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精湛的钩艺传下去
2018-08-16胡月珍
文 胡月珍
“一线连”钩织的小梅花
久盛不衰的“贝壳衫”
非常简单——左手指,轻绕柔线,右手指,巧捏钩针,最基本的钩针编织就可以开始了。
非常神奇——仅十来公分长牙签般粗细的一枚钩针,芝麻大小的钩子,只要学会了长针短针等基本针法,你理想中的美丽雅致就在手指“舞动”之间变成了现实。
钩针技艺也是学生们很喜爱的
学会了钩针技艺,生活中,穿的、戴的、盖的、日用的、装饰的等等等等,都可以钩出来,其呈现的审美效果,既有别于布料制作,又不同于其他手工技艺效果的编织制品,其疏密有致的缕空花纹,精美流畅就能讨你的喜欢,正是这神奇的钩针技艺,其手工制作特殊的表现力,让会钩的,爱穿的,欣赏的,收藏的,欲罢不能,难以割舍,有着一种挥之不去的钩艺情怀!
一
我们这一代,喜欢结结绒线啊,弄弄钩针啊,大多是与生俱来。
与现在的孩子相比,我们儿时不需要把全部时间用在功课上,放学后首先是玩,各种玩,疯玩;回家后与左邻右舍的女孩子一起结绒线、纳鞋底、踏洋机、钩花……小小钩针便是从小到大到老,从未离开的伴手工具。所以,喜欢钩针,将钩针技艺追求到今,是不需要理由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很重要,做钩针活,几乎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工具。最早的象牙钩针,是外婆给的,留下三根保存至今:一根不慎掉在地上,一跌三段,一根晚上钩了顺手放在枕头底下,早上起来忘了,手一撑压断了,心痛了好几天。现在做钩针,材质有更好的选择,有木质的、竹子的、塑料的、合金材料的,更轻便更称手。
苏格兰风格的大披肩
钩针技艺在中国,究其历史,没有现成的资料可考,中国自古“男耕女织”这“织”多数理解是织布吧,是否含有编织呢?想像中那时,“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女子,在家除了琴棋书画,这女红活计,当是必备之技能吧,从外婆留下来的红漆绕线板、铜质刮浆刀、象牙钩针、锃亮的顶针箍……无不在述说着旧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记得外婆曾跟我们说过,女小囡就是要学点女红功夫的,“以后过日脚要派用场的”,有了一门手艺,荒年都饿勿煞手艺人。好多钩针爱好者的妈妈或再上一辈,都是小辰光在上教会学堂时学会的。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人将这门传统钩艺再度流行起来,主要是谋生。老城区好几家羊毛衫厂和外发加工花边站,出口创汇,有大批量的外贸订单,可以拿到家里或缝合或绣花,加工钩衣服、帽子、围巾、手套等服饰、还钩芭芘娃娃、各种小动物,以增加家庭收入。现在大家一说起那时候都有日夜“赶做生活”的经历,做生活还好,最苦是碰到尺寸或质量不符合定单要求“吃退货”回来返工,一番手脚两番做。至今我清楚地记得,那些出口到欧洲的童装,是那么地漂亮!要先用刺毛球滚过使织物表面起绒,然后再在饱满的绒面上绣花……就这样,在一代代长辈的耳濡目染和大环境的浸润之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大多数家庭,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街坊邻居有女孩子比的是女红功夫,手巧不巧。
二
在中国,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女红。只要有女红的地方,就一定有钩针技艺。像纺织、刺绣等手工操作,苏州人都能把这些手工技艺演译到极致。钩针技艺是苏州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席的手工艺珍品。这项传统技艺在苏州的沿革,据我所知,起码有一两百年的传承史,因为1904年出生的外婆,她使用过的钩针就是她的妈妈传给她的。手工钩针技艺是中国传统艺术彩练中的一环。因许多“过门关节”、小技巧,有时用文字和画面都难以表述,通常是由母女、姐妹、婆媳或街坊乡邻口授手传示范,心领神会才世代传袭而来。我们在学校教这些从未碰过钩针的学生时,要手把手帮她十个手指“搭好”钩的“架子”……
