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

2018-08-14杨军刘秀秀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策略

杨军?刘秀秀

[摘 要]小学生的年龄还非常幼小,认知能力较差,对外界事物还没有科学的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更能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实现品质的修养和提高。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运用,通过整合教材知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展实践调查活动,强化感性体验,同时要注重德育环境的构建,从而让理论教学回归生活,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将原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 加深,正式更名为“品德与社会”,可见相关教育专家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引导,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方法。

一、深入把握和整合教材,在改变中实现创新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开放性,要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利用学生的经验获取体验和感悟,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养。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但教师要结合自己学校、学生和环境等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教材适当补充、改编等,以适合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上成功的案例进行创意性改变,在作相应调整时,一定先要研究教材,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让“改变”变得更优秀、更突出。比如在“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怎样科学选购商品,逐步掌握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些“消费者协会”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3.15国际消费权益日”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能指导作为消费者应该得到的权益,要做个理性的消费者。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教学贴近生活

课堂活动的主题要围绕生活展开,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通过思考、努力、探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周围寻找素材,以平等的眼光感受社会,树立适合学生发展的社会观。比如在“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可以设置模拟超市购物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超市的经理、售货员和顾客。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演示,表演得有声有色,售货员和顾客沟通,商品的质量,售货员对顾客的态度,矛盾的产生,直至超市经理出面调解,学生都表现得非常到位。在这次购物经历中,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货物,用自己的经验查看货物质量,特别是最终超市经理的调解,都是小朋友的临时发挥。通过开展这样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对于社会生活有了更多的接触,课本知识实现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更好地受到了思想教育,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升。

三、组织开展调查观察,让课堂回归生活

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才能有所思、有所想、有所获。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主题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组织一定的活动,要与生活直接相连,让学生进入这样的情境,并能够从自己的角色中受到启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比如在“伸出爱的手”一课中,就可以开展一个“你想为残疾人做什么”的活动。先让学生到大街上看一看,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残疾人,调查他们的生活情况,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对自己的所见、所看、所闻、所想进行反思。学生以亲身感触,了解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他们更需要社会的肯定和尊重,比如有位学生的总结中就表现了内心的善良:“叔叔从一生下来就看不到光明,但他仍然凭着坚强的毅力,在努力生活着,我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更要学习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无疑,学生的这种认识是真实的,有感而发的,深入体会到了德育的内涵。

四、强化感性体验,领悟德育的魅力

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是感性的,很少有自己理性的思考。在教学中,要能够从学生感性的体验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德育的魅力,从而能够理性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小学生的思想处于空白区,对是非好坏的分辨能力有限,教师就要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帮助学生清楚认识社会,并且在认识社会的同时,在思想上能够有所提高,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比如在“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出示中国地图,观察像什么?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都说祖国像一只雄鸡,东北像鸡头,西部像鸡尾,海南和台湾像鸡脚。让学生寻找自己的家乡,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认识了中国的各个省、市,利用图片给学生展示了不同城市的代表性美景,讲述了“我国从南到北的气候变化”“东北还是白雪皑皑,而在海南却已是海滩嬉戏的夏日。”通过这样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了我国幅员辽阔,秀丽山川。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立志保护好家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五、学校、家庭、社会联合,创建德育环境

培养学生的道德需要开展社会活动,新课标也要求思想品德教学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同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实现三位一体,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不断发展进步。父母是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学习的参照;同样教师也要言传身教,把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社会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着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影响。

六、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也要及时革新教学观念,注重开展生活化教学,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思考,用对比、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引发他们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思考,纠正不良习惯,塑造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赵艺玲 . 巧引生活之水润泽学生心田:小学思品生活化教学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08):88-90.

[2]孙晓静 .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抓好小学思品教学[J].学周刊,2016(21):127-128.

[3]朱卫东 . 回归生活化教育,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实效[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02):55-56.

[4]张晓瑞 . 小學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化的有效融合[J].求知导刊,2017(04):43.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策略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