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不亲和野生种培育抗青枯病高油酸高产食用型花生新品种
2018-08-14王传堂唐月异王秀贞吴琪孙全喜王志伟叶万余吴昌湛王强宋国生徐建志
王传堂 唐月异 王秀贞 吴琪 孙全喜 王志伟 叶万余 吴昌湛 王强 宋国生 徐建志
摘要:利用抗青枯病不亲和野生种种间杂种06I8B4为母本、以自育高油酸亲本CTWE为父本杂交,后代选择用分子标记辅助与近红外模型进行,青枯病抗性实施自然病地鉴定,由此育成抗青枯病、高油酸、高产、食用型品种花育963和花育668。其适应性广,产量水平不逊于普通油酸高产品种;油酸含量超过80%,油亚比均在24以上;口感佳,适合食品加工;青枯病抗性分别达抗病和中抗水平。
关键词:食用型花生;不亲和野生种;花育963和花育668;青枯病;高油酸
中图分类号:S565.203.5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8)06-0057-04
Abstract A crossbreeding was made between 06I8B4 (female parent), an incompatible Arachis species hybrid derivative with bacterial wilt (BW) resistance, and CTWE (male parent), a high-oleic peanut line bred by our research group. Through screening with 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 and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model, along with resistance scoring at natural disease nursery, two high-oleic and high-yielding peanut cultivars for food uses with BW resistance, Huayu 963 and Huayu 668, were developed. Both cultivars were found to have wide adaptability; their yields were comparable to or even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oleic and high-yielding varieties; the oleic acid content was over 80%, and the ratio of oleic acid to linoleic acid was more than 24. Huayu 963 and Huayu 668 had good eating quality,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food processing, and were resistant and moderately resistant to BW, respectively.
Keywords Edible peanut; Wild incompatible species; Huayu 963 and Huayu 668; Bacterial wilt;High oleic acid
油酸氧化酸败的速度约为亚油酸的十分之一。高油酸花生其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由普通油酸花生的40%~55%左右提升至72%以上,亚油酸含量則由约40%降低到7.7%以下,因而表现出较高的氧化稳定性,由其加工而成的花生油和花生食品货架期显著延长,能够保持花生良好的风味经久不衰[1]。经常食用高油酸花生还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稳定血糖、改善炎症,有增强脑认知能力之功效[1]。高油酸花生制品因此受到加工企业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消费者的欢迎[1]。高油酸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花生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之一。
包括F435和F78-1339在内的最初一批国外高油酸花生种质,其农艺性状多不理想,存在低产、荚果开裂和感病等缺陷[2,3],难以直接应用,为此国外常采取回交措施将高油酸特性导入到商品性好、抗性强的花生品种中;国内则基本采取杂交育种策略,近年来回交手段也有应用[1]。青枯病是花生土传毁灭性病害,缺乏有效的化学防治措施,水旱轮作虽有效果但比较繁琐,培育抗性品种是经济有效的方法。国内外现已育成多个抗青枯病普通油酸花生品种[4],但抗青枯病高油酸花生品种选育鲜有报道[1,5]。花生不亲和野生种抗性强、遗传多样性丰富,但长期以来难以在育种中加以利用。为此本项目组建立了花生原位胚拯救技术[6],并据此进行利用抗逆性强的不亲和野生种与自育高油酸新种质杂交培育抗逆优质高产品种研究,以期选出抗青枯病高油酸花生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杂交组合配制
2008年以通过原位胚拯救技术获得的花生栽培种与不亲和野生种Arachis rigonii种间杂种高世代抗青枯病优质品系06I8B4为母本、以项目组自育高油酸亲本CTWE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1.2 杂交后代选择
采用项目组构建的花生高油酸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近红外模型进行[1]。
