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变迁路径与转型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2018-08-15杨瑛哲黄光球郑皓天
杨瑛哲,黄光球,郑皓天
(1.国家电网西安供电公司 人力资源部,陕西 西安 71003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55;3.国家电网陕西电力科学研究院 客服中心,陕西 西安710048)
一、引 言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和科技创新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挑战,中国企业迫切需要通过转型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曾依靠资源优势在国际竞争中独占鳌头,但近年来却由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制造企业应朝着高科技、精细化方向转变,借助技术变迁解决现实问题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是转型的主要路径。多数的中国制造企业正经历着从 OEM到 ODM再到 OBM的转型过程[1],依托技术升级能实现成本下降、产品服务升级、渠道提升等转型目标[2]。
转型的最终目的是使企业获得持续的赢利能力。Jones等人的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技术升级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且不同的技术创新方式或技术来源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机制和程度不同[3]。制造企业是转型绩效研究的主体,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业务能力获得企业绩效是现有研究的主要思路。李召敏等引入大量企业案例,采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对技术转型和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4];孙早等指出,企业 R&D投入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5]。同时,技术获取模式能够影响企业绩效,基于自主研发的技术升级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最显著。若采用技术引进或购买的方式进行技术升级,则R&D投入对创新绩效起反向调节作用,或不能导致绩效增长[6-7]。组织变迁与创新绩效密切相关,组织和人员结构的转变影响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企业绩效[8];组织转型与企业高管团队和员工培养息息相关,技术和管理创新也是提升绩效有效的方法[9]。
浏览现有文献发现,现有技术变迁路径和转型绩效之间关系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很多,但是几乎没有文献对技术变迁和转型绩效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技术变迁并没有作为影响转型绩效的主要因素而引起广泛关注;对技术变迁采取“黑箱”处理,没有深入探索技术变迁对转型绩效的作用机制;对转型绩效内涵的界定比较纷杂,对企业绩效、创新绩效、转型绩效没有严格区分,更多的是从财务指标如ROA、ROE、EVA的单一维度衡量转型绩效;尽管使用 AHP、ANP等方法对企业变革过程的绩效进行评价,但并没有指出技术变迁与转型绩效间存在何种关联。
基于此,本文将技术变迁作为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和描述,探讨技术变迁各因素与转型绩效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技术变迁对转型绩效的贡献,将现有研究层次由概念模型拓展至实证讨论,并进一步对技术变迁和提升转型绩效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技术变迁与转型绩效的理论假设
(一)技术变迁与转型绩效的理论分析
信息时代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更趋于系统化和工程化,因此,本文认为应运用系统的思想对企业转型进行阐述。Adner和Kapoor认为系统视角的企业是复杂的、高度集成的系统,其组成要素有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和支持技术等[10]。当企业系统中的要素同时发生彻底转变可称之为企业转型(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本文由此将企业转型定义为:由内外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受竞争力下降或价值缺失而驱动的企业系统构成要素的深层次转变。它包括企业生产、流程、组织、管理等多个维度的根本变化,是动态的、多层次变化。
根据Abernathy和Clark的研究,技术是影响企业转型最主要的动因,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技术升级等方式实现企业转型[11]。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它既包括物化部分,如新设备和工艺的应用,也包括非物化的管理技术的提升。技术创新是立足于微观层面上的,它是具有显著优越性的技术进步行为综合后的结果,能产生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升级与企业升级的概念相对应,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成果[12]。
与以上三个概念不同的是,技术变迁强调一种动态演化的过程。它既可以表现为技术自身的发展变化,也可以表现为新旧技术之间的更替。以往研究中,技术既可以是影响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又可以作为引导转型的主要驱动。但是,技术无论是作为动因或方法,都是以一个整体形式对企业转型产生影响,这种研究模式并不适用于转型的技术变迁路径探索。本研究是对企业技术变迁路径影响转型各维度变化效果的研究,需要以动态视角分析转型过程。因此,本文以技术变迁来定义转型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技术变迁运行对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
(二)制造企业技术变迁的过程分析
