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策略研究

2018-08-15王旭荆伟伟

理论观察 2018年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化

王旭 荆伟伟

摘 要:我是一个历史文化传承较为悠久的国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在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该力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觉遵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可以自觉弘扬和传播民族文化,养成良好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意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课堂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策略予以实践,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痒。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策略;民族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4 — 0117 — 03

教育事业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只有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才能为国家建设输送大量优秀的人才,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在校园课堂教学中,除了一些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会涉及到很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但是这些内容更多的是记录在课本上,对于部分无法通过书本讲解的内容,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一种无法通过书本表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意义。尽管当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尚未作出合理的举措,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此看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中应用研究,有助于正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对于后续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中应用的意义

其一,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国家,在几千年文化传承中,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其它文化形式,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宝贵的财富。非物質文化遗产中集合内容较为多样,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地区风俗习惯和人文特色,丰富教学内涵,有针对性开展娇羞而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1〕。我国早前已经批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公约,各级政府也在工作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和义务,积极宣传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而学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场所,日常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不仅仅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对于学生责任感和自觉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其二,学校特色发展需要。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基地,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新时期高等教育更加注重人才素质能力培养。同样的,新时期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获得学校的长远发展,应该走特色发展道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开发,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彰显办学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选修课程开发中,有助于丰富高校的文化特色和内涵,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为高校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其三,丰富课程内容的必要。纵观当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很少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究其根本在于对其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应该推动学年制管理和学分制管理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系统化、科学化,搭建合理对应的选课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时必修课程的进一步延伸,部分学生对选修内容性趣不高,高校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拓宽选修课程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种类和内容,将其纳入到高校课程体系中,可以大大丰富课程内容,促使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2〕。

其四,培养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内容,有助于年轻人提早接触传统文化,激发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的兴趣。通过在高校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平台创业,并在国家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下,拓宽创业渠道和空间,实现创意文化产品的销售推广,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校园宣传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促使学生在无形中获得熏陶和教育〔3〕。所以,通过多样化的校园宣教活动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基于此,可以把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保护条例、法规等内容,通过板报、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在校园内部的文化节、艺术节以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保护节日举办活动,融入到图书馆中:也可以组织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辩论赛,邀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关专家来校讲课,开设讲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传承和发扬的兴趣爱好。诸如,中北大学的“点亮非遗之‘北路梆子”讲座,正是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开设的讲座,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4〕。

(二)组织社团活动,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程

在高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应该摒弃单一课堂传授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耳濡目染和切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悟和理解,进而更加有效的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此,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亲自参与其中,切身体验,在参与过程中促进传承创新。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场所,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与开设选修课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百度非遗百科平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组织社团活动与选修课,促使大学生可以切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还可以激发大学生课外兴趣,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带动周边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5〕。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养成良好的业余兴趣,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加强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潜力,锻炼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的综合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涉及内容较广,丰富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讲解的内容大多数是理论内容,存在滞后性,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故此,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更为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诸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民间高手的手工艺品视频和图像,通过手工艺品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奇妙的外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保持課堂活跃氛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工作压力随之增长,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可以积极搜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根据教学需要将其整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还可以展示实物,帮助学生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和认知,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性和责任性。诸如,在传统服装制造工艺学习中,可以播放制造的视频,学生观看制作视频可以切身感受到传统工艺中的精妙之处〔6〕。

(四)开设创业中心,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意设计

高校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时,还要鼓励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基础上创意创新设计,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将优秀的参赛作品在学校的创业中心展览。高校可以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多方位支持,包括资金和店铺,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体验,合理安排时间。通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不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活动安排,还可以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大学生思维较为敏捷,同时也是具备创新精神的人群,通过在校期间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课,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自觉性,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设计,高校为学生提供创业服务,对于后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五)应用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了解存在明显差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生活背景,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时可以组织活动式交流,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适当的予以评价和分析〔7~10〕。与此同时,加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民间戏剧、民间剪纸和民间歌唱比赛,学生在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的同时,可以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乐趣,切实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沉淀悠久的国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参 考 文 献〕

〔1〕王良存.加强非物质文化与高职教育结合 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7,(11):31-34.

〔2〕邝勇.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猫头狮”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08):6-7.

〔3〕包文婷.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高职院校选修课程开发研究〔J〕.文教资料,2017,28

(22):36-37.

〔4〕宋占新,郭亚然.国家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传承途径探析——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秸秆扎刻”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04):70-73.

〔5〕李刚.非物质文化“申遗”与文化重构——以云南弥渡花灯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17,

(07):75-79.

〔6〕张海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安源花果雕刻入课堂〔J〕.新课程(上),

2017,(06):28.

〔7〕杨凯军,杨汉瑜.让“职校大课堂”与“旅游大市场”携手——民族地区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7,(02):

163-166.

〔8〕盛淑娟.注入本土元素,构建特色课堂——将河西宝卷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7,(10):109-110.

〔9〕吴晓华,姚爱东.传承文化遗产 奠基艺术底蕴——斜桥小学开发“海宁皮影戏”校本课程记述〔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6,(12):3-6.

〔10〕王博.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课堂的思考——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个案〔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6,(06):93-97.

〔责任编辑:谭 蕊〕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