风情,它充分地发挥了弦乐的歌唱性与技巧性两大特点。四十年来,不断有演奏家、作曲家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加工。本文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二胡曲;《赛马》;演奏技巧
二胡曲《赛马》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经典之作,乐曲旋律优美流畅,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内蒙古风情,它充分地发挥了弦乐的歌唱性与技巧性两大特点。从创编至今近半个世纪,在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作曲家、演奏家们的关注和喜爱。不断有演奏家、作曲家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加工。本文选择了最具代表性、影响较大的演奏版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是黄海怀、闵慧芬与陈军演奏版本。
第一、学理层面。《赛马》一曲,黄海怀的演奏版本、闵慧芬的演奏版本、陈军的演奏版本,它们都是以赛马的情景为表现对象,三个版本虽然旋律有所不同,节奏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移步而不换形。它们是在单纯中有变化,在统一中显丰富。作者们是在求新求变的基础上,做了多种努力,最后回到乐曲的主题。
第二、演奏层面。从演奏层面来说,三个版本的《赛马》在技法上,包含了喷弓、拨弦、泛音、打音、连顿弓、双颤弓下滑音等技法。既充分发挥了二胡的乐器性能,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既展示了令人炫目的二胡技巧,又蕴含了动人心弦的音乐情感,成为二胡曲目中的经典之作。笔者在百度视频以“二胡 赛马”为关键词搜索,一共可以搜到700多个演奏视频,其中有著名演奏家,也有专业二胡学生,还有很多业余二胡爱好者。由此可见,这首乐曲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第三、音乐形象层面。《赛马》是一首描绘内蒙古大草原赛马时热烈情景的二胡曲。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以轻快奔放的旋律,万马奔腾的节奏,表现了赛马时骏马奔驰、马蹄“嘚嘚”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二胡佳作。
第四、审美层面。《赛马》这首乐曲旋律优美,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内蒙古风情。作品充分地发挥了弦乐的歌唱性与技巧性两大特点。笔者希望通过深层次的比较与研究黄海怀、闵慧芬、陈军三位演奏家的演奏版本,更好地演奏好这首乐曲。
三位作曲家的演奏版本各有千秋,我通过反复比较他们的乐谱,发现他们的差异体现曲式结构和演奏这两方面,因此我将黄海怀、闵慧芬、陈军演奏版本的曲式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黄海怀演奏的版本第一段是内蒙古民歌《红旗颂》的主题呈示,共四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四度音程带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前两句落音角,后两句落音徵,该旋律调性为角音支持的徵调式,也是内蒙古民歌中所特有的音调。第二、三段为民歌旋律的变奏,第一次变奏是将原来旋律中进行加花,节奏型有原来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合变为更为轻快活泼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组合,在原来的二分音符拖腔中加入辅助音,丰富了旋律的色彩。第二次变奏将民歌旋律移到伴奏声部,旋律隐伏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流动中,二胡独奏声部则用拨弦奏出分解和弦,衬托出更为紧张的气氛。民歌旋律的三次呈现在速度和力度上层层推进,渲染了情绪。变奏结束后旋律回到乐曲开头的赛马主题,再引出两句落在徵音上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连接部分,最后由四小节主和弦分解和弦上下倒影进行到五小节具有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型不断向上模进,与坚强的力度一起使全曲情感到达顶点,与随后悠长宽广自由的华彩乐段形成鲜明对比。华彩乐段模仿马头琴的演奏,音调高亢舒展,音域到达14度,辽阔宽广,且大量采用蒙古长调中常见的小二度和小三度颤音,节奏自由,完全摆脱了之前乐曲的节拍与律动,最后落音在角音上,以属调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最后泛音的余音中,伴奏声部出现若隐若现的“马蹄”节奏,预示着再现部分的到来。
