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主旋律: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主题分析
2018-08-15刘百玲
刘百玲
摘 要:触动心灵的故事文字里,爱是永恒的主题。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小说,亦是从多角度折射出这一主旋律。本文从爱的渴望、爱的迷失、爱的救赎、爱的牺牲和爱的超越五个方面讨论胡赛尼作品的灵魂,探究作者如何利用具有普世意义的爱,书写着阿富汗人民的故事,抒发着自己的民族情怀。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 爱;主题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123 — 03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自2003年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以来,名声大噪,可以说掀起了全球文坛热潮。在我国,《追风筝的人》成为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术界热议胡塞尼及其作品。2007年第二部力作《灿烂千阳》以及2013年新作《群山回唱》更是延续了阿富汗文学对世界的影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三部小说的共同之处都是以家庭故事为创作素材,以充斥着战争、歧视和恐怖主义的苦难的阿富汗为创作背景,又反映着普通人民顽强求生,永怀希望的精神力量。
国内对于前两部小说,尤其是《追风筝的人》研究较多,研究视角也较为广泛。在小说主题内容方面主要集中在身份认同、移民文学、精神分析,还有意象分析等。《灿烂千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女性地位和生存困境解读是主要研究话题,也有学者关注小说中对爱的书写。随着《群山回唱》的问世,渐有学者研究三部作品的主题融合,如研究家庭创伤〔1〕,移民文学〔2〕,以及蕴含在阿富汗人民中的情感分析〔3〕 等。本文将以爱为主题,探讨胡塞尼作品的灵魂所在。
尚必武是国内较早关注胡塞尼作品的学者,他在2007 年发表了《卡勒德·胡塞尼访谈录》,通过对话访谈的形式让读者更近距离的了解胡塞尼及其作品创作的内心想法。在访谈录中,卡勒德·胡塞尼谈到自己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强调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爱的故事,人物在寻找爱和连接人类之间的关系,并最终被爱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拯救”,更谈到“爱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4〕 加上《群山回唱》共三部作品,细腻地展现了父子之爱、手足之爱、母女之爱以及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爱。“爱”是贯穿文学作品的主题,没有爱的作品就没有灵魂。因此,“爱”成为卡勒德·胡塞尼小说作品的主旋律。
一、爱的渴望
《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从小没有母亲,缺少母爱使他渴望父亲的关爱和认可。但是阿米尔的缺少男性气概的性格遭到父亲的嫌弃,于是努力得到父亲的关注与认可是阿米尔最为渴望的东西。阿米尔与哈桑是主仆,是朋友,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的爸爸与仆人阿里的妻子莎芭娜通奸生下哈桑,却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地位没有与哈桑相认。愧疚的心理使他不断想弥补哈桑,他常赞赏哈桑,给哈桑过生日,请大夫为哈桑修复豁嘴。父亲的漠视加深了阿米尔的挫败感,打击了他的存在感与自我认同感。渴望爱所以寻找爱,为了获得父爱,阿米尔想按照父亲的期待来表现自己,于是参加了每年一次的风筝大赛以证明自己是具有男子气概的,会是父亲的骄傲,而恰恰是这种对爱的渴望与痴迷使得阿米尔背叛了与哈桑多年的朋友之爱,从此道德的谴责,伦理的枷锁牢牢困住了阿米尔的灵魂,不敢放手追爱。
