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初探
2018-08-14马兴花
马兴花
[摘 要]美术是一门充满创新和想象的艺术性学科,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艺术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促进他们的个性和创新力的发展。对这样一门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化的学科来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应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化的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建立一个展示的平台。本文对于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为广大的一线美术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
小学生天生就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他们的个性十足,思维发散。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总是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他们,逐渐将他们培养成为了思维固化的学习“机器”,这样的教学丝毫不能体现出美术教育的效果,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通过创新化授课模式培养出一批批更具创新力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一、建立开放化的课堂环境
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相对于沉闷压抑的课堂氛围来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美术学习不应为学生制定过多的框架,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自主的空间。小学生正处在各项兴趣养成的关键阶段,基础阶段的开放化美术教学有助于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一年级美术教材中的第一课为例,第一课是“大家一起画”。很明显这一课的内容主旨就在于让学生进入美术课程的状态,走近这门科目。那么,面对一群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让他们感受美术课的趣味并喜欢美术课呢?老师不妨先让学生熟悉各种绘画工具,然后让他们自由发挥,在画纸上尽情勾勒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时间,并在课堂上逐漸发掘他们的个性。因为进入小学之后,学生就必须熟悉规则、熟悉制度,美术课就应该相对地尊重他们的天性,这才能充分释放他们的才能和想象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二、激发个性创作的灵感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的学生也是自己拿着一个苹果去画;而中国学生画苹果则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的苹果,学生再模仿着去画。结果自然是中国学生画得最像。对于美术教师来说,相信对于这样的结果是最为满意的,但仔细想来,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临摹的能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独树一帜,具有更强的优势。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切忌将自己的想法和方法灌输给学生,否则学生还没有经历过尝试的过程就已经得到了结果,品味不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就如在要求学生画苹果时,教师不能首先画好让学生临摹,要让他们大胆想象,画出自己眼中的苹果,对于学生的不同风格作品要鼓励、支持,而不是打压、否定,以“像”或“不像”来评定学生的作品。
三、联系生活开展教学
我们常说,好的文学作品都反映着生活,有着警戒和反省的作用。但其实,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它们中的优秀者都反映着生活、传达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现实的关怀。艺术来源于生活,脱离生活的艺术只能是空洞而缺乏生命力。所以,美术本身就应该对生活中的美进行传达,就像画家画笔下的金色麦田、雕刻家刻刀下的英雄形象、绣娘针线下的一幅刺绣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美术脱离不了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老师在美术教学时应该注重联系生活,这样一来可以很好地传达美术精神,二来联系生活可以树立起学生从小关注生活、关注人文的意识,这样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关于生活的感知和认识,有助于个性完善和发展。
举一个例子,教材中有“寻找美丽”这一课,美丽是一个很广阔的概念,但不变的是美丽是一种生活的感知和体会。在上这一课之前,老师不妨让学生找一件自己认为美丽的东西带到课堂并告诉学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东西或者物件,只要你觉得是美丽的就可以。然后上课时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可以让他们感受美无处不在,生活即美的含义。
四、绘画工具多样化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斯菲德说过:“应让儿童有充分的艺术材料,他才能发现自己的表现方法。”学生绘画常用的工具是铅笔、水彩笔或油画棒,长时间只用这几种工具也会限制了他们想象的空间。工具的限制,即使儿童就算有好的想象,也无法用合适的工具表现,学生的个性也会被限制。现在的孩子应该学会了解、运用各种各样的绘画工具,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大脑进行实践,使自己的画面看上去更生动。在工具的准备上,一部分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如水粉(水彩)颜料、毛笔、粉笔等;另一部分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让他们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工具,而寻找工具的过程也是创造思维初步形成的过程。如:各种彩色的纸、五彩的羽毛、蜡烛甚至是废报纸、废弃罐头等都可以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材料。
五、拓展发展个性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不管图画的结构多么简单,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创造是艺术的灵魂,也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让学生独立地参与是发展个性的核心。所以,在美术课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和思考的机会,特别要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个性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活动,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来培养能力。另外,还让学生谈创作之后的感想,这样,既加深了记忆力又丰富了想象力,使学生的绘画技法和个性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六、结语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发展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营造氛围,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激励引导,提供展示机会,而且要落实到每节课,针对不同的课型精心设计,常抓不懈。这样才能真正使美术课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刘超,崔加良.试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8):100.
[2]张喻.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探讨[J].祖国,2016(24):259.
[3]刘金洪.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4):143-144.
[4]敖玉梅.对小学美术教学中个性培养的研究探讨[J].新课程·上旬,201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