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018-08-14戴婷婷
戴婷婷
摘 要:随着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读者的地位得到了重大的提升。读者作为人,在文学活动中绝不是被动的参与,而是有着积极能动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读者的主体性体现在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三个方面。
关键词:读者;文学接受;主体性
如果从发生学的角度对文学形象意义的产生进行一番探讨,我们可以从生活赋予、作品自身要素产生、作者赋予等方面讨论。与这几个观点并立而行、同样不可忽视的就是读者赋予论。秉持读者赋予意义的代表者们看到了读者这一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并且将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关键的位置。美国当代批评家艾布拉姆斯也认为:艺术有四个重要因素,即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他指出:“一切符合情理的理论,多少都要考虑到这四个要素。”①读者是文学活动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因此,本文也将以读者为中心,对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进行一番浅析。
首先,我们须理解文学活动。理解文学活动,我们有必要先对人类活动进行简要的阐释。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而从事的一系列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活动。人类活动更多的基本的方面偏向于动物性的一面,满足的是人类生存中的吃喝住穿。但是,人类活动又存在着具有自觉意识的一面。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和复杂的精神关系。此时,人和对象就保持着一种自由的、多样化的关系: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或诗意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活动的自觉创造中产生的。文学活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根据上文中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内涵也指向了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和接受等活动的总称。
一、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从文学活动的一方面来看,似乎一部文学作品历来都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和美学理想等创作出来的。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家的创造常常又受到读者的影响。文学创作的常见情形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满足读者的喜好而创作,尽管作者自身并不一定会意识到这种现象。
法国杰出的雕塑家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 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②作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够流传,势必要倾注自己炽热的情感,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如果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能够在某些方面打动读者,或者说作品提出并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作品就易于被读者接受并受到欢迎和喜爱。”③所以,从古至今,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于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作家站在了读者的角度,考虑到了读者的喜好,成为了读者的代言人。这样的作品,势必就涉及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势必是千千万万读者在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所收获的真切感受。列夫·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些外在的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④譬如文化大革命给国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在粉碎 “四人帮” 和对“极左路线”进行纠正之后,一篇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各地作者纷纷响应,由此开启了伤痕文学的创作热潮。伤痕文学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响应的原因就在于伤痕文学将人们在文革中的创伤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从而使人们的心灵获得了慰藉。此外,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接受习惯,作者必须要考虑到读者对于作品的接受习惯。实践充分证明,文学创作如果能适应读者的接受习惯,那么这部作品就易于受到欢迎,获得较为不错的口碑。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信息的反馈也在瞬息之间。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也主要借助于“反馈信息”来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面向读者之后,读者从作品中获得直接感受,并且将自己收获到的思想和艺术的评价通过各种媒介,输送回作家那里,这种“信息”又将影响作家新一轮的构思和创作。
二、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
阅读是所有文学解释过程和文学意义得以展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文学阅读的主体就是万千的读者。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就是力图推翻长期以来统治文学批评领域的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读者赋予论者认为,文学作品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种潜在的文本,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文本,发挥其各种作用。⑤
在作品、作者和读者所构成的稳定的三角形关系之中,作者创造了作品,作品虽然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它也成为了读者进行文本诠释的基础。作品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于读者的孤立存在着的封闭体,读者的阅读活动也不是对文本的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对文本积极能动的“再创造”。读者之所以能够对文学作品進行二次乃至多次的重构,伊赛尔对此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⑥不同的历史语境、不同的读者视野中,作品可能会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就是和文本进行对话与交流。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出色的人物描写至今为人所称道。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遭遇和归宿。例如对薛宝钗这一角色的阐释也各有各的看法。她容貌丰美,行为举止优雅,同时又满腹诗书,深通人情世故,故而很受贾母等人的喜爱。但是也有人从薛宝钗无意间偷听丫鬟讲话,随之“嫁祸”黛玉这一细节,认为她圆滑世故,工于心计。
读者能跟文本进行一种永恒的对话和交流需要一个前提:文本中要有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点”。正是它们形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即“召唤结构”。伊瑟尔在《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中指出:文本“空白”是文本中未实写或明确写出的部分,是一种倾向于达到文本和读者交流的可能性,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⑦“空白”和“不确定点”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揣测去填补空缺,让读者对文本形成自己的见解和创造。越是经典的文本,空白就越丰富,能牵引读者根据文本的暗示和自身的经验进行猜想。
在读者、作品和作家的三角形关系中,读者是坚强的一角。如果读者这一角缺失,那么这个三角形也不复存在。
三、读者在文学批评中的作用
从文学作品的创作伊始,文学作品的传播、消费和接受在逻辑上便也存在了。文学批评是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
那么文学批评的主体是谁呢?虽然文学批评是由一些专业的批评学家,运用一定的观点和标准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所作的专业深刻的评论,但是又由于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存在复杂性的一面,文学批评家们只是一种特殊的读者群体。除去这一部分具有专业素养的批评家们,大部分读者是来自不同的民族、 来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生活阅历和审美理想。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用历史的、或道德的、或美学等不同的研究方法,时常也能对文学作品提出真知灼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说过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口号的诞生虽然有着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但是却揭示了文艺创作要为大众所接受,要立足于普及。同样的,文艺批评也应服务于大众,并且文艺批评的主体也包括大量的普通读者,甚至作者也具有读者经验。我们在经验上总是习惯于将作者划出读者的行列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个先例,不先当读者就当作家的。作家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先当好读者,认真阅读前辈作家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⑧批评对于文学活动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具有专业素养的批评家,还是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文学批评的普通大众,或是既为作者又是读者的作家们而言,他们都可以统称为“读者”。也正是在读者的主体作用下,批评才能成为对文学创作的推动力。正如契诃夫所说:“没有好批评家,许多有益于文明的东西和许多优美的艺术作品就埋没了 。”⑨所以,文学批评的价值批判和引导作用离不开读者这一环。
艾布拉姆斯提出艺术有四个重要因素之后也说到:“然而我们将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明显地偏重于某一个要素。”⑩尽管我们对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要素作出了稍微详细的分析和概括,但是我们并不能将读者的地位置于一个至高点。艺术的四要素我们都不能过分偏重。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均衡的整体中,文学活动也不例外。文学作品是文学价值的承载体,而读者又是文学作品价值产生的重要因素。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任意性。所以我们同意读者的重要性,但是不将这一作用绝对。
[注释]
①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袁洪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
②奥古斯特.罗丹口述.《罗丹艺术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③晁真.《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5
④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術?》[M].陈燊、丰陈宝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74
⑤赵炎秋.《形象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37
⑥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6
⑦伊瑟尔.《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J].上海:上海文论,1987(3):31
⑧晁真.《读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浅谈》[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5
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契诃夫文学语录》[J].引自《文艺理论译丛 》 1985(2)
⑩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袁洪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0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