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老昆明人力车

2018-08-15颜野

云南档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力车车夫牌照

■颜野

民国37年昆明市人力车站点图

人力车,起源于日本,1870年传入我国,顾名思义是一种依靠人力拖拉供人乘坐的单座双轮客运工具,车身前有两根长柄,柄端有横木相连,也称东洋车、黄包车,与当时的轿子和马车相比,它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具有轻便、快捷、价廉等优点,投入营运后,深受大众欢迎,逐渐改变了人们几百年来使用轿子的传统。著名作家老舍的不朽名篇《骆驼祥子》一文中,不管太阳多么毒辣,暴风雨多么强烈,人力车是祥子赖以生存的谋生工具,拉车是祥子唯一维持生存的技能。人力车不但是一种颇具东方特色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出租车的真正先祖。作为当时一种新式的交通工具,其发展演变过程,是昆明交通工具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时代独特的印记。

人力车在昆明的出现与昆明马路的修建是分不开的。中国近代最先普及人力车的城市,南方是上海,北方是天津,这是因为这两个城市最先开始建设近代标准马路。19世纪之前,老昆明的道路狭窄,没有柏油马路,土路是家常便饭,碎石路算是高级路,路面不平整,昆明人出行,主要有轿子、马车、骡车、更多的是步行为主。人力车如果在凹凸不平的土路或者在泥地里跑,不仅车架容易变形,而且会让重要部件加速腐蚀,泥水也会溅到乘客身上,乘客在车上坐着会非常不舒服。虽然1874年上海已经有了第一家人力车公司,但是,公路没有修建拓宽的老昆明是见不到人力车的。直到1901年,滇越铁路开始动工修建,期间,昆明的经济、实业、公路运输业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城市面积的扩大,再加上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使城市人口流动较以前大为频繁等方面的新变化,都使旧的落后的交通工具远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从而使人们对公路建设及交通工具的变革的要求更为强烈了。滇越铁路即将修通之时,省政府应士绅陈荣昌等人请求,开始重修广聚街(今金碧路),即从三市街至聚奎楼一段马路。从此之后,昆明城市公路得到不断发展,很多公路都重修或扩建,昆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1909年,周成珠开始计划设立昆明第一家《东洋人力车公司》,于9月7日联合曾昭文等向云南劝业道提出请求成立公司禀折。不久,在拓宽的广聚街上出现了人力车。

人力车的发展与满足昆明人出行需求是分不开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的大量工商业工厂、银行及学校等,纷纷从沿海迁往内地,其中大批工厂、学校迁到了云南昆明,一同迁徙的还有大量的人员,一时间,昆明人口剧增,从战前的17万人增加到50多万人。昆明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云南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通道,前后共有滇越铁路、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共4条对外交通通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沿线种植业、养殖业、制造业、采矿业、运输业、零售业、手工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不仅要负责抢运军事物资还要运输工业生产原料和大量人民的生活物品,有效促进了昆明商业化、城市化步伐。为了满足大家出行需要,人力车也随之激增,大部分市民在市内都选择轻巧、灵活又方便、便宜的人力车出行,因为这时的汽车还非常少,汽车高昂的费用和少得可怜的司机使坐汽车成为一种奢侈。人力车也长期成为昆明的一种主要交通工具。据统计,抗战时期,昆明的人力车已达数千辆,人力车夫发展到1万人左右,而全国的“骆驼祥子”估计在100万人以上。

宝善街上拉人力车的脚夫和美国大兵 杨海冬/摄

人力车的增加与租车行及车夫的增加是分不开的。人力车不仅车费便宜,车夫也相对便宜。昆明农村的大批失业农民,为人力车提供了几乎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对比临时的搬运工、胡同里的洗衣缝补匠,人力车夫算是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虽然进入的门槛也相对高,但由于技术含量低,很多人还是选择以拉人力车为生计。当时下至15岁,上至50岁都有人力车夫的身影。要想在城市的街头营运人力车,要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一辆车;二是要在官方登记上牌,取得营运资格。而当时要取得一张人力车牌照需经过层层审批,对车夫而言很困难,甚至一张牌照在黑市上可以炒到数百元国币。要想取得一辆车,有两种方式,一是靠自己买,二是从车行租。但是对一个来自于底层的,想要成为人力车夫的农民而言,自己买车是有些难度的。据民国社会学者言心哲①的调查,1000名人力车夫中,自备车者只有100人,而且这些车多为旧车。《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大的人生理想便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这个卑微的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因此,当时昆明有很多家人力车行,他们雇佣大量车夫,以抽取车费的方式获取利益,用收益资金统一购置车辆,并统一办理牌照,这样减少了个人买车及办理牌照的难度。开工时车夫们到车行取车开工,收工后把车辆拉回车行进行清洁保养并结算收入。为实现最大的收入,那时候也有两班制的租车习惯:两人合租一车,一人拉早班,一人拉晚班,类似于现在出租车公司的运行方式。当然,一些中产阶级为了自己出行方便,也会购置自用人力车并雇佣专职车夫。昆明街头出现了一片人力车运行的繁忙景象。