1.3 特征特性表述
按《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所述方法进行[7]。
1.4 产量鉴定
品比试验产量鉴定主要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进行。多点产量鉴定送安徽省种子协会或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进行,按当地种植模式种植。大花生和小花生分别以普通油酸高产品种花育33号和花育20号作对照,个别情况下以高油酸品种花育951和花育32号为对照。收获适期,日晒干燥后根据出米率换算出子仁产量。
1.5 青枯病抗性鉴定
该病抗性鉴定试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然病地进行,重复3次,以中花6号为抗病对照、中花12为感病对照。2017年3月27日每份材料每重复播50粒种子,4月17日调查出苗数,7月25日统计收获株数。
以田间存活率(收获株数/出苗数×100%)表示抗病水平高低。其中,高抗:存活率≥90%;抗病:90%>存活率≥80%;中抗:80%>存活率≥65%;感病:65%>存活率≥50%;高感:存活率<50%。
1.6 品质分析
花育963和花育668子仁样品送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或青岛捷安信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选育过程
花生高油酸性状在高油酸与普通油酸不同杂交组合里受控于一对或两对基因,其F2代高油酸分离子比例分别为1/4或1/16,鉴于此,单纯根据高油酸表型选择后代可能会造成其它优异基因丢失,影响育成高油酸花生的产量和抗性。为此,我们在2008年收获杂交果并于干燥后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杂种鉴定,保留真杂种;F2种子进行近红外扫描,选留高油酸种子,之后对中油酸种子进行分子标记分析,选留FAD2A/FAD2B双突变基因型种子,后代再进行近红外扫描选择,以增加获得高油酸高产抗逆后代的机会。混合测产前除调查外观性状是否一致外,每株均进行近红外扫描,确保高油酸特性稳定,并排除混杂的可能。选出的品系除在莱西正常种植外,2010—2012年又在海南进行两年的加代扩繁。至此花育963经系谱法选择育成,于2012年(F6)开始进行产量鉴定;花育668经混合系谱法育成,于2014年(F8)开始进行产量鉴定。
2.2 品种特征特性
2.2.1 花育963 株型直立,叶片椭圆形,结果集中。荚果普通形,子仁长椭圆形(图1左),内种皮金黄色。
山东莱西春播生育期120 d。主茎高24 cm,侧枝长28 cm,分枝数8条。百果重247 g,百仁重105 g。出米率74%。
安徽夏播生育期116 d。主茎高32 cm,结果枝数7条,单株荚果重20 g,单株子仁重15 g。百果重210 g,百仁重81 g。出米率73%。
2.2.2 花育668 山东莱西春播生育期约115 d。株型直立(图1右),连续开花。荚果茧形,子仁桃圆形。主茎高24 cm,侧枝长26 cm,分枝数9条。百果重170 g,百仁重70 g。出米率75%。
2.3 产量鉴定
2.3.1 花育963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品比试验,2012年子仁产量3 152.85 kg/hm2,较对照花育33号增产8.24%;2014年子仁产量3 545.70 kg/hm2,较对照花育33号增产5.79%;2015年春播雨养条件下试验,子仁产量3 641.85 kg/hm2,比对照花育25号增产2.59%。2016年山东莱西花生生长季遭遇严重干旱,在一水未浇的情况下,1 800 m2旱薄地取得6 300.00 kg/hm2的荚果产量。
2015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在两块施肥量减半的重茬地进行花生单粒种植试验,平均荚果产量6 173.85 kg/hm2。同年参加安徽夏播花生区试,平均荚果产量3 625.05 kg/hm2、子仁产量2 656.35 kg/hm2,分别比高油酸对照品种花育951增产10.69%、12.75%。2016年,山东临沂试验,子仁产量3 922.60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16.54%;安徽合肥夏播试验,子仁产量3 521.84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14.71%;湖北襄阳试验,子仁产量3 399.43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35.63%;在河南驻马店、江苏徐州、河北保定、湖北黄冈等地种植亦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2017年,辽宁锦州试验,子仁产量4 087.48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8.56%;山东临沂试验,子仁产量5 579.89 kg/hm2;山西汾阳试验,子仁产量5 504.55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18.59%;安徽合肥夏播试验,子仁产量3 306.66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14.97%;湖北襄阳试验,子仁产量4 378.94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9.86%;四川南充试验,子仁产量4 058.80 kg/hm2,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8.60%。
