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思考
2018-08-15容子晴方峥周田田
容子晴 方峥 周田田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部分小学为调研对象,探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音乐课堂教学新方法,如律动教学法、舞蹈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绘画教学法、朗诵教学法,从而让音乐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音乐 创新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A-0043-03
“导语—授新—拓展—小结”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音乐教师常用的教学程序。我们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已具备一定音乐水平的学生来说可能合适,但对于刚入学不久、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音乐能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模式所呈现的教学成效难免有些不尽如人意。以小学乐理知识“音符时值”的课堂教学为例:通常教师会用一首曲谱导入“音符时值”的概念,然后对“音符时值”的定义、分类、特点、计算等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接着让学生背熟“两个八分音符等于一个四分音符”等音符时值的比例进行知识拓展,最后通过请学生齐唱或者抽唱曲谱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学看似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完成了,结果是学生把音符时值的比例背得滚瓜烂熟,但在演唱曲谱时,节奏和音准仍然达不到要求,使本该是一堂饶有趣味的音乐课,成为了一堂枯燥乏味的数学课。这种教学模式着实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要说引导学生感受、鉴赏音乐和培养、提高艺术素养了。
要让音乐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大胆尝试和创新,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律动、舞蹈、游戏、朗诵、绘画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一、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律动”是让学生尽快融入音乐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在给学生讲授音乐律动时,不要只是采用“教师规定”和“学生模仿”的常规教学方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聆听、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小学生活泼好动,不论聆听什么类型的音乐都免不了“手舞足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所要教授的音乐内容,让学生“脑洞大开”,用各种简单的动作尽情地演绎此刻所要表达的情绪。例如,教学桂教版四年级歌曲《雨中》时,教师可以选用《春天天气真好》和《雨中》的歌曲片段让学生对比聆听。聆听完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并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节奏和歌曲情感的理解。教师可向学生提供一些适合两种天气使用的道具,引导学生大胆创编,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也能主动聆听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开朗、好学的良好个性。
二、舞蹈教学法
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而“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说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用舞蹈作为切入点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各种音乐的不同风格,了解更多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让学生明白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所展现的舞蹈风格也不同。桂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大量的民族歌曲,如果教师把民族歌曲与民族舞蹈结合起来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尽快熟悉歌曲旋律、把握歌曲内涵,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例如,教学六年级歌曲《七彩长廊程阳桥》时,教师让学生先通过观看视频(或教师亲自教授)的形式学会壮族舞蹈的几个基本动作,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以《七彩长廊城阳桥》作为背景音乐,在指定时间内用所学的几个壮族舞蹈基本动作创编舞蹈;让学生创编时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设计舞蹈的队形,也可以调换舞蹈动作的顺序。在学生创编舞蹈的过程中,教师要到每一个小组“加油打气”,或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或引导学生有序地组织好编排和练习。指定时间一到,就请各小组展示创编好的舞蹈,比一比哪个小组创编的舞蹈最好看、最能体现歌曲主题。通过准备比赛,学生对《七彩长廊城阳桥》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都有了一定的印象和了解,接下来要学唱这首歌曲也就事半功倍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聆听音乐,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特色,也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并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轻松、有效地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同时还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
三、游戏教学法
小学生只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感兴趣,如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单一地讲解音乐知识和训练学生的音乐技能,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喜欢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笔者认为,用游戏的方式体现音乐内容,一定会受到小学生的欢迎。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与趣味性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教學三年级上册歌曲《一颗豆子圆又圆》时,教师可根据这首歌曲每一乐句都有衬词的特点,把它与广西本土体育课中较有乐趣的民族体育项目“抛绣球”结合起来,设计成游戏开展教学。游戏形式和规则如下:把学生分成人数相同的若干小组,小组里的一名学生往另一名学生背上的箩筐里抛绣球,在歌曲唱到衬词部分时才能抛出一个绣球。各小组同时进行游戏,歌曲结束时,比一比哪个小组成员的箩筐里抛进的绣球总数最多,哪个小组的得分排名就靠前。这个游戏把要学唱的歌曲与比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歌曲中每个乐句的组合形式。又如,教学一年级歌曲《小青蛙》时,我们可采用“按歌曲节奏的快慢来调整步伐行走的速度”的游戏来进行教学。游戏形式和规则如下:四人一组,让学生两脚踩绑在两块木板上,当歌曲节奏慢时,一起放慢速度齐步行走,当歌曲节奏变快时,就加快速度齐步行走,否则违规。这个游戏能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来学习和听辨节奏,使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这些小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氛围中放松心情,还能轻松地领会和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音乐课程中创设一些新颖、与音乐知识相融合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创编自己喜欢的音乐游戏。
四、绘画教学法
将绘画融进音乐课堂这种做法在小学音乐课堂里比较少见,笔者认为,它可适当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因为这个学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把绘画融入音乐课堂,会让整个课堂的教学重难点变得直观,且能轻松突破。例如,教学六年级的欣赏课《漓江清》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漓江山水的图片,同时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漓江山水的画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第一遍欣赏歌曲时,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并构思如何在纸上勾画出所看到的漓江景色;第二遍聆听歌曲时,让学生在纸上作画,要求他们通过歌曲旋律的高低起伏,绘出漓江山峰的构图(旋律高,绘出的山峰就高;旋律低,绘出的山峰则低);绘制完成后,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绘画出的漓江山峰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整个连绵不断的山峰出现了“高低低—高低低”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用更多的言传身教,学生就能发现这首歌曲旋律的特点,而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问题就此得到“攻破”。可见,绘画教学法让学科间的结合教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既创新又可行的。
五、朗诵教学法
上音乐欣赏课时,大多教师都会让学生静静地坐着,一边听乐曲讲解,一边欣赏音乐。对于生性活泼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很快就会让他们坐不住、听不进去。如果让他们欣赏一些身边能经常听到的、感兴趣的通俗音乐,他们也许还能多坐一会儿,但如果让他们欣赏一些平常接触较少,甚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民族乐曲,那么就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此,我们可以用“朗诵与音乐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让相对枯燥的音乐欣赏课变得生动有趣,让“定力不够”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鉴赏音乐。例如,教学五年级《声音的奥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并了解这些乐曲是用不同的民族乐器来演奏的;再让学生根据不同民族乐器的声音特征和乐曲的旋律特点,从所学的语文课本中选出几篇课文或诗歌,让它们“对号入座”,找出最适合每一篇诗文朗诵的背景音乐,然后分组朗诵表演;最后,让学生自己评出诗文配乐最恰当的一组。这样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那些之前觉得有点“陌生”、甚至有点“难听”的民族乐曲,还能让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了解并记住这些民族乐器和乐曲的特点。另外,还让学生认识到,一篇平常自己熟知的、读起来语气生硬的语文课文或诗词,配上音乐以后竟会如此有韵味,从而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
综上所述,音乐创新教学法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和创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成果是显著、高效的。因此,教师应不断地研究、探索更多科学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著力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通过音乐的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温润学生的心灵,最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蔡萱红.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海峡科学,2009(4)
[2]管建华.音乐教师的文化自觉[J].江苏教育.2012(4)
[3]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广西中小学音乐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15AA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