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形象化课堂教学

2018-08-14韩灵莉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韩灵莉

[摘 要]尽管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长时间了,但是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既不能完全的搞素质教育,也不能再完全的走应试教育的路子。现在就是这两种教育模式的结合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半素质教育半应试教育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究学习和丢掉老套的教学模式、全面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全部放,尤其是让学生倍感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基于此我们就要进行形象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形象模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爱数学、爱学数学。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形象化教学; 爱数学;爱学数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现在教学课堂的应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以前的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多媒体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更加的多样,更加的方便。它可以更加直观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但是由于乡镇小学学生的生活经历缺乏,许多课本知识,及引申的数学知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就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这时就需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更加贴近于生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下面就小学数学中部分知识点的形象化作浅显分析:

一、建立模型,让知识形象直观

让枯燥的小学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比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把枯燥的两个分数比喻成在农村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小麦”和“玉米”,怎样才能让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单纯的堆放在一起?它们实际上还是独立的个体,就像一个分数分母的不同,不能直接进行相加减,想结合在一起,只有将它们都变成同样的物体,可以将它们打成面粉,这样就可以不分彼此融合在一起,而变成面粉的这种过程就是异分母分数的通分的过程。有盛放作用的大盆就如分母一样,想将这两种不同面粉融合在一起,只是面粉与面粉的融合,盆与盆之间是不能融合的,放在里面东西的就如分数中的分子一样,是可以“融合”的,但是作为分母的盆,却不可以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可以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把分母变成相同的,加减时,分子可以加减,但是分母不可以加减。同时为了方便,在选择盆的时候,一般选择大小合适的盆,也就是公分母是最小的。在把食材混合时,仅仅只是食材的混合,而作为器皿的盆是不可以参与混合的,所以这个过程就只是食材和食材之间的混合,所以分数乘整数,只是整数和分数中的分子相乘,分母是不参与计算的,最后所得的食材混合后还是放在原来的盆里,分母不发生变化。

把要学的数学知识点和学生生活中常见事物,联系在一起,让知识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运用。

二、比喻教学,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

将枯燥的知识点形象化,依附在学生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如讲授小学四年级下册分数意义时,通过分数进行转化求解小数,知识点的展示过于枯燥和死板,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这样会对后面的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容易出错。在讲授这个知识点时可以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形象化,我采取的方法是“排座位法”。

例如:分数“21/1000”可以先看分母中数“1000”的位数和零的个数,分数的分母的位数决定小数的整个数位,这里“1000”是四位数,表示有四个座位,所以小数也可以先看成有四个数字组成,而“1000”后面有三个零,表示这个小数有三个小数位,表示为 ● 。然后,让分子“21”像孩子坐座位一样从左向右开始坐,就会变成 ● 2 1 而没有孩子坐的座位不能空着,只能由“0”去占位,这样分数“21/1000”就可以表示为“0 ● 0 2 1”这样一个小数,而“1211”就从左到右依次占位就是“1.211”。超过三位小数的数字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放在整数位,因为小数位读的时候就是按数字读出的,代表独立的个体,而整数部分读时是按一个整体读的,所以超过的部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占用一个整数位。

探究小数的计数单位,可以只看小数的最后一位上的数字,将其变成“1”,所有这个数位上数字之前的数字都变成“0”,这样这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就出来了。如“1.2345”最后一位是“5”,将其变成“1”,前面的数字都变成数字“0”,则可得到“0.0001”,因“0.0001=1/10000”,所以得到小数“1.2345”的计数单位是“万分之一”。

三、小学数学知识点的口诀教学

在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和解决应用实际问题时,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掺杂了许多的单位。小学阶段单位的介绍主要包括“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尽管学生学习的单位知识点不多,但是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却不是一层不变的,每种单位之间的进率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且同种单位的相互之间的进率也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单位之间相互转化容易出错。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常用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和转化的方法通过编口诀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进而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如“单位换算很重要,相互进率也记牢;长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来60翻;从高到低乘进率,从低到高除当先;长度里面有特殊,米和千米也是千;每月天数有差别,看清月份再算天;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平年、闰年差一天。”通过编写口诀的方法就可以把数学中枯燥难辨的单位之间的转化就变的更加有趣,学生记忆起来也更方便,掌握也更容易,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不是那么难以分辨,做题更加的方便和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通过以上分析这样形象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变的生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能变的更加主动,更接近于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学习更加的简单,知识点更容易掌握,这样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有利,对以后知识点的学习有吸引力,這样在讲授新知识点时也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难度,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 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欢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有关中国教育命题的证伪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