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
2018-08-14黄秀梅
黄秀梅
[摘 要]探究是通过问题的质疑,而后牵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互动,最终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探究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体现,小学生处于被动的求知地位时,其探究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随之缩减,长此以往学生的探究思维呈现出固化模式,难以自主的解决问题,或者造成思路的狭隘,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缺乏探究的动力,教师应指引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模式进行问题的迁移发散,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使得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内心满足,愈发的兴致盎然参与数学的互动,循序的掌握数学的真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变革下的必然要求,教师通过问题的抛出,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质疑思考,通过不断的肯定否定,来解决数学的难点,小学生的认知浅薄, 在问题的探究中,很容易走进认知的误区,教师应做好从旁的辅助,帮助学生消除在数学探究中的困惑情绪,明晰的了解数学的内涵,使得探究的过程是有趣的,学生在回味探究记忆的同时,加深了对数学的印象,由浅入深强化了对数学的印象,轻松的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一、设置问题层次,激发思维感悟
在数学的提问中,教师应明确问题的抛出有着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不是简答的让学生进行对答,教师应通过学生的回复,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又遇到了哪些困惑,问题不宜太过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也不宜太难,制约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师应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在课堂上准备阶梯性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节节攀升,结合熟知的内容进行有关内容的迁移,串联数学的知识点,在层次递进化的问题中,循序的掌握数学的真知灼见,构建自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教学“小数和复名数”时,我们提供下面一则数学阅读:水是宝贵的资源,世界上很多国家经常缺水,在生活中,有些流失的少量水加起来,则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量。比如,在你每天刷牙的过程中,当自来水哗哗地流失时,每10秒的水流量有500毫升,如果你每天刷牙两次,每次按500毫升计算,那么一天将流失水多少千克呢? 全国约13亿人,每天将流失多少吨呢?那么一年365天将流失多少吨水呢? 接着问: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些惊人的数字有什么感想?很自然地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价值,并懂得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过于死板化,很难激发学生的互动欲望,学生表现的较为低迷,课堂的质量不高,教师可在问题中填充情境,让数学的问题被包裹在趣味的情境当中,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感知了更多的数学智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感想。教师提问要新颖别致,注意趣味性。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小象的车轮是三角形。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变应用为探究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做一个三角形,再通过拉一拉,扯一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然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下学生可热闹了:“我知道房屋的顶棚就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自行车的三角形架也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金字塔也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又提出:“这儿有一把破旧的椅子,有一个小朋友坐在椅子上,椅子会不断的前后摆动,坐的很不安稳。同学们,能想个办法把这张椅子修好吗?请小朋友相互讨论一下。”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钉一根木条,使它与椅子的两条边框构成三角形时,椅子就不会晃动了。应用过程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上述开放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概念和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引导学生合作,激发探究潜能
合作学习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其通过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交流来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在讨论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学生找到更为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列出了几道比较大小的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核对答案,并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过程。如:25+36○36+25,69+103○103+69,33+52+68○33+(52+68),45+22+31○(45+22)+31。由于有些學生在做题时会因为粗心而导致结果的错误,在小组内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得出正确的结果。在学生发现这些式子两端的结构都分别相等的时候,他们就会陷入沉思,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其中的原理,这时我再引入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很快就接受了这些知识,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并予以不断重复的强化的学习不可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只有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学生才可能有所创造。
参考文献:
[1]冯燕. 走近新课标,关注探究式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12(3):9-10.
[2]王志友. 浅议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法的有效实施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4(11):67-67.
[3]刘建勋.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 东方教育, 2013(z1):97-97.
[4]杨海侠. 试论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 软件电子版,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