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中国道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8-15
世界历史对于中国道路既是外在影响更是内在规定
关于世界历史这一概念,有宽泛的理解和特定的含义。宽泛的理解是指地球全人类的历史总和,比如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指涉的一般是特定的含义,即指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冲破民族和地域的局限,这一历史才真正具有世界历史属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描述了世界历史形成的机制和发展趋势:“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同时,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所推动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体性变革,过去多么稳固的政治结构和势力都难以阻挡并且都将被摧毁,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都逃脱不了这一历史命运。中国命运也自然地与世界历史关联起来。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独特文明史,并呈现出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史。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外来影响很难彻底打断这一特定民族和地域独自发展史。以往相邻地区的民族、国别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相对孤立性、封闭性、间歇性,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对的外部挑战对手是经常变换的,是可以消灭或同化的,一次次外部冲击总体上并没有对中国的独自发展造成根本性变化。而世界历史对中国造成的这次外部冲击却截然不同。可以说,这次中国遇到的外部刺激和挑战在性质上已经不同于古代历史上的无数次外部冲击。再用过去的冲击-反应心理或分析模式解读之后的中国道路,就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不够到位,就是依然停留于旧的思维传统,有“老眼光看新问题”的味道。
世界历史有其内在规定性即发展规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被卷进来并按照世界历史的规定性重构自身道路。其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永久性的,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性的,不是封闭的而是难以回避的。对手看似很明确的、个别的、可以消灭掉的有形国家,其实不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不再是自我封闭、孤立发展。由此,中国道路也无法远离世界历史潮流,必然深深打上世界历史的烙印。我们看待世界历史潮流对中国道路的影响,不能仅仅停留于外部冲击的印象上,而应看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历史已经证明,“华夷之辨”“师夷制夷”“怀柔政策”等旧观念和做法是十分狭隘的,误国误民。中国历史一旦纳入全球化世界历史进程,就不可能逆转回来,就必须遵循世界历史的逻辑。世界历史可能给予不同国家提供不一样的战略机遇期,有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关键在于各民族国家能否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历史并不必然消灭民族个性,相反,世界历史通过增进各国家、民族间交往而彰显民族个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历史的,正是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共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世界历史进程也不可能一直由早期西方先发国家主导或按照昔日列强主宰的道路演进,已经发生流变。
世界历史进程及其流变
世界历史的发展由国际分工、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等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所推动,具有生产力水平支撑的阶段性历史特征。
1. 世界历史早期进程呈现的欧洲扩张之势和西化浪潮
造船技术和世界地图革新共同促进了人类航海技术和能力的进步,西欧国家有了这些技术之后得以海上交通发达,开始让欧洲人找到了美洲大陆(被称为新大陆或第二大陆),继而开始了西方强权和世界霸权的时代。然而,仅有以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革新并不必然形成如此局面。比如中国古代航海技术和能力远早于和胜于欧洲,却并没有出现中国对世界的扩张局面,这其中国家政策的因素也在起作用。西欧国家的世界扩张所采取的对外政策表现为:第一,为了获取资源,鼓励对外探险、暴力扩张和强占资源;第二,如果不得不进行贸易,则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损人利己,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政策只是在国内生产过剩或稳居优势之后才推行;第三,采取双重标准尽量长久地保持己方的资本制度优势。虽然西方资本主义扩张客观上造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扩展,但侵略扩张者不会让殖民地国家顺利发展资本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当地什么制度对自己的资本牟利有利就维持什么制度,必要时他们宁可维持当地奴隶制或封建专制。尽管如此,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强势,其他国家往往将列强作为努力效仿的目标,西化逐渐成为浪潮。
回顾西方扩张史,欧洲从发现美洲新大陆开始就不断革新资本扩张方式。资本主义扩张必然存在列强竞争和霸主交替,这是世界历史的另一特征。列强在资本逐利和势力范围内的竞争必然导致相互战争,科技发展、产业革命和新交通工具为世界经济格局变动不断提供根本动力,不断制造新的利润获取机会,从而不断加剧国际竞争,以致战争不断升级。以20世纪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为契机,老牌帝国被新的劲旅战胜并取代,昔日的英国霸权时代转变为美国霸权时代。但美国霸权之路本质上依然是欧洲资本主义扩张的复制品和衍生品,强占资源、武力威胁、霸权主义、双重标准、损人利己的主要特征没有任何减弱。
2. 突破西方资本扩张之路和开启世界多元化进程
如果说任何历史阶段总有终结,那么欧洲开启的西方扩张道路随着世界历史的进程必将走到尽头。虽然资本具有无限的扩张本性,但这种无限性是得不到满足的,必然遇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当一国之内的发展无法满足其扩张时,它可以跨越国界进行全球扩张,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充分发展,资本对资源的掠夺将触碰底线,由之引起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将具有全球性,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和危害的认知也将更为清晰。其实,一百年前欧洲巨大的经济危机和随之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警醒世人,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反欧洲殖民体系和民族独立革命运动中,出现了不实行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和抵制西方模式现代化的运动。只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浪潮还处于汹涌阶段,加上西方发达国家优势在先,多数国家依然效仿追逐,欧化西化依然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任何新生的道路必然既受到外部势力的强大遏制,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主客观历史局限,因而充满曲折和坎坷,即使20世纪新生的社会主义先进制度也无法幸免。以此来看,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幸夭折,从条件上说有历史局限这一天时不利的客观因素。然而,这个世界毕竟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决定了其替代品的必然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扩张道路将被终结,而不是由其终结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是有无限的发展前途,这是世界历史内在规律所决定了的。
世界历史上过去发生的经济政治中心或重心的转移往往是单一的,由此造就的强国崛起也往往是单一的,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时代,今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将是多中心的,由此崛起的将是一批新兴国家。一方面,世界交往的深度发展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各国在比较中选择发展道路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也将不断增强。主权国家的全球林立和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必然推动国际社会的民主化发展,世界历史由此进入充满多元化主体和道路的阶段。
世界历史向着多元化道路和模式发展的新进程,已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对欧化西化的普遍质疑,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式微;二是产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否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已经从理想和理论成为现实运动和多国制度。其中,中国的民主革命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取得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再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和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让世人看到了另一种希望,推动着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变革的新征程。
