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人才开发
2018-08-15赵东华
赵东华
(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 甘肃 兰州 730020)
甘肃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40.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其中藏族人口70余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9.1%,是甘肃省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仅次于回族的第二大民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地区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优秀的民族,具有藏语影视译制作品最广阔的需求市场和文化传播的客观基础。
长期以来,藏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语言特色,但由于语言和文字不通的限制,许多藏族群众却无法欣赏汉语影视节目、享受影视艺术带来的乐趣。少数民族群众需要影视译制片,需要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来阐释、解读外来文化,因为一部好的译制片是他们更深刻、更彻底获取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藏族同胞接受外来文化的素质及欣赏能力不断提高,他们对译制影片的技术水平、配音质量,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藏语影视译制精品的市场需求在不断加大,藏语影视译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而人才的开发与储备是译制事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甘肃藏语影视人才开发的重要意义
影视作品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文化交流传播最快捷、最广泛、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方式,是广大藏族观众了解国内外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生活情趣、文化特色、价值取向的重要窗口,是普及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的藏语影视译制工作就是在藏汉民族之间搭建一座语言沟通的桥梁,创建一个藏汉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广泛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及惠民、富民、利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听懂、看懂、看好影视节目,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弘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加快开发德才兼备的影视译制人才,使其为繁荣发展、团结进步、实现民族统一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甘肃藏语影视译制工作现状
甘肃省藏语影视译制工作起步很早,但发展缓慢。早在五十年代初在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聚居地区工作的电影发行放映员,在电影放映之前,就用民族语言口译影片内容或进行映间插话,帮助群众看懂电影。196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采用声带涂磁后再配音解决对白的方法,运用藏语、哈语、蒙语进行影片翻译、配音录制工作。1972年2月,甘南藏族自治州电影甘肃译配组正式成立,当时仅有技术人员1名、配音演员一男一女2名、一台设备、四样器材,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译制的第一部藏语配音影片《奇袭》,受到了藏族同胞的热烈欢迎。1996年1月,甘南州电影译配组改为“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电影电视译制中心”,人员增加到10人。曾经译制的电影《龙江颂》、《泪痕》、《喜盈门》、《羊城奇遇记》等成为脍炙人口的译制影片,曾多次荣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优秀译制影片奖。2005年,借助中央实施“西新工程”的契机,兰州电影制片厂承担了甘肃藏语电影的译制任务,挑选配音演员、培训专业译制技术人员、定购设备、装修录音棚、制定规章制度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模拟录制到数字化的技术改进,经过了6年的艰苦努力,译制影片200余部。2010年,甘肃省成立了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事业编制30人,聘用译制技术、配音演员18人,专门从事甘肃省藏语电影译制生产及经营管理工作。拥有一支以翻译、配音、录制技术为主的译制人才队伍,拥有目前最先进的数字化录制设备和专业录音棚,具有制作高水准藏、汉、蒙、哈萨克语电影译制片的能力,译制的影片多次获奖。甘肃民族语言影片译制工作,在中央、省上有关部门的支持关怀下,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甘肃省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人才开发基本情况
甘肃的藏语影视译制工作从1965年开始到2005年的40多年间,发展及其缓慢。译制人员从最初的一两个人到2004年底的10个人,经历了整整40年的漫长发展。人员少、规模小、设备滞后,很难满足民族语影视译制的需要。为了促进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事业的快速发展,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办法开发人才,使今天的民族语影视译制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5年,兰影厂抽调专业技术人才、聘用配音演员承担中央“西新工程”的译制任务到2010甘肃省成立专门的民族语影视译制机构,抽调专业译制技术和管理人才30人,负责藏语影视的译制工作,足以说明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它肩负的历史使命。为解决译制人才需求更加突显的问题,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了对译制人才的开发力度:一是将现有人才和潜在人才进行业务培训、继续教育;二是对专门人才实施多渠道引进办法,引进配音表演、译制技术人才18人;三是对人才的培养、使用,出台了相应的办法,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学习、参观、交流,以提高译制技能、更新译制理念;四是做好后勤保障,解决后顾之忧,留住人才,为译配人才队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这一系列人才开发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甘肃的民族语影视译制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十多年来,通过各种人才开发措施和办法,译制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2018年底,甘肃全省从事藏语影视译制工作的译制人才已达150余人,拥有了翻译、配音、录音、合成、技术保障、译审等专业人才队伍。每年完成影视片(剧)140多部,其中,甘肃民族语译制中心负责电影故事片30部、科教片10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电影电视译制中心负责电视剧100部(集)。较过去的四十年,译制人才增加了7倍,译制数量增长了近10倍。
四、甘肃省藏语影视译制人才需求分析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甘肃藏族地区的藏语,分别属于藏语的安多方言、康巴方言和卫藏方言。夏河、碌曲、玛曲以及卓尼北山、康多一带操安多方言;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安多藏区。卓尼的农业地区和迭部、舟曲等地藏语属康巴方言和卫藏方言,其语音又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异。
甘肃的藏语影视译制,主要以安多方言的译制为主。藏语影视译制工作是对电影艺术的再次创作,是翻译、导演、配音、录制技术人员在忠于原片基础上的再一次完美结合。一部制作精良的藏语电影的译制,要经过文字翻译、导演指导下的演员配音、录音和混录合成等程序,方能完成。多年来的译制经验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藏语影视译制片,译制从业者不仅需要精通藏、汉双语,跨越语言和突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用翻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来跨越两种文化之间的屏障,还需要文化与电影方面的基本素养,艺术与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藏语影视译制人才主要包括翻译、配音、导演和录制技术人才。他们承担着甘肃藏区少数民族语影视节目市场需求的译制任务,肩负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社会稳定和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重任。而就目前现有译制从业人员分析,年龄平均在40岁以上,学历在本科及以上者比重较小,科班出生的专业人才更是相对较少。而译制配音人才大部分是外聘,流动性非常大,译制人才后劲不足。
五、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人才开发思路
古人曰:“人才,国之宝也”。人才开发是一个单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竞争的核心体现,也是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适应快速发展的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节目市场的需求,确保藏语影视译制节目数量、质量的不断提高,培养既懂藏语、又懂汉语和英语的多语影视译制精英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确立译制人才开发的目标任务,树立现代化人才开发理念;其次要健全人才开发投入保障体系,完善人才开发激励机制;三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搭建与高校专业人才教育的合作平台;四是要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五是要努力营造人才开发的良好环境,使“良禽择木而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人才开发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必须要结合甘肃的实际情况,从藏语影视译制事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体系,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的藏语影视译制人才队伍,从而为甘肃藏语影视译制事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