钩针技艺在生活中、在艺术空间里的能量之大,真的超乎你的想象!钩针编织的范畴很大很大。现如今,有些工艺繁琐得令人窒息的织造和手工编织已经势不可挡地进入了电脑科技操作时代,而唯独钩针技艺,因钩织针法的变化多端,花型花样的不同,色彩随时变换等工艺特征,至今尚无机器可替代,这反而提高了这门纯手工技艺的“身价”。也让差点从人们的视野中隐退的钩针技艺重新大放异彩,更让喜欢摆弄钩针且能钩出漂亮织物的铁粉,直呼时间太少了,两只手不够用哎!所以说,只有必须能征服人心的手工技艺,才能流传至今,并终将继续传承下去,美化生活,服务社会。
雀翎书签让美国女孩爱不释手
人们崇尚美、追求美。2004年,没有任何经济支撑,三五个退休的下岗的姐妹,就是凭着喜欢钩针的一股热情,金钩针编结工作室正式组建成立。很快,“金钩针”成功申请了国家注册商标,成为苏州第一个拥有国家注册商标的手工编织品牌。之所以取名“金钩针”,大家说:“在中国传统的女红文化中,编、织、钩、结中尤以钩为最复杂。我们要用最好的钩编技艺,打造出体现苏州女子心灵手巧的金字招牌,一张属于苏州这座工艺之城的名片。”
于是,久盛不衰的“贝壳”衫、蝴蝶网眼短袖衫、向日葵长袖衫、羊毛大披肩、繁花小肚兜……柔柔细线在编织巧手的指间缠绕回转,最终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衣服。苏州女红独有的细腻、精致“钩住”了来往的游客和爱美者的目光。一次,有批法国客人被模特儿穿着的几件拼花钩针线衫吸引进店里,当他们听导游介绍说,这些图案精美的衣服都出自苏州女子的手工编织时,竖起大拇指连连说“beautiful! beautiful!”。
不少儿时离开苏州的“游子”也对记忆中的“钩针编织物”难以忘怀。一位早年去南非经商的苏州女子,每逢商务洽谈等重要场合,都会穿旗袍配披肩。她偶回苏州就四处寻觅,最终,金钩针让她如愿以偿。她说“穿上这样手工钩编织品,立刻让我找到了家乡的‘感觉’。”去香港几十年后回到故乡苏州,到高校设立助学基金的郭次仪先生,要给自己爱车座椅的头靠,用手工钩花来做套子,他吩咐苏州的伙伴说“一定要手工钩的,不要电脑机织的化纤蕾丝,去找!”当六只漂亮的头靠套子呈现在他眼前时,他开心地说“我相信,苏州一定还有人会在做……”这些“苏州钩针情结”在生活中浸润着一颗颗喜爱钩针艺术之心。
三
每一次钩编,只要融入了独特的构思和创意,通过不同的针法和花样拼接,就会变幻出万千风情。哪怕是一颗纽扣、一朵小花,点缀得当,都能灵光闪现,与众不同。而上档次、有品位的钩花编结品,需要以“心灵手巧”为前提,依托的是姑苏女性历经数载的传统编结纷围,以及遍布于生活中的吴文化素养。编结的过程有时是简单重复的,但如果你是真心喜欢编结的,那你会发现当你拿起钩针十只手指动起来时,你的心就会静下来,你会忘记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编结美丽之中。
但现在从事钩针编结的主力军大多年纪上去了。编结技艺和其他大部分非遗项目一样,都面临后继乏人、精华技艺失传的困境。手工编结这门技艺对就业者的年龄和学历没有苛刻的要求,关键是要有一定的悟性和喜爱之心。现在许多人想学无门,有教不精,学不好走样。所以传授这门手工技艺,成了当务之急。
“婉而围几坐,织女三五人。
左手挑着线,右手兰花针。
菠萝又枣花,花样多缤纷。
边钩边讲张,嘻笑邻可闻。
线裁钩花露,连缀现美纹。
莫笑钩艺痴,巧手蕙心真。”
——这是金钩针编结工作室的常态,我们钩出的成品,不管正面反面,你看不到一个打结,起针换线换色换针法无痕迹。一些钩艺精品,非常珍贵,出再高价就是不舍得出手,有识之士因此建议说,与其惜售,守着这些作品,不如传授你精湛的钩针技艺,让更多人一起来保护这些活态手工艺并发扬光大,为苏州的艺术殿堂添彩补缺。
多用小围脖
金钩针
一拿起钩针就进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