《灿烂千阳》的主人公玛丽雅姆是一个私生女。父亲在商界有着显赫的地位,母亲是佣人,怀孕后赶出家门,住在乡下泥屋里。母亲把所有的怨恨都归结到幼小的玛丽雅姆身上,而父亲虽然常看望,但也无法认可她的身份和地位。于是,玛丽雅姆就在渴望爱的日子里渐渐长大。她尤为渴望父爱,于是在成人礼时,她不顾母亲的阻止反对,执意去寻找父亲,却被父亲决绝地拒之门外,母亲也因此自杀,对爱的渴望反而造成了母亲的离开,父亲的狠心也让玛丽雅姆对爱麻木绝望。一心渴求父爱却又痛失母爱的悲惨经历,成为几乎影响玛丽雅姆一生的伤痛。
《群山回唱》的主人公帕丽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哥哥阿卜杜拉相伴成长到3岁,父亲萨布尔靠卖苦力养家,日子艰难无比,最后因不堪重负把女儿卖给不能生育的没落贵族瓦赫达提夫妇,也希望女儿能过上好日子。养母妮拉也确实能给帕丽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但是养母跟养父没有爱的基础,家庭关系冷淡,没有丝毫温暖与和谐。在帕丽6岁的时候,养父因中风瘫痪,养母妮拉抛下养父,背离婚姻家庭,带着帕丽来到巴黎。养母妮拉在巴黎生活放纵,经常酗酒,夜不归宿,对女儿的事漠不关心,与帕丽之间缺少关爱与交流。帕丽的童年生活是不断被迫远离爱的过程,被父亲送走,远离了父爱;离开故土,也没有母爱;正是因为渴望爱而得不到爱,无人慰藉心中的孤独与失落感才会占据幼小的心灵,日益变得麻木。她一直都有这一种感觉,一种在她的生活中,缺失某种东西或某个人的感觉。哥哥阿卜杜拉同样在继母帕尔瓦娜身上得不到真挚的母爱,而寄托在妹妹帕丽身上在情感也随着帕丽被送走而再无可寻。所有的情感支撑都失去了,阿卜杜拉也离乡背井,远赴美国。
二、爱的迷失
对爱的渴求越强烈,在得不到的时候就会愈感迷失。不知该怎么做,纠结于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精神层面的困扰。《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纠结于哈桑的存在,认为哈桑抢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在赢取父爱的行动中,阿米尔背叛甚至牺牲了好友,可是后来的人生却并未如愿轻松。逃避了对哈桑的愧疚感,却从此失眠,噩梦不断。灵魂无法得以慰藉,挣扎在道德的惩罚当中,迷失的自我无法解脱。
《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渴望父爱的行为不仅没有使她得到父爱,反被强行送回到泥屋,而母亲已经上吊自杀。随后,父亲的言行不一,虛伪绝情彻底粉碎了玛丽雅姆对父爱的幻想。玛丽雅姆被迫嫁给鞋匠拉希德,常被拉希德凌辱,暴打,过着非人一样的生活。被父母抛弃,没有了生育能力,每日在家暴中惶恐度日的生活使玛丽雅姆麻木绝望,如行尸走肉般迷失了自我,迷失了灵魂,放弃了抗争,放弃了追求,也封闭了自己爱的权利。
没有爱的生活,离开成为一种选择。《群山回唱》里的帕丽成年后,为了排解孤独和爱的缺失感,也学着养母放纵自己,抽烟喝酒,甚至抢了养母的情人于连。就这样帕丽沉浸在填补爱的空缺的极端宣泄当中,迷失在有悖于家庭与社会伦理的行为当中。帕丽不计后果的行为导致了养母羞愧自杀,帕丽的内心再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内疚悔恨混杂着之前的孤独麻木让她痛入骨髓,内心的伤痛怎样才能抚平,所犯的罪恶何以得到救赎,她需要一盏明灯,带着她走出迷失的黑暗。而身在美国的哥哥阿卜杜拉,丧失母爱之痛,与妹妹离别之痛,同样使他想要努力从精神沉沦中走出,修复伤痕。
