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

2018-08-15韩亚军

新一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工具性新课标人文

韩亚军

(甘肃省礼县西城小学 甘肃 陇南 742200)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各种新观念、新方法标新立异,争奇斗艳,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猛一看,前景似乎喜人,然而,身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却深感迷惑,竟说不出什么是语文,语文教学该教什么,一直在百家观点中左右游离,寻求可抓可控的依据,究其原因,主要十多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只重视了怎么教的教法问题,而没有探讨教什么才是语文的问题,语文教学目标不清,没有具体目标的叫法,肯定是乱套的。直至《新语文课标》的出台,才让混乱的局面变得明了了,语文教学改革也该到了罢黜百家独尊一家的时候了。今天,我就对《新语文课标》的学习,浅谈几点理解。

一、语文课程性质

国家教育部新语文课标在性质中是这样描述的:“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特点。”这一论述,以最简洁的语言明确指出语文首先是交际工具,即它是一门技能,是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其二,它是人类文化,既然是人类文化,就是人类实现的精髓,对每一代人有思想熏陶的作用,及人文性。其三,二者的统一,这位语文教学制定了教学原则,及防止了语文教学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养,和近几年重人文素养怠慢语文知识的错误做法,把知识(现有人更细致的定义为适应社会的技能性内容)和人文素养(安放灵魂的精神性内容)兼顾,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一大问题。既指定了内容,有指示了方法。

教什么

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要求无形中确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即语文教学可以分为非文学部分别和文学部分两大块。(一)非文学性部分,指语文教学文本中为培养技能而安排的知识性的东西。它主要包括基本语言符号的实际积累。语言使用的规则。表达的技能等相关知识,还有语文文本中附带的其他学科中的知识。这些内容是实现语文工具性的基础。如果语文教学内容摒弃这些,将失去语文教学的本身含义。即工具性目的。交际能力需借助语文知识。(二)而文学性内容,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文本优秀作品你,都是历代人思想的精髓,其内容大到齐国治家,小到修身养性,热爱生活钟情自然。对学习者有教化、审美、认知的作用,通过作品体验人生,丰富情感,形成健康心智,提升人文素养。而新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从文本内容上就重视了这一点。(三)语文在教材编排上要讲求二者兼顾,即以经典美文为载体,学文过程中兼顾知识性的东西,在学文中学知识,以丰富的知识基础提高对文章的理解感知。在语文改革的过程中,曾一度出现过完全摒弃语文知识的现象,(例如教材完全摒弃基本句法、语法、文体常识等)使得语文教学效果耗时大而收效慢,部分学生只会感知文本但表达不畅。学习者在语文应用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此,我还是主张语文在内容上要有语文知识,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有技能(交际能力)的人,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语言文化。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语文学习的自我感知,形成对知识的内化,但实践证明,没有语文基础知识支撑的语文学习从技能形成到思想提升都将是一个久长的过程。同样,如果语文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素养,则失去语文教育的意义,失去人文精神的学习者也将变得狭隘、自我、忧郁、短视。二者内容兼顾是语文返本归原。

如何教

首先要认识新课标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才能在教学时避免为知识而知识或为人文而人文的独立教学。教学时应以文本内容为载体,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知识性的东西,不要专授,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的呆板枯燥,同时让知识真正为能力服务,为深入理解文本服务。而在理解感受作品思想时,则让学习者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以作者表达了什么?和我们有什么启发和感悟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取向,以让学习者从自我内心有所思,达到思想内化。也就是在教学时把语言知识积累和情感感悟同步进行,这也是新课标要求二者统一的重要原因。

理解语文《新课标》性质时应避免的误区

(一)工具性是一种能力,即建立在学习语文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是在感知文本时默化形成的能力。

(二)人文性指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的精神指标。

(三)语文是文化,有语言文化,也有精神文化。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吃透了《课标》,准确把握了《课标》要求,才能有效实施教学,达到育人目标。

猜你喜欢

工具性新课标人文
人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