人力车的规范运行与昆明交通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1934年12月内政部出台了《陆上交通管理规则》,昆明也随之出台了相关道路管理规定,对道路、车辆、车辆通行、车辆载重、交通警察、指挥手势、交通标志标线等作出详细规定,但该规则并没有对人力车提出详细的规定。

由于昆明当时大多数道路比较狭窄,人力车不断增多,造成车夫横冲直撞,车祸增加、损伤乘客、漫天要价、绕路加钱、乱停乱放、服务态度差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人力车行业恶评不断。为了进一步规范人力车行车安全,统一管理车夫,规定行车路线,制定收费标准,时任昆明市市长的裴存藩②主持制定了人力车牌照、人力车夫管理、运行站点及收费标准的有关制度。1939年昆明市政府出台了人力车管理相关规定,由市政府统一发放和管理牌照,一般分为自用车、普通营业车两种,办理牌照时对人力车的车主及车辆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所有人力车都得按期缴纳税费。市政府还规定人力车夫必须穿背心,背心上印有车行名称及号码,号码与牌照号一致。

图中显示的是一份1942年由裴存藩市长规划的昆明市人力车站点图。本站点图路线主要显示了东至太和街,北至圆通山城墙角,西至小西门,南至东寺街南口,共120个站点。可以看出图中路线与现在昆明的一环大致相同,看着这份站点图,电影中人力车的场景显现在脑海中,可谓:

旧时站点在图中,人力车夫显遗踪。

草帽芒鞋三更雨,小巷长街四季风。

主人安然闲情坐,役仆挣命步履匆。

嫌慢后边凭脚踹,苦力透支躯已弓。

在这份站点图的左下角,有4点规定,一是人力车站费,市内(环城马路以内)每站暂定国币一元起止,不足一站者以一站计,市外(环城马路以外)每公里暂定国币三元远近照算,以后如有增减之必要另行公布。二是图中之红点,表明车站并在实地钉有车站木牌,乘客只需按站付费不必议价。三是车夫若有多索或拒绝不拉,可报请附近警察处理。四是车夫号衣上均有车行名称及号码,乘客请认明,如有遗失物件,方可清查。可以看出,这些规定是现代公交车与出租车规范的鼻祖。由于人力车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人力车也朝着规范运行、合理收费、完善服务的方向发展,在解放之前,人们的出行方式都是依靠人力车。

人力车的淘汰与其他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分不开的。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随着经济与道路条件的发展,三轮车和自行车的出现,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也逐步进入昆明市场,与人力车形成竞争态势,虽然人力车夫极力抵制,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加之车主、乘车人与车夫往往被确定为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问题,人力车很快就被淘汰,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到1950年末,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人力车基本退出运营。50年代,昆明把停业的一辆人力车送进了省博物馆。

今年5月,人力车旅游项目成为“昆明老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释:

①言心哲(1898—1984),中国社会学家。别名荣彰,湖南湘潭人。作品有《社会调查大纲》《农村社会学概论》等。

②裴存藩,别名寿屏,籍贯云南昭通。生于1905年,黄埔军校毕业,1939年5月至1942年11月任昆明市第二十任市长。

猜你喜欢

人力车车夫牌照
汽车牌照灯产品的配光设计与测量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共产党“大官”也坐人力车
晏子的车夫
行政管理与劳资关系的调适*——以1934—1942年沪公共租界人力车业改革为论例
汽车牌照
人力车夫
胡适笔下的“人力车夫”
你是第几个车夫?
人力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