三、爱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里,阿米尔因为渴望爱又迷失了自我,对哈桑的嫉妒情绪复杂,渴望爱和父亲认同的强烈心理使他眼睁睁看到哈桑被欺辱而没有勇气上前阻止。之后又诬陷哈桑偷表和钱而让父亲将他赶走。从此,懦弱虚伪,对朋友的背叛,这种羞愧与痛苦的感觉一直萦绕着他,即使逃离了喀布尔,生活在美国,也逃离不了道德的谴责,心灵的最深处总有症结隐痛,使他不能成为拥有完整的人格。父亲的好友拉辛汗的一个电话给了阿米尔救赎的机会,“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5〕 阿米尔踏上了归乡之路,也开始了救赎之路。找到哈桑的孩子,解救孩子于水火之中,即是对死去哈桑的赎罪。为救索拉博,他冒着生命危险重返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被暴打的时候,勇气战胜了怯懦,虽然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6〕 多年的忧郁和自责终于在那一刻释放,罪孽得以救赎。小说里风筝象征着爱,朋友之爱,亲情之爱,恋人之爱,追逐风筝其实就是追逐着爱。阿米尔终于用救赎追到了渴望已久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好人”。
《灿烂千阳》主人公玛丽雅姆,在自己麻木的人生中,遇到了另一个女性莱拉。莱拉比玛丽雅姆小14岁,在与爱人逃亡中失去了爱人和亲人,为了腹中爱人骨肉,为了生存,被迫嫁给拉希德。莱拉的到来逐渐唤醒了迷失的玛丽雅姆,拯救了玛丽雅姆渐死的灵魂,在玛丽雅姆心中激荡起爱的涟漪。当莱拉奋不顾身为玛丽雅姆抵挡拉希德的皮鞭时,玛丽雅姆冰冷的内心开始融化,人性开始散发母爱的光芒。之后相依为命的生活中,莱拉给予玛丽雅姆女儿般的关爱,而阿兹莎对她的依恋更使玛丽雅姆在“这个小小的生灵身上找到了人世间的真情。”〔7〕 玛丽雅姆内心封闭压抑多年的母性和善良被莱拉和阿兹莎重新召唤出来,爱可以唤醒爱,爱可以拯救爱。
《群山回响》中的帕丽从爱的渴望到爱的迷失,一度陷入精神绝望的困境。但在这个历程中,帕丽也在反思与成长。借助大学所选数学专业的启发,她积极地从低迷中走了出来,又幸运地遇到了体贴的伴侣,生儿育女,享受到了家庭幸福生活带来的温暖,亲情之爱淡化了曾经的缺失与空虚。但是,曾经的有悖伦常导致继母自杀,这份背负在帕丽身上的情感之债仍沉重万分,唯有找到救赎之路才能解开心结,才能治愈灵魂。于是,当收到阿富汗发来的一封邮件,帕丽了解到自己的身世,意识到情感的牵绊来自对哥哥阿卜杜拉的眷念。她飞往美国加州见到已经中风瘫痪、失忆的哥哥,得知哥哥一直深陷失去妹妹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在自己的女儿身上找到救赎的出路,他给女儿取名帕丽,以此作为内心的一种慰藉。与哥哥的团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缺失的那份爱,与侄女的交谈中坦承自己的不负责任,释放内心的罪恶感,认同养母的恩情,忏悔的过程中,心灵的创伤逐渐治愈,备受道德谴责的灵魂得到救赎。回归心灵的家园,爱已归位,救赎达成。
四、爱的牺牲
《追风筝的人》蕴含着对爱的渴求,诠释着爱的真谛。仆人哈桑即是阿米尔的玩伴,也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对阿米尔的朋友情,主仆情体现在哈桑为爱的奉献与牺牲。为了保护阿米尔,哈桑曾经用弹弓威胁阿塞夫,从而结仇。后来,斗风筝比赛中,追风筝能手哈桑为了实现阿米尔的愿望,为阿米尔追到风筝,却遇到以阿塞夫为首的一群恶棍的威胁,让他交出风筝。为了保住风筝,哈桑忍受着阿赛夫等人的殴打和性侵,可是这段经历哈桑在把风筝交给阿米尔的时候并没有说出来,而是独自承受。在阿米尔诬陷哈桑偷了他的生日礼物,向父亲告发,想要赶走哈桑的时候,哈桑并没有反驳,而是承认偷了手表和钱,只为了维护阿米尔。在这份友情当中,哈桑无疑是爱的牺牲者,对于阿米尔,永远是“为你,千千万万遍”。〔8〕
女人之间的爱是《灿烂千阳》刻画的重点。玛丽雅姆在莱拉和她的孩子身上找回了爱人的能力,找回了自己缺失的母爱。于是,她不再孤独,有人依赖她,需要她,苦难中有了快乐,有了希望。为了留住这份快乐与希望,玛丽雅姆用爱的力量战胜了内心一直以来的恐惧,当鞋匠要掐死莱拉的时候,玛丽雅姆在隐忍中爆发,举起铁锹,打死了拉希德。玛丽雅姆用真爱回报莱拉,最终虽献出生命,却无怨无悔。玛丽雅姆得到了爱,也付出了爱,爱让她有了牺牲自我的勇气。“爱不再是互相索取与占有,不再是相互嫉妒和纠结,而是一种被需要被看重。无论在多么痛苦多么残酷的现实中,只要有了被需要和看重的爱,也就有了生的希望,甚至死的勇气。”〔9〕
