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2018-08-15
初级创伤在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中较为常见,创伤发生后,患者常伴随气道梗阻、失血量过大、骨折、意识状态异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1-5]。及时给予救治,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常规救治方法的救治流程欠完善。有研究指出,将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应用到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对患者死亡率降低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于本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初级创伤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应用方法,并观察了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8~79岁,平均(48.79±1.8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03±0.30)h。对照组患者共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20~81岁,平均(48.82±1.9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2±0.31)h。两组患者可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救治,观察组利用初级创伤救治原则,进行院前救治。包括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神经检查、全身评估5大步骤。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如下:(1)气道管理:赶赴现场后,应首先保护患者的颈椎,继而对其气道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气道内存在分泌物者,应立即将分泌物清除。必要时,应开放气道。(2)呼吸管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衰竭,必要时,给予辅助通气,确保呼吸畅通。(3)循环管理:测量患者的血压,观察有无出血。针对伴随活动性出血者,应立即给予止血,并建立静脉通路。(4)神经检查:采用AVPU系统,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5)全身评估:充分暴露患者全身,观察有无出血、骨折等症状。针对骨折患者,需立即给予复位及固定。针对出血者,应立即给予包扎止血。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与患者沟通,询问其病史及致伤原因。在此基础上,立即将患者送至医院相关科室给予进一步救治。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包括急救成功率、死亡率、救治满意度3项指标。给予急救后,患者未死亡者,视为急救成功。救治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共10分,评分≥5分者,视为对护理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救成功率97.62%、死亡率2.38%、满意度95.24%;对照组急救成功率85.71%、死亡率14.29%、满意度80.95%。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初级创伤患者,常伴随气道梗阻、失血量过大、骨折、意识状态异常等症状,死亡率较高[6-7]。视患者的特点,分析其救治需求,并将相应救治原则应用到院前急救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8-10]。呼吸道梗阻是导致初级创伤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11-12]。因此,救治过程中,必须将“确保患者气道畅通”作为主要原则,对创伤进行处理。导致呼吸道梗阻的原因,与分泌物误吸有关。及时清理气道内分泌物,是救治的关键。血压下降、出血量过大,同样可导致患者死亡。在救治过程中,加强保温、加强止血,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及时补液,能够有效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患者死亡。AVPU神经系统评估法,指通过对患者状态、应答情况、疼痛刺激等状况的评估,判断患者意识是否清醒的一种方法。将其应用到初级创伤患者的意识评估中,有助于医护人员制定针对性的急救方案,提高急救成功率。全身评估,有助于发现骨折及机体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进而使医护人员可及时复位骨折,并给予固定,提高抢救质量。本文研究发现,护理后,患者急救成功率更高、死亡率更低。提示上述救治原则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可为各医院初级创伤院前急救的过程提供参考,实际应用价值较高。本组患者满意度更高,与常规急救方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将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应用到急救过程中,能够有效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对临床研究理论资料丰富度的提升,及医院形象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受样本量的限制,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临床应适当扩充样本量,进一步对初级创伤救治原则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加以研究,以更好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表 1 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n(%)
综上所述,将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应用到院前急救中,从气道管理、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神经检查、全身评估五方面出发,对患者进行救治,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救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