2015年以来,中国推出“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两化融合”等战略,力求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13]。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技术变迁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结合以上的理论分析,本文将技术变迁定义为:企业由于自身在所处行业的竞争能力降低和竞争优势的衰退,通过新技术的引入或旧技术升级,促使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进而改变企业战略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行为。
将转型中的技术变迁分解为两个部分:业务技术和管理技术。制造企业的业务技术变迁(Business Technology Change)是指企业改进现有技术或由外部引入新技术改进旧产品或创造新产品的过程。该层面的技术变迁过程是制造技术、生产流程、服务方式的变迁。管理技术变迁(Management Technology Change)是指企业为配合产品技术变迁而实行的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使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管理体系发生改变的过程。在转型过程中,两个层面的技术变迁是同时进行的,本文由此构建了业务(B)与管理技术变迁(M)并行的技术变迁(TC)模式,以下简称BMTC模式。BMTC模式下的技术变迁内涵如图1所示。
图1 BMTC模式的技术变迁内涵
BMTC模式中两个层面下属的各单元的转型活动是并行开展的。实际过程中的技术变迁运行具有分阶段和分层次的特点,总体由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组成,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承担。制造企业的变迁意愿来源于按照时间序列进行的技术模仿、累积和技术引进或创新,技术引进是较容易的方式,而自主创新是获得价值链升级的根本途径。该阶段中存在的多重循环和反馈使各活动交叉进行,最终促成了企业的技术变迁方案。方案立项前的工作是各部门权衡方案的费用、潜在效益与风险,并修订正式的实施方案。
进入实施阶段,首先是制造技术变迁和组织结构重构的并行开展。生产流程整合依赖这两个环节的成果,新的技术和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要有改进、试制等过程。人员结构变动始终贯穿以上三个环节,人员是整个转型机制运行的主体。当新的技术进入综合集成运营阶段后,企业即将构建新的服务方式,它是企业生产的决策支撑,也是获得新型竞争力、新利润点的根本来源。管理体系应用后转型将进入再学习、再调整的循环,企业理念和文化也将实现变革,并完成价值链的整体升级。在企业系统整体升级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反思过程,不断调整现行的转型方案,发现其中的问题或改善的方向。技术变迁引导产品、服务升级和创新,最后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转型绩效。这里的企业转型绩效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财务绩效为代表的转型财务绩效,二是由技术变迁而引发的企业行为、能力的升级,即技术变迁绩效,它属于企业的非财务绩效。
(三)理论假设的提出
1.业务技术(B)
(1)制造技术与转型绩效
以往研究表明,制造技术的提升与企业绩效之间有直接关系:先进技术的应用经由质量管理活动提升企业绩效,再作用于领导、员工间接影响管理过程提升绩效水平;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提高组织的IT吸收能力,从而促进内部知识转移,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技术升级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更能提升企业业务流程和创新的效率,使企业利用当前市场机会或者开拓新市场和新技术的机会来抓住增长机遇,获得新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对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绩效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制造技术变迁与转型绩效之间有待检验的假设。
H1a:制造技术变迁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1b:制造技术变迁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2)生产流程与转型绩效
生产流程是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提升为业务流程带来绩效并影响企业绩效。一套配备了先进技术的生产流程系统可以保障企业业务流程的效率和利润能力,并为企业交货、风险管理、营销创新等提供支持。自动化工艺及先进的服务让生产流程更具效率,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同步变化的消费需求。解决了传统流程中的诸多问题,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用智能化生产促使企业能力提升,实现精益、提升企业绩效。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生产流程改善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2b:生产流程改善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3)服务方式与转型绩效
传统的创新关注产品开发,但这可能带来产品趋同性或投资收益递减。另外,单纯依靠技术升级经常出现企业战略、产品及市场需求不匹配的情况。为避免上述情况,应将服务等非技术内容纳入转型的内容。信息技术将贯穿设计、制造、营销的全过程,为生产提供辅助决策支撑,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提供更精确和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超越现有产品的营销模式,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a:服务方式转变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3b:服务方式转变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2.管理技术(M)
(1)组织结构与转型绩效
使组织结构适应转型的需要,企业的获利能力才能大幅提高。组织结构决定企业绩效,组织结构横向变迁对企业创新绩效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作用。信息技术植入有助于企业的扁平化发展,并继续向网络化升级。在提高组织沟通效率的同时,使企业员工挖掘自身潜能,在企业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证研究发现,组织结构规范化对于企业绩效产生正效应,而组织学习中的探索性学习、应用性学习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的关系。它们均对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两者结合的二元组织是提升绩效的最佳途径。组织资本是企业前瞻性形成的基础,并推动经营绩效的提升,而结构惯性会造成惰性,对企业绩效形成负面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4a:组织结构重构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4b:组织结构重构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2)人员构成与转型绩效