五、爱的超越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胡塞尼的小说里,爱不仅仅被细腻地刻画在人与人之间,家庭亲友之间,更是超越了小家层面,而上升到阶级层面,民族层面乃至国家层面。《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虽移居美国,然而对本土文化依然深深依赖,如保持阿富汗的生活习惯,婚礼按照阿富汗的风俗举行等。虽然躲开了阿富汗水深火热的民族苦难,但在自由的美国国度,仍渴望心灵的归属,于是重返故土使他更心系故土,对祖国的深情表现在努力为阿富汗难民呼吁募捐。
《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爱如点点星光,微弱但又顽强,小爱成就大爱,最终将如光芒四射的灿烂千阳,为仍在艰难跋涉的阿富汗民族照亮了未来的前进之路。小说最后,莱拉与爱人团聚,却没有受小家小爱的牵绊,而是回到苦难的祖国,重建孤儿院,这也表现了阿富汗人对祖国故土的深沉的爱。胡赛尼在这部小说中也表达了他对阿富汗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自豪,小说的题目《灿烂千阳》给人的感觉就是希望和光明,胡赛尼表达了用爱相互温暖、抚平创伤、开创未来的美好愿望,也借此表达了对阿富汗这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憧憬。
从小说《群山回唱》来看,贫穷和专制是导致帕丽被送离家园乃至离开祖国的根本原因,作为移民作家的胡赛尼更是通过自身经历细致观察并深刻洞悉阿富汗这个国家的症结所在。跨越六十多年的故事,以个人反映民族,从小爱透视大爱。帕丽的人生经历和情感起伏,其创作思路也反映出胡赛尼以流散者的身份,不断对缺乏文化归属感的困境进行反思,其中不乏对祖国和家园的渴盼。〔10〕
卡勒德·胡塞尼更是通过这三部小说作品,展现给世人不一样的阿富汗,将其文化习俗,人民大众的情怀,借助文字的力量引起情感共鸣,寄希望能影响穆斯林社会内部的认知,摆脱民族压迫,实现妇女平等,爱国情怀蕴藏字里行间。
结语: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唯有爱的书写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胡塞尼正是利用这一主题,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他的小说获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因为缺少爱而渴望爱,再用爱化解伤害,拯救灵魂于水火,最终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从小家成功走出阴霾的成功事例中,也能看到胡塞尼对阿富汗这个国家及民族所饱含的希望,希望人民摆脱困境,希望国家走向光明。
〔參 考 文 献〕
〔1〕刘靖宇.家庭伦理视域下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的创伤叙事〔J〕.河南大学学报,2007,(02):102-108.
〔2〕潘苏悦.从卡勒德·胡塞尼作品看“移民文学”的发展趋向〔J〕.文艺争鸣2014,(06):166-171.
〔3〕〔10〕李青霜.爱在阿富汗:卡勒德·胡赛尼小说的主题意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02):70-73.
〔4〕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J〕.尚必武,刘爱萍, 编译.外国文学动态,2007,(05):10.
〔5〕〔6〕〔8〕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99-376.
〔7〕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57.
〔9〕王维倩,李顺春.试论胡赛尼《灿烂千阳》对爱的书写〔J〕.学术交流,2012,(10):195-197.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