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 导向 促进

2018-08-14李茂红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促进小学德育激励

李茂红

[摘 要]现阶段,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小学德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这一阶段,教师逐渐提高了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且在教育观念上进行了更新,在进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更重视学生的权益,通过不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本文结合现阶段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分别从巧用激励、树立榜样、强化促进三个方面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保证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激励;导向;促进;小学德育

随着新时期小学教学改革工程的不断深化,德育教育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对他们身心成长和发展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小学生的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要想始终保持这种重视程度,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就要结合时代要求,改进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时代要求相适应,并且要牢牢把握激励、导向和促进这三个方面,让小学德育教育三部曲真正焕发活力。

一、巧用激励,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心智还不够成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是缺乏执行能力,每每教师发布任务之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都会大打折扣。对于这些问题,经常会有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但使得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要能够巧妙的使用激励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得他们的责任意识也能得到强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地从生活和学习的小事中挖掘德育问题,传输德育知识。比如,当前多数班级都采用轮流值日制度,以此为例,教师在设定对这一制度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以达到针对性教育的目的。其中,对于学校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往往在学习上备受打击,教师就可以借助值日的机会,向他们灌输“我也可以”的理念,让他们能逐渐认清自己的亮点,重拾自信心;对于一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尽管他们都可以认真的完成值日工作,但是,教师还要进行“有计划”的激励,让他们结合现存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和改正建议,不能表现的好就停滞不前,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意识。再从学生性格方面来看,对于一些比较淘气的学生,他们的责任意识一般较差,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工作的监督,让他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树立责任感;而对于一些比较自卑的学生,教师更要对其鼓励,让他们在小事中挖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信心。总之,小学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激励教育,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道德修养。

二、树立榜样,对学生道德行为进行引导

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必须要紧密联系实际,结合时代特点,明确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不但要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做好,还要做精,真正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使得他们模仿能力较强,而教师又是学生的主要模仿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德育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好榜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学生对正确的行为进行模仿,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按要求设计一些德育“剧本”,让学生对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深切感悟。比如,在新学期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扮演迟到者的角色,在第一节课中故意迟到,然后让值日生記录下来,并且在班会时教师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检讨,并且表明接受惩罚的决心。教师可以真诚的寻求学生的原谅,然后主动接受惩罚,对教师和走廊进行清理。这种以身作则的行为不但可以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加强,还能在学生潜意识里对这种行为进行“定型”,一方面,学生会养成时间观念,不迟到;另一方面学生在做错事情后,会主动接受惩罚,并改正错误,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对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

三、强化促进,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在进行激励和引导之后,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践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要进一步强化“促进”策略,逐渐将学生的积极性转化成实践能力,在生活实践中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这就使得小学德育教育不能局限在学校,还应该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要尽可能的对学生的课外生活进行扩展,让德育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形成完整的小学德育教育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学生到公园中捡垃圾并宣传环保理念,高年级学生还可以在交通路口进行交通协管。另外,学校德育教育还要与家庭教育进行结合,教师要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并向家长宣传最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德育教育,形成家校联动的德育教育机制,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反馈,教师在开展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尽管这些教学活动都比较“日常”,但是却能保证德育教育落地,有助于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德育教育来说,这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因此小学教师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坚定信念,将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完善工作方法,在激励、导向和促进这三个方面上进行巧妙运用,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有效创新,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德修养较高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刘胜华.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的角色期待[J].基础教育研究,2013,(08):20-22.

[2]李化树.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生活化发展方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22):47-52. [3]马玉辉. 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2015,(11):80.

[4]方吉庭.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6,(33):121.

[5]郭卓明.浅谈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3):68.

猜你喜欢

促进小学德育激励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