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是人员构成变化。转型需要员工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员工责任感积极影响企业经营绩效。企业员工自愿自发、坚定踏实地承担责任和任务,使企业转型获得强大的助力和持续发展后劲。人员的消极情绪对转型的成败产生影响,引导并充分给予学习培训机会不但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管理中的低效问题,信息化、多能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更是未来企业向网络化转型的基本资源保障。组织文化、关系导向型战略领导等因素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5a:合理的人员构成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5b:合理的人员构成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3)管理体系与转型绩效
管理体系是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内外部环境变化情况下,制造业管理体系的升级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展开。创新的管理体系是技术与管理的集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重新配置,而业务流程再造是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保证。管理体系是支持企业价值获取、价值实现的基础,结合先进的信息技能,企业绩效将有效提升。一方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水平,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绩效;另一方面,商业模式的创新孕育了全新的盈利方式。同时,管理体系和机制涉及企业的价值观、人员行为准则和方式以及内部各种利益关系。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大量成功的案例证明,企业通过企业文化重塑和管理体系转型,实现企业绩效迅速增长。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6a:管理体系再造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H6b:管理体系再造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转型中的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企业发展规划院(http://www.chinacdp.com/)发布的转型经典案例和相关成熟量表形成问卷的基本框架。问卷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企业基本信息、技术变迁调查和转型绩效调查。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测量转型绩效,在测量技术变迁引发的财务绩效变化即转型绩效的同时,考虑技术变迁对企业经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即技术变迁的绩效。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对5位企业家和5位学者进行深度访谈,结合建议和技术变迁热点话题进一步修改和调整调查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效度和因子分析保证调查问卷的准确性和数据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
由于研究内容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因此选取的样本企业要充分具备转型特征,且参与问卷的对象应承担企业转型的部分工作并能够客观地对企业情况做出研判。选取具有转型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其具有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创新的生态环境、高知识密集、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的特点。调查对象是高层管理者和转型的主要参与成员,能够准确反映企业转型的真实情况。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取多途径的问卷发放,共发放400份,给熟悉或经学校引荐的企业发送电子邮件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270份,剔除缺失或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82份;向学校历届MBA班成员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128份,有效问卷120份。两种途径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75.50%。样本具有较广泛地域和行业代表性,技术变迁特征也与研究要求相符,可以认为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为了便于描述,本研究采用字母代表相关变量的名称,制造技术(MT)、生产流程(WF)、服务方式(SM)、组织结构(OS)、人员构成(SC)、管理体系(MS)、转型财务绩效(ETP)、技术变迁绩效(TCP)。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其中1表示企业现实与该说法非常不符合,2表示不符合,3表示一般符合,4表示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
四、假设检验及结果
本研究采用SPSS21.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在确认问卷结构合理、数据可信的前提下,使用 AMOS7.0软件,依照样本数据结构和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运行,对技术变迁与转型绩效的假设进行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是研究方法选择的依据。本研究使用非参数估计的K-S检验来分析样本数据的分布特征,判断样本的总体是否服从某一理论分布。一般的,显著度>0.05可以判断数据服从正态分布,检验结果中的样本统计量在0.2左右,在0.001水平上显著。
