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研究
2018-08-14何祖勤
何祖勤
[摘 要]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中关注的核心问题,而学生的思维是不够控的,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喜好进行循序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大脑皮层处于持续兴奋的求知状态,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干扰,课堂上教师始终单向化的进行知识传输,学生鲜少有独立的发言机会,那么学生的思维很容易成为固化的模式,考虑问题较为浅薄、单一,当教师在课堂上开始互动探究,为学生预留了时间能够独立的进行思考,从不同的视角获得数学的认知,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就逐渐扩充了更多的能量,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不厌其烦的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思维全面发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随着学生的年龄逐渐增加,年纪逐渐递升,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思维、想象思维、创新思维要求逐渐增加,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具有层次性,教师应逐渐的进行思维的空缺填补,让学生能够以健全的思维模式,构建数学的知识模型,在数学的课堂上不断的预留时间,让学生发散思维,剔除传统教学中置学生于被动空间的弊病,学生逐渐在思维思考中,敲开数学的殿堂之门,获得了更多的真知灼见。
一、形成正确的概念
思维并非单一的环节来启发的,教师应在数学的各个环节,从数学的定理、公式等基础的内容开始就让学生透彻的领会数学的内涵,从数学中迁移知识,获得更加广阔的认知,在计算的问题中,更是思维的启蒙关键时期,教师应抓住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循序的获得自我的思考与辨析能力,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知识相对有些枯燥,尤其在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下,数学的内容又抽象又乏味,学生难以提起兴趣来参与数学的探究,很容易形成机械化的求知状态,教师应在数学的课堂上,改变课堂的沉闷性,以情境的构建,让思维徜徉在虚拟自由的空间中,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跳一跳,摘果子”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过程的体验。例如,教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开始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咱们试试看!”接着讓学生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能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揭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教学是艺术性的劳动,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势和手势、巧妙地设计各种启发式的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方法,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关,使学生获得新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采用激疑法,让学生分别画一个直角、钝角、锐角三角形,并量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写在相应的角上。然后让学生任意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便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这将激使学生对探索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生算一算(把三个内角度数相加)、拼一拼(把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折一折(把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半角)等等的操作过程,就能使学生发现和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把一个大三角形剪成两个小三角形,让学生回答这两个小三角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度?使深刻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的道理。这个过程,实质是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该过程的质的飞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如,在应用题的练习课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钱,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根据条件学生可提出下列问题:(1)买衣服和裤子共用了多少钱?(2)买衣服比裤子多用了多少钱?(3)买衣服用的钱是买裤子的几倍?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并能说明算理。将第一个条件改成“妈妈买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看清原形题与改编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为什么原形题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后三个问题是两步计算。数学的很多结论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或证明得到的。这本身就是思维深刻性的训练。教学中还可适当增加探索分量,使学生从特殊中探索出一般性规律。
五、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韩群.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研究[J]. 速读旬刊, 2017(7).
[2]石木清. 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 快乐学习报信息教研周刊, 2014(11):117-117.
[3]廖云.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研究[J]. 考试与评价, 2017(11).
[4]倪小东.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