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之道的世界历史意义
1. 中国百年道路与社会主义的坎坷命运
中国的百年道路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走出了新民主主义胜利之路,有中国的内部因素,也有世界历史的外部因素。从性质上而言,民主革命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一般由资产阶级领导,但由于世界历史的外部推动和各国国情的特殊性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些经济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难以肩负起国内民主革命和对外反抗殖民斗争的历史重任。俄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中国民主革命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中国共产党果断肩负起历史重任,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同样受到来自各国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经历一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退变,中国则开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其原因需要辩证地看、历史地看。内外因素中既有国内政策失误等主观因素,也有世界历史条件的制约等客观因素。正如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有世界历史造就的机遇一样,其剧变也体现了某种生不逢时的历史不幸。那种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社会主义国家不注重发展经济或不改善民生的看法是偏颇的。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是需要条件的。在世界历史依然处在资本主义快速扩张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作为反抗资本主义的新生制度,其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自然非常恶劣。应该说,社会主义国家总是在付出努力,希望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友好往来和发展经济合作,甚至不惜模糊处理制度和意识形态界限,但结果往往是一厢情愿。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一边否定斯大林一边努力与美国亲密合作,并提出两个超级大国全球共治的主张,直到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与西方同船共渡的改革新思维,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道路之争,这种天真幼稚的改革不仅没有赢得西方信任,社会主义苏联反而被西方步步紧逼,逐步落入和平演变的陷阱,最后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
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也曾表达与美国合作的愿望,但很快就识破了西方国家的面目,并且在实行一段时间对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政策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明确提出在国际环境恶劣时期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起自己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之后改革开放新时期打下了中国制造的基础。可以说,中国一直在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力图寻求与外部改善关系、达成合作的机遇,不仅努力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谊,而且不失时机地向西方发达国家打开外交大门,即使在冷战时期,中国先后与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建交,与美国改善关系。但中国的法宝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两极冷战格局结束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来临之际,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机遇,举起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制定了促进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国内改革和促进国际合作的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道路,迅速提升了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不仅振兴了中华,更成就了社会主义。
当然,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虽经过百年,但社会主义制度依然像嫩弱的新生命,依然处在世界历史恶劣的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不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并且在主观上也存在认识局限,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往往会出现政策失误。好在世界历史进程不断为人们的认知创造条件。
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的现实基础
世界历史就是将全人类的命运逐渐关联起来的历史。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创造的交往便利和全球社会分工的充分发展,不仅造成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且造成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生活的互联互通。可以说,世界历史的趋势就是不断将全人类的命运关联起来从而最终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生活,只是意味着每个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是与他人相关联的。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扩张时代,许多国家首先遭遇的往往不是幸运而是不幸,多数国家的命运掌握在少数列强的手里,世界各国并非共命运。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社会动荡的波及面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扩大,人们已经逐渐认清其危害性,人们正在寻求出路。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走向衰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则是人类共命运的世界历史和现实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让世界羡慕,中国领导人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进一步提醒人们,全球化的未来能否消除人类不幸命运,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地创造条件。当然,做到齐心谈何容易,齐心本身是主观认识方面的问题,主观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条件的成熟,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展趋势。第一,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由资本主义主宰、主导向着社会主义趋势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化。无论如何,社会主义的成长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长密切关联,由社会主义推动的世界历史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第二,资本主义危机的加深和危害加大反证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人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将一次比一次更深刻、更全面,人类理性的力量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充分认识之上,变革的因子在不断生成。第三,交往技术的革命推动人类认知革命和制度变革。人类的普遍解放不是地域性的,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极致的生产力和交往的充分化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互联互通技术及其生产效益应该属于全人类共同享有,而不能再仅仅属于少数人垄断的私利,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公有制所取代,共享利益之上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从而将异化劳动消除。社会主义与互联互通技术的结合,将促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变革和深入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