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生们迷信机器

2018-08-14王一方

特别文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适应症功利机器

王一方

老百姓经常埋怨医生既不愿意听病人倾诉——他们似乎只相信仪器,尤其是检查费用昂贵的仪器,也不愿意向病人详细讲述病情。为什么有些医生会有这方面的毛病?

这里面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直是科学主义在主导。医生也知道,医学是人学,除科学知识外,需要人性的关怀,还需要心理、行为、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调整,但为什么还这样迷信技术呢?这是因为技术可以给他以回报。

如果他用其他手段,譬如说进行心理调适,帮你把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掉,这当然对你是有利的,但这种工作对他而言是没有报酬的啊!他没有诊费可拿。不像西方,看心理医生是以小时、半小时来计费的。

为什么许多医院里的大夫一天要急急忙忙赶着看60个号,5分钟就看一個,一来就给你开化验单、一来就给你开药?这样做是考虑到付出的回报。他给你讲10分钟,对你有好处,可这会耽误他给另外两个病人看病,两个人可能开出100元钱的药,如果他能拿到10%的提成,那么就会减少他10元钱的收入。在医务方面,实际上也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暗中操纵。

他为什么会越来越迷信机器?就是因为功利心在起作用。经济法则讲究最大化,科学法则讲究最优化,本质上都是一种“贪婪”,在医生迷信机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科学功利和商业贪婪两者的结合。

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刚对医生说上几句话,就让我做CT检查。有些人确实很迷信机器。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做CT是有适应症的。如果你只患上感冒,又何必做CT呢?但某些医生会说,我怀疑你有什么别的问题,都是为了你好,需要这样检查一下,帮你把问题排除掉。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以“科学”的名义来谋取私利。

我国一些大城市的人均CT拥有量比美国的还高。为什么呢?据调查,不少机器是医务人员集资买的,买这东西是要有回报的,就像投资买一条船去运货一样,买了就得满负荷运转,而患者这方面的需求本来就有限,卫生资源也是有限的。有些内心忐忑的医生也不愿意这样干,但可能上面规定了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能让那些不具适应症的病人去掏钱做检查。所以现在我们有些医生看病就三句话:第一句是“哪里不舒服?”不等回答,就追上两句“带了多少钱?”“是公费还是自费?”后两句比第一句的潜在意义还要重要。

我们是一个刚刚步入小康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卫生资源不足,一方面卫生资源浪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疗设备的高消费。从前我还在当医生的时候,接诊患者先要进行全面的物理检查。从头查到脚,视触叩听,望闻问切。但现在这样做的医生已经比较少了:这样做要花较长的时间,而且要接触你的躯体,还要和你交流,弄了半天也没有回报。

(摘自《中国人的病与药》当代中国出版社凤凰联动出品 图/陈明贵)

猜你喜欢

适应症功利机器
基于价值的多适应症药品医保准入模式探讨
完整精算法与简易调算法
— 多适应症药物准入评估方法比较研究
机器狗
机器狗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未来机器城
享乐适应症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适应症的疗效和预后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