闵慧芬演奏版本中的旋律打破了原版中规整的节奏,而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使旋律更有律动感,使该主题更有歌唱性。在调性上依然为角音支持的徵调式。民歌主题的变奏手法也与黄海怀演奏版本相同,同样是第一次变奏时采用加花手法,第二次变奏改变声部。但是在第三次变奏完后,没有出现连接民歌和华彩段的过渡性旋律,而是干脆利落地结束再主音上,直接进入下一段。第三部分共30小节,在旋律上与黄海怀演奏版本中第二部分民歌变奏和华彩之间的乐段一模一样,但是最后乐曲进入模进后在最高音区不断反复,将全曲的情绪都集中起来,最后爆发在主音的6上让乐曲在高潮中结束,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闵慧芬演奏的版本,作曲家沈立群对民歌主题进行了改编,用自创的乐段替代了民歌主题。改编后的主题是五声音阶形态,它保留了原民歌的F宫D羽调式,旋律显得优美流畅。节奏上打破了原版规整的节奏,大量附点音符的运用,增加了旋律的律动效果,使该主题更有歌唱性。
陈军演奏的版本中,沿用了闵慧芬演奏谱本的主题旋律,并且在乐曲后面进行了变奏、拓展,加入了半音模进和调式转换。第一段是民歌主题呈示,所采用的民歌继承了闵惠芬演奏谱本的旋律,第三乐段连接句与最初的黄海怀演奏版本一致,但是乐曲进入高潮后既没有像黄海怀演奏谱本一样连接华彩乐段,也没有像闵惠芬演奏谱本一样直接结束,而是在休止两小节后进行民歌主题的第四次变奏,从此处开始对乐曲进行扩充。第四次变奏二胡声部采用大击弓技法演奏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来描绘马蹄声,而民歌旋律依然在伴奏声部出现,紧凑的马蹄“得儿”声深入人心。随后再一次出现连接乐段,此时连接段缩减成12小节。一拍休止后二胡声部一分为二,上声部颤弓起,整个乐段都为八分音符,旋律起伏不定,动荡不安。下声部用顿弓烘托,表现出人们心中躁动的情绪。似乎是为了增添不安分的因素,乐曲开始不断离调,上声部旋律发展为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半音下行,下声部为断断续续的半音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下行表现出人群中此起彼伏的呐喊喧闹,最后两个声部同时演奏商音上的颤音加上滑音,就像赛马对人群做出回应。正在乐曲发展到最高潮时,声音在主音上戛然而止,一拍的休止仿佛空气都凝固,人们屏息静气等待最后的比赛。此时乐曲开始进入再现部,乐曲再现连接乐段,此处与闵惠芬演奏谱本结束部分一样,只是进行曲节奏变为十六分音符模进,乐曲再次进入小高潮,最后在获胜的赛马阵阵嘶鸣中结束全曲。
在三个演奏谱本的拨弦乐段里,黄海怀和闵慧芬的拨弦为后半拍起,而陈军的拨弦乐段没有前休止,增添了音乐的紧张感。闵慧芬和陈军演奏的谱本取消了华彩乐段,改编后的版本有不及原创版本之处,但乐曲短小精悍,音乐表现一气呵成。我认为三个版本最好的技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拨弦。二胡演奏技法中从未出现过运用分解和弦拨奏的技巧。此处拨弦技巧是借鉴小提琴上的拨弦技巧。二胡不同于小提琴,琴弓是被夹在两根琴弦中,而且两根琴弦是并在一起的, 黄海怀在此处拨弦时,把弓子放在右腿上,然后右手在内弦上拨奏分解小三和弦,把弓毛贴在外弦上。这样解决了二胡两根琴弦合并,但是还是可以拨弦演奏的问题。在二胡演奏史上,他首创了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推动了二胡演奏技巧的发展。拨弦的运用,与前拉奏的旋律在节奏和音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连续泛音。华彩乐段最后的四個连续自然泛音,此处自然泛音的出现表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出神入化的意境。
3、颤指音。也称打音,为左手技巧,在描写内蒙古草原题材中经常运用,以三度音程颤指来模仿马头琴的演奏风格,让乐曲旋律更富有蒙古音乐风格。
4、连顿弓。连顿弓是二胡的特殊技巧。依靠右手手指动作使弓毛在琴弦上一张一弛地交替进行,使得音色更加富有弹性,增加了乐曲的感染力。
黄海怀的演奏是质朴的,他在演奏上讲究音色的丰富,韵味悠长,运弓流畅,音色甜美,挥洒自如。正如笔者的导师刘正维所说“他的指法与弓法,浸透了民间音乐传统特质与风味”。闵慧芬的演奏,豪放激越。右手运弓大开大合,比较注重重音和节拍的律动感。左手按弦有力,充满弹性。音色扎实饱满,坚实集中。陈军的演奏从旋律到节奏,从结构到演奏技法,都不同程度作了新的发展。加上更多演奏技法的运用,在不改变原曲音乐风格特征的前提下,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乐曲的内涵。三个演奏版本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作曲家们对这首乐曲情有独钟,另一方面也证实艺术之路需要经过不断的发展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艺术的发展有它的传承性和创造性,在《赛马》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会有更多人对其进行再创作,再发展。但不管怎么变化,经典的作品总是能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
(责任编辑:蒋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