同时,为避免实际情况分布相反的情况,继续对样本的偏度和峰度进行统计,全面评价样本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样本均值处于5.3左右,偏度值基本为负且介于-0.6~0之间,表示可以接受且基本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大部分数据的峰度值介于0.1~0.7之间(标准为 <8,远远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判断问卷数据基本吻合正态分布的特征,可以使用用于正态分布的各种统计方法,能够进行下一步分析。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量表的开发建立在成熟量表之上,并结合专家访谈进行适当的修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利用Cronbach’s α系数对样本信度进行测量,同时考虑数据的相关系数(CITC),用于进一步净化测量指标,其标准为 >0.35。使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提取对问题项进行精简,其中KMO指标和Bartlett检验可以测试数据的有效性。一般只要数据显著性较高,且KMO>0.7,则说明数据的效度较好。本研究信效度检验结果见表1,因篇幅限制,表中仅列出各题项要点。
表1 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进行信度分析,标准Cronbach’s α系数为0.899,远大于0.7的标准,说明样本整体可靠性较高。技术变迁 MT、WF、SM、OS、SC、MS 6 个维度及转型绩效 ETP、TCP的所有问题项 CITC值都 >0.35,说明问卷设计的内容较为合理,题项与各指标的相关程度高。另外,项目删除的 α系数都 >0.8,表示数据的稳定性很好。
进行效度分析,技术变迁各样本的 KMO值为0.914,显著度为 0.000,说明样本数据有效,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对技术变迁的25个题项和转型绩效的8个题项进行检测,运用最大方差法对数据进行旋转迭代,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以0.6作为判断因子载荷的标准。9次迭代后技术变迁析出了6个因子,能够解释总方差的 72.046%。由于 Q7、Q14、Q22因子载荷的最大值 <0.6,因此将这三项删除。再次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KMO值提高(0.917)且在 0.01水平上显著,6个公因子对变量的总解释得到了优化(74.698%)。转型绩效KMO值为0.947且显著,说明样本结构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三次迭代后析出了两个因子,对变量的总解释程度达73.632%,说明量表维度的划分正确。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Spearman和 Joereskog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它能够进行一种验证性的因子分析,透过事实数据分析假设模型的正确性[14]2-3。它能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考虑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依照上文的分析,企业转型绩效是由技术变迁的运行决定的,而转型绩效和技术变迁都必须通过多个相应的显变量来体现。因此,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文对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以使数据完全满足模型的要求。
1.初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使用AMOS7.0软件,依照样本数据结构和研究假设,构建初始模型并运行,得到变量的路径系数、拟合系数等结果,初始结构模型见图2,其中 e1至e30分别表示内生、外生变量的误差项,err1至 err2为误差变量;Q1~Q25为技术变迁各维度的评价指标,Q26~Q33表示企业转型绩效的评价指标。
图2 初始拟合结构模型
图2由技术变迁的6个维度和转型绩效的2个维度构成主要框架,显示了测量因子(指标)间的关系。模型运行时,使用设置残差项的方法消除了所有的内生变量间、外生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观测变量对因子的因子载荷最小值为0.6,各误差项的值均为正,表示模型的界定正确。初始模型的验证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初次拟合结构模型和假设检验值
表2中,多数路径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正且达到显著,说明大多数的理论假设得到了支持。但是,制造技术与企业转型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333,原假设没有得到支持。服务方式对转型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105,管理体系对转型绩效的路径系数为0.085,由于两条路径的影响显著度不高(0.09、0.089),这两条假设也没有得到支持。
尽管模型数据和假设基本保持一致,但模型的拟合指数并不理想,RMSEA、CFI两项没有达到要求(见表3)。这说明模型还需要释放一些变量条件或删除路径达到优化模型的结果,需要进一步修正模型。
表3 初始模型适配度检验
2.模型修正
使用逐渐进入法,对于表2中的 C.R值,按照绝对值从小到大的顺序逐个删除。每删除一条,运行一次程序,直到删除完所有绝对值小于1.96的路径。最终,删除 ETP←SM、ETP←MS两条路径,建立 e8和 e9、e19和 e20、e23和 e24关联,使模型中所有路径的 C.R值大于1.96,都达到了显著水平。修正模型见图3,修正后的模型路径分析见表4。修正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得到了优化,且都已经达到标准(见表5),故认为修正后的模型为最终模型。
图3 修正的结构方程模型
表4 修正模型和假设检验
表5 修正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五、主要发现和讨论
表6是对假设验证结果的汇总。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支持。但是,ETP←MT间的路径系数为负,与上文的假设相反,ETP←SM和ETP←MS两条路径也没有获得支持。
表6 假设验证结果
1.制造技术变迁对转型绩效的影响(H1a、H1b)
制造技术变迁对转型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通过合作、并购等途径更新原有技术。引进技术的前期投入较大,且存在很高的转化成本。同时,企业将这些技术转化为高竞争的产品可能存在一定障碍。