2.3.2 花育668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品比试验,2014年子仁产量4 112.85 kg/hm2,比花育33号增产12.07%,比花育25号增产22.03%;2015年子仁产量3 883.50 kg/hm2,比花育20号增产3.57%;2016年后期耐旱试验,子仁产量3 035.55 kg/hm2,比花育20号子仁增产1.60%,比高油酸对照种花育32号子仁增产62.95%。
2016年全国20个试验点中,白城、四平、阜新、锦州、烟台、潍坊、临沂、汾阳、徐州、驻马店(夏播)、濮阳、唐山、保定、合肥(夏播)、黄冈、襄阳、贵州、泉州(秋植)、贺州(秋植)、赣州(秋植)试验,平均子仁产量2 861.08 kg/h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5.26%。2017年全国17点试验,在阜新、锦州、烟台、潍坊、汾阳、徐州、濮阳、唐山、保定、合肥、南京、黄冈、襄阳、泉州、贺州、赣州、南充试验,平均子仁产量3 298.35 kg/hm2,比对照花育20号增产3.71%。
2.4 青枯病抗性鉴定
2017年在广西贺州青枯病自然病地种植,抗病对照中花6号出苗率90.67%,田间存活率68.35%,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为中抗;感病对照中花12号出苗率73.33%,田間存活率6.43%,表现为高感;花育33号出苗率86.67%,田间存活率6.47%,表现为高感;花育20号出苗率95.33%,田间存活率23.20%,表现为高感。上述品种均于4月下旬出现青枯病。
本研究选育的两个品种则对青枯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花育963出苗率88.00%,5月上旬出现青枯病,田间存活率达87.41%,表现为抗病;花育668出苗率92.67%,5月上旬出现青枯病,田间存活率67.15%,表现为中抗。
2.5 品质分析
2016年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结果,花育963子仁油酸含量80.1%,亚油酸含量3.2%,油亚比25.0。花育668油酸含量80.7%,亚油酸含量2.8%,油亚比28.8,含油量53.6%。2017年经青岛捷安信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检测,其油酸含量81.1%,亚油酸含量3.37%,油亚比24.1,含油量51.8%,粗蛋白含量21.3%。
3 讨论与结论
花育963于2015年通过安徽省鉴定(皖品鉴登字第1505029)。其子仁符合出口要求。2017年由7人感官评价小组对31个品种烤花生仁按总体喜欢度打分(1—5级,1为最喜欢,5为最不喜欢),花育963为2.15分,位列第二,说明其口感佳,适合加工食品之用。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该品种虽抗青枯病,但易烂果,种植时应注意避开涝洼地块[8]。
在2016年果柄强度试验中,花育668与对照品种花育20号、花育32号果柄强度相当,果柄自茎枝处脱落的百分率为零,即全部脱落于荚果与果柄连接处[9],说明该品种不易落果,摘果后可省去“去果柄”工序,是一个适合机械化收获的花生品种。花育668是一个典型的珍珠豆型品种,适应性广,子仁大小适中,荚果和子仁均符合“旭日型”出口要求,口感好,且抗青枯病,是替代花育20号等小白沙类型品种的理想选择。
本研究选育的两个高油酸花生品种花育963、花育668油酸含量均在80%以上,油亚比在24以上,产量不逊于普通油酸高产品种,且抗青枯病,口感好,适合加工食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参 考 文 献:
[1] 王传堂,朱立贵主编. 高油酸花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2] Knauft D A,Moore K M,Gorbet D W. Further studi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peanut 1[J]. Peanut Science, 1993, 20(2):74-76.
[3] Gangadhara K,Nadaf H L. Identification of high oleate peanut lines with foliar disease resistance[J]. Advances in Life Sciences,2016,5(6):2427-2431.
[4] 王传堂,张建成. 花生遗傳改良[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5] 韩柱强,钟瑞春,贺梁琼,等.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桂花37的选育[J]. 南方农业学报, 2017,48(7):1161-1166.
[6] 祁雪,王传堂,王秀贞,等. 原位胚拯救技术获得花生属区组间杂种的研究[J]. 花生学报,2017,46(1):21-25.
[7] 禹山林. 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 王传堂,唐月异,王秀贞等. 7个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丰产性和脂肪酸成分评价[J]. 山东农业科学,2016,48(5):31-34.
[9] 王传堂,祁雪,刘婷,等. 花生果柄脱落特性的研究[J]. 花生学报,2017,46(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