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函档案中的历史
2018-08-15王媛
■王媛
信函封面
信函不仅是邮品,更是反映事件或人物的历史档案。信函分为公务信函和私人信函,主要的区分原则是根据收件人的主体资格而定。对于收件人为公务单位或集体性质的,档案管理部门应根据其内容的重要程度甄别进行归档保管。而私人信函因涉及隐私等问题,除非当事人自愿保存,否则损毁、遗失的还是大多数。尤其是近代名人亲笔所书的信函邮件大多没有被正式归档管理,只有少部分散落在民间收藏。
本文所解读的信函就是一封被民间收藏并展示在私人档案馆中,反映了一件民国时期轰动一时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档案。这封邮件档案看点颇多,信息量很大,从内到外显现出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生等多层次信息,尤其是信函中提到的相关人物,为我们演绎及展现了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当时风云变幻、阴惨阳舒的时代画面。
这是一封由湖南长沙寄至云南蒙自的信函。首先,我们从信封说起:这个信封是“单位专用实寄封”,颜色为蓝色,字体为仿宋。之所以采用蓝色,是在色谱中,蓝色是最冷的色彩,寓意永恒,表现出一种忧郁、安详与洁净,一般传统殡葬事宜就会使用白色或蓝色代表深切缅怀。民国时期,印刷体报丧信函多采用这种色调。从信封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件档案是一封“报丧信函”。
信封正面左上方邮票上销盖有发地戳,由于邮职人员销戳时随意而为,使得邮戳不完整,戳式为三格点线汉英戳,仅有中格日期“十七”二字和下格“Chan…”残缺字母可辨认,其余信息难识。笔者从发信单位及封内信函件验证,此发地戳上格应为中文“长沙”;中格“廿七年(1938)八月十七”;下格英文“ChangSha”。信封背面的落地戳清晰,为实线腰框英汉戳,上格“MENGTSZ”;中格腰框“廿七年(1938)九月四日”,下格中文“蒙自”。
从时间上分析,此信函整个邮程耗时19天,按当时常规邮路,此信函应该是先走步班邮路,从长沙发出后,由湘省往南进入贵州,再抵滇省昆明,然后通过滇越铁路,由昆明寄达蒙自。
信封正面左上角还贴有“民普13北平版烈士像”邮票一张,为陈英士像,面值0.01分,按中华邮政规定:1938年期间,国内各省互寄印刷品,初重100克,邮资为0.01元(银元)来看,邮资相符。
我们还看到:封面右侧收信单位是“云南蒙自国立联大”。经查证,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爆发后,1937年9月,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组成“西南联大”西迁入滇。其中大多数教授、家眷和女学生是走海路,取道广州、香港,抵达越南海防,再经越南老街进入中国河口,沿滇越铁路到达蒙自或昆明,著名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徐悲鸿和冯友兰等。另一路则自湘、黔步行入滇,最终到达昆明。当时昆明的校舍紧张,一时不得解决,西南联大决定:理、工学院安置在昆明;文学院和法学院,简称“文法学院”暂迁蒙自设分校。当时,蒙自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大表欢迎,将南湖边的“蒙自海关旧址”安顿给联大作为学校的课堂和教师宿舍。
收信人:石峻(1916~1999),曾用名石易元、石凤岗等,湖南零陵(今永州市)人。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哲学系。1938年,毕业留校任教,为其导师汤用彤做助手,是年,他随西南联大来滇,主讲《哲学概论》和《伦理学》。之后,他先后受聘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首批哲学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他一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成绩卓著,人称“石公”。
信封正面左侧寄信者的落款非常醒目,不由得让人心头紧缩:“罗委员介夫治丧处缄 处址长沙熙宁街广益中学 电话第三百一十九号”。一看便知是罗介夫委员去世了,为他筹办丧事的治丧部门发来的信函。
长沙“广益中学”是湖南名校,是现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1905年,由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创办,罗介夫曾参与筹办。目前是国家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学校、湖南省重点中学。学校办学历史近百年,培养了四万多名三湘学子,李立三、朱镕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此件信函档案,非常有幸的是信封内存有原始信件,15K大小的白纸上同样用蓝色仿宋字体竖排书写了内容,其间蕴含了当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原稿未做标点,笔者做了简单的断句,全文如下:
报丧
监察院监察委员罗介夫先生,于八月十三日午后二时,由湘垣近郊三汊矶张家冲乘轿进城公干。在乾沙岭地方,突遇暴徒三人狙击,身中枪伤十二处,登时殒命。业经法院验明,遗体现移长沙广益中学殡殓。除呈请政府公葬并缉凶究办外,谨此奉。
闻
罗委员介夫治丧处筹备委员 曹孟其、仇鳌、陈国钧等代告 八月十四日
报丧信函
遇害者是监察院监察委员罗介夫。罗介夫(1880~1938),又名良千,湖南浏阳县古港人。早年就读日本京都大学,攻政治经济学,结识革命志士,加入同盟会,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清廷腐败政权。1905年回国,与禹之谟创办“惟一学堂”(广益中学前身),任董事长。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斗争。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湖南大学法科学长。1927年7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党校校务委员。
1931年,他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对时任湖南省主席的何键在湘横征暴敛的行径提出弹劾。何曾拨付5万元作为广益中学办学基金,进行拉拢,但罗介夫严词拒绝,声言要代表湖民与之清算到底。1937年11月,何键调任南京内政部长离湘,罗介夫连同方克刚、宾步程等人组织湖南各界清算委员会,对何氏主湘9年搜括民财、贪污公款、盗卖矿砂等事予以上告与弹劾。何派人携巨款以为罗妻治病为名拉拢,罗又拒绝。何为平息清算风波,于民国廿七年(1938)8月,密派内务部警察中队长来湘侦察罗之行动,收买杀手,在罗赴省城开会途经张家冲时将其杀害。事发时张治中任湖南省主席,严令查办凶手,并隆重礼葬,开会追悼,后罗介夫遗骨葬于岳麓山。
信函中提到“监察院”值得一提。国民政府时期,此部门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其成立源于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依照《中华民国宪法》,监察院为民国最高监察机关。1931年2月成立,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监察院由29位委员组成,委员中1人任院长,1人任副院长,任期6年,于右任曾担当第一任监察院院长。“监察院”功能类似古代之御史台,主要防范政府机构与官员贪赃枉法等侵害民众权益之事,有弹劾行政官员的重要权利。
信函中“治丧处筹备委员”曹孟其、仇鳌、陈国钧三位先生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有名人物。
曹孟其(1883~1950),原名惠。湖南长沙人。教育家,曾任湖南都督府秘书、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秘书,兼长沙广益中学、三峰中学校长。后投入慈善事业,创湘省孤儿院。
仇鳌(1879~1970),湖南省湘阴县人。字亦山,原名仇曜元,晚年自号“半肺老人”,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1949年11月,应毛泽东电邀入京,任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主任,后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
陈国钧(1915—),浙江省诸暨市人。著名民族学家、教育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抗战后期,转而从政,先后任国民政府中央民众教育馆民俗馆主任、教育部边疆督导员等职,后随国民政府去了台湾。
上述的历史事件、单位与个人,便是这封信函档案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它为我们从另一角度提供了了解历史的窗口,所有的信息资源刺激着人们以历史本身的逻辑、以自己本能的眼光去看待过往。在档案面前,历史不会被遗忘,档案真实地、恰当地、自然地、毫无保留地为我们后人诉说着、呈现着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让我们熟思审处、以史为鉴,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