制造技术变迁对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影响,说明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创新投资提升技术能力,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引导企业信息化升级。然而,由于TCP←MT的路径系数值较低(0.145),说明技术市场化进程存在一定的障碍。企业技术吸收、积累能力还有待提升,这是解决制造企业“高投入、低效率”和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的关键。
2.生产流程改善对转型绩效的影响(H2a、H2b)
生产流程对转型财务绩效和技术变迁绩效有正向作用。两条路径系数分别为0.398和0.238,可以推断生产流程改善对企业系统的整体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作用。流程技术的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是企业转型的主攻方向。IT手段应用为生产流程的“供应链协同”转变奠定基础,同时创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实现柔性化生产,显著提升企业转型绩效。
3.服务方式转变对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H3a、H3b)
服务方式与转型财务绩效间的路径不显著,原假设没有获得支持,说明企业服务方式转变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小。该结论有悖于企业“服务化”的转型方向,对制造业转型部署发出警示。一方面,服务化战略可能提高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满意度,并由此产生可观的市场绩效;另一方面,“产品 +服务”损害了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对经营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其可能的原因是,当前制造业服务化主要以改善产品的附加服务为主,这是企业营销策略调整的表征。企业在选择服务内容上对服务和产品的嵌入性考虑不足,并未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转型。
服务方式对技术变迁绩效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验证。随着全球化竞争和需求多样化,服务方式的智能化变革是必然方向。信息交互、网络平台的搭建为精细生产和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是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主要途径。
4.组织结构、人员构成的优化对转型绩效的影响(H4a、H4b、H5a、H5b)
实证结果显示,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的优化积极影响转型绩效。转型过程中这两个环节是协同发生的,转型的价值活动,如新技术的采纳、加工、产品商业化过程,很大程度依赖员工参与和组织内部的协调。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转变使价值信息通过企业数据平台快速传播,对提升业务流程效率至关重要,它是企业绩效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企业家和高层团队在转型中具有相当的引导作用,组织激励能够显著地降低转型风险,使企业快速获得转型绩效。创新能力较强的员工能快速理清技术变迁的思路,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转型。
5.管理体系再造对企业转型绩效的影响(H6a、H6b)
管理体系路径的显著度过低,说明该变量对转型财务绩效的意义没有获得肯定。目前,制造企业转型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企业仍集中资源在技术升级阶段,转型尚未推进至管理体系环节[15]。由技术生产到服务化再到管理体系的转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形成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并创造绩效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反的,管理体系对技术变迁绩效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0.589),其原因是,管理体系变革或商务模式转型是一种理念或文化的转变,这与技术变迁的绩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工信部多次强调,两化融合体系是制造企业转型的根本内容,是培养新型制造能力和形成新的盈利模式的主要突破口。只有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企业才能够获得较高的技术利益。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在整合企业转型和技术变迁理论的基础上,阐述制造企业技术变迁过程和运行机制,构建了技术变迁—企业转型绩效的理论模型。基于302份中国制造企业的问卷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变迁路径对转型绩效的影响,获得了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具体结论有:技术变迁是企业转型的主要路径,它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影响转型绩效;制造技术变迁对转型财务绩效有负向影响,说明企业技术跟随的发展存在较高的转化成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服务方式转变对转型财务绩效有消极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升级对产品与服务的嵌入性考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差异化竞争能力;管理体系再造对转型财务绩效的正向影响没有获得肯定,实现制造企业整个体系的全面升级尚需时日。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各行业转型部署不尽相同,本文研究对象是制造企业,对转型和技术变迁的认识较为片面;由于缺乏技术变迁的成熟量表,相关题项设计只能参考内涵相近的量表;企业转型的长期性决定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决策和行为并不完全一致,调查数据仅能反映特定时间内企业的转型表现。未来应进一步探索转型过程的复杂机制,持续跟踪转型期企业动态和数据变化,尽量采用客观性较强的方法完善研究体系。今后,我们将研究领域拓展至其他行业,如近年来获得较多关注的服务业和房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