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落实到中职生的日常生活实处
2018-08-15翟秋月
翟秋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一、德育课程的内容
教育学上的德育,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1]德育是一个很大且涵盖内容很广泛的学科,《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中提到:德育是“教育中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就中职生德育课程而言,内容主要有德育课程教材以及日常行为规范,解决他们内心的一些问题,使心态更加阳光乐观。
二、当前中职生的德育现状
(一)文化课基础知识薄弱,精神贫瘠,思想浅薄。在学校里我们提到的德育往往指德育课程,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分。中职生相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文化基础稍微薄弱,在德育课堂上面,知识点的讲解不宜过多过难,要努力与其生活相结合,浅显易懂很关键。在德育课程上,同一所中职学校里不同的班级课堂效果区别也很大,由于中职生们在入学时选择了不同的专业,每个班级中男女比例不同,课堂纪律和课堂效果差异也较大。
以笔者所在的一所职业院校某班的德育上课经历来说,该班男女人数大致持平,该班同学课堂纪律意识普遍较差,在行为习惯方面,例如讲粗话、上课睡觉、上课自己带毛线织东西、女孩子带镜子,男孩子身上有烟味等等需要改变的地方还有很多。人与人之间会相互影响,个别人的行为习惯会逐渐影响到其他人,好的习惯或是不良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他人或者被影响。对于中职生们,在思想、行为等还不够成熟的阶段,要设法把德育课程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当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许无法学的特别深入,如果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道德知识落实到他们日常生活当中,便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家庭教育和德育的缺失[2]。通过课下对中职生们的了解,发现许多家庭存在着吵架、父母关系异常、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家长关爱,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等现象,长久以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行为习惯的督促管理不当使得这些学生们会出现上课爱睡觉、语言举止不文明、顶撞师长、厌学、情绪异常等,对于未来没有认知,不会规划自己的生活等等现象,在人际交往方面,少数同学存在着沟通上的障碍,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会以文明、友好的方式去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上,生活态度消极,得过且过的现象较明显[3]。
(三)中职德育课程的上课形式有待改变。目前上课多以讲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讲的多了难了时间长了,或者下午上课学生们就容易出现睡觉的现象,德育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学校大胆尝试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里进行卫生保洁,在周末去福利院里看望老人,去历史文化圣地接受爱国教育,当然这些想法的实施会占用教育管理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时间,如何规范实施并且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待商榷。德育是一门融入的到日常生活的课程,仅仅依靠课件和板书在教室里上课,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中职生们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不高,给学生设置的各种活动讨论环节往往得不到响应,没有参与度,如何想到方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把德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就显得很重要。中职生还处在性格上相对叛逆的时期,单纯的课堂教授式的教学方式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厌烦,失去兴趣。理论化的远离他们生活的案例学生们接触不到,觉得与他们没有关系,过于宏观或者思想过于深刻的例子往往无法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四)德育课程难以做到因材施教。以笔者所在班为例,全班共50人,德育课程每周安排两次,共四小节,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任务,与学生交流时间并不多,中职德育课本中涉及到的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有,但并不全面,许多道理在课堂讲的时候学生是知道的,但真正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实行却变得很难,这说明德育并没有完完全全进入到他们内心深处,
(五)学生认知能力还存在不足,规则意识淡薄,不良行为习惯偏多。以某堂课为例,在课堂中出现了“内省”一词,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个词语做了解释,并举例说明,在习题课中用反复练习了该词语,而在期中测验时,该词语的考卷中,有许多同学是空着没有填写或者回答:内省是“省内的某个地方”等等,这说明他们在中学之前的基础知识还存在欠缺,所以导致在讲课时候效率会较低,老师也要尽量去降低讲解的难度。
三、对于这门课程上课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德育具有个体功能、教育性功能、规范功能等等,德育不是一门简单的理论课程,在上课的时候,要时时刻刻从备课、课堂授课、课后反思等环节考虑到中职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切实可以改变他们日常行为习惯的小事做起,如果说可以在他们的行为规范上起到作用,让德育落实到实处,便是这门课程的巨大效果。
(二)德育的目的中有知、情、行等三个要素,在“知”这个层面,学生们普遍可以接受,而在“情”与“行”层面,就表现得不够好,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中提到,最好的成人与同伴行为是:体谅别人、关心别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而困难之处在与许多丰富多样的课程上课形式例如:讨论、角色扮演、对话、讲故事,在课堂纪律不够好、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好的班级难以开展,学生们行动不起来,这个时候可能需要不仅仅在课上进行德育,还要借助班主任和管理老师的力量,例如在校园内进行适量的活动课程,让同学们形成团队进行义务劳动、打扫卫生、为困难地区的学生们制作手工品等尝试多样方式去改变学生们的内心。利用班会或者德育课堂以及周末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友善、互助、敬业等精神。
(三)用奖励与惩罚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中职生们很看重老师们的鼓励和奖励,奖励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强化,适当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小礼物,一句温暖的话语,有时候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心里上认可这位老师,喜欢这位老师,这样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当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时,适当的严厉和惩罚也是必要的,但是要注意言语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中职生们心理普遍比较敏感,如果言辞过激,可能会在心里上排除老师,在课堂上会有更强烈的违反纪律的动机。
(四)中职老师兼任教师居多,兼任教师的工资以课时费计算,老师们只需负责自己课堂的课程即可,所以德育课程就多数体现在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德育课程的好坏,对于其他课程是基础作用,中职课堂难上的一个原因在与学生的习惯不是太好,不愿意配合任课老师,把德育课程作为一个好的抓手,对于一所中职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通过这门课程,培养了学生一些好的习惯,那么对于其他课程的上课也有好的促进作用。
(五)德育课程平时分数占比10%,这个比例有些偏少,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是期中期末成绩,而期中期末考题大多也是书本和练习册上的原题,从答题试卷可以看出学生们并不认可这样的考试形式,也并不重视,许多同学觉得考试及格就好,当然也有人觉得考多少分数都无所谓,改变德育评价方式,把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是否是一个可行的方式。
(六)向初高中入学军训模式学习,对中职生尝试进行军事化训练管理,一所学校学生的质量如何往往与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管理要求严格了之后,学生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逐渐发生变化。
(七)德育课程的指导者——教师,对于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生们存在着一些不良学习和生活习惯,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有内心充满爱和责任的老师对其循循善诱,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亲其师,信其道。当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时,课堂授课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中职学生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使得他们关心的事情多是身边之事,在德育课程中,更多的是影响中职生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行为习惯、个人素养的提升等,而关乎民族大义,国家社会等功德的更高层面的道德知识可能离他们较远。中职生学习动机较低,对于学校、家庭的认可程度较差,在身心健康层面,相比于同龄的高中生也偏薄弱,因而他们需要在道德教育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随着教育部政策的出台,以后从初中升入职业学校的人数会越来越多,中职学生不再是人数少的弱势群体,因而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职生们对于上课的认识较为简单,大多停留在认知层面,对于人生理想等缺乏深入的思考,想法较为简单,讲课内容过于深奥易引起学生反感,努力在生活实际方面,对学生们有所触动,让学生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