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家庭成因及改善策略

2018-08-14骆丽娟

文理导航 2018年15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家庭幼儿

骆丽娟

【摘 要】3—6岁是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良饮食习惯将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作为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幼儿早期良好饮食习惯的形成起奠基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及其家庭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关键词】幼儿;饮食习惯;家庭

幼儿期是儿童身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不良饮食习惯不仅影响幼儿生长发育,而且与成年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是其饮食习惯养成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家庭成因及改善策略进行分析,以促使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

一、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表现

(一)挑食、偏食

有研究表明,有53.8%的学龄前儿童存在挑食偏食问题。偏食、挑食是指就餐时只吃自己喜爱的一种或少数几种食物而排斥其他食物,例如有的幼兒只喜欢吃肉,而不喜欢吃青菜。众所周知,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任何食物都不可能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素。如果幼儿长期偏食、挑食,营养摄入不均衡,会导致体内某些营养素缺乏,进而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偏食的孩子通常遇到爱吃的食物就多吃,不爱吃的食物就少吃甚至不吃,这样饥一顿饱一顿,易造成肠胃功能紊乱,不仅会使幼儿营养不良,还易患消化道疾病。

(二)快食、暴食

快食表现为幼儿吃饭速度过快,狼吞虎咽,饭菜没有细嚼就囫囵吞下去。由于食物在口腔停留时间过短,未充分与唾液混合作用,加重肠胃负担,已产生胃肠道疾病。另外,如果吃饭太快,导致大脑食欲中枢还来不及发出停止进食指令,幼儿就已进食过量食物,导致营养过剩进而造成儿童超重、肥胖。还有些幼儿则表现为无节制吃东西,不管肚子饿不饿,见着食物就想吃。俗话说:“饱食众疾”,经常暴饮暴食会使肠胃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扰乱消化系统正常的的消化活动,同样会引发消化道疾病和肥胖症。

(三)乱吃零食

很多幼儿毫无节制地吃零食,而且多偏爱高油、高盐、高糖的垃圾食品,如含糖饮料和汉堡包、炸薯条等,而这些零食不仅缺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还会使儿童产生饱腹感,降低食用正餐的欲望。导致有些幼儿一到正餐就不好好吃饭,久而久之,便引起营养失调、肥胖、龋齿等疾病,严重影响幼儿生长发育。

(四)不能按时、专注进餐

幼儿自制力差,餐前容易被周围其他各种有趣事物吸引,注意力分散,不能按时进餐,这样不仅会给成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由于人体消化器官活动具有一定时间节律性,也会影响幼儿正常的生理代谢和胃肠蠕动。另外,调查还显示,有69.1%的儿童不能专注进餐,在进餐同时看电视或是边玩边进餐,吃顿饭得半个小时以上。幼儿进餐不专心,注意力分散,会减少消化系统的血液供给和消化液的分泌,进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孩子食欲不好、消化不良等。

二、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家庭成因

(一)家长不正确的饮食观念

当前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膳食知识,在幼儿饮食方面存在误区,如有些家长总以为鱼肉蛋比蔬菜有营养,鼓励孩子多食;有些家长认为食不厌精,在家很少给孩子吃粗粮;有些家长认为主食少吃或不吃没什么关系,饭后吃零食补充一下,营养照样跟得上。这种误区很容易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也是引起幼儿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的直接原因。调查还发现,当前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没吃饱,家长估计的进食量往往高于儿童的实际需要量。但提供过量的食物,过多能量摄入将成为幼儿长大后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

(二)家庭不良的喂养方式

现在不少家庭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在饮食上表现为迁就和满足幼儿的不合理要求,放任幼儿自由饮食,对幼儿喜欢吃的食物尽量满足,允许幼儿延时或边吃边玩边看电视,长期容易造成幼儿出现偏食、不按时或专注进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当孩子不肯吃饭时,要么哄骗硬塞,要么训斥强迫吃。殊不知,家长强迫幼儿进食,致其情绪不佳,引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幼儿会出现食欲不佳等症状,久之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及偏食、厌食等问题。

(三)家长自身的不良饮食习惯

幼儿选择食物的倾向以及进餐习惯与其所在的家庭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幼儿对食物的接受往往模仿父母或家中其他成年人,他们更愿意接受所看到的成年人吃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做饭,自己不吃的食物就不做,或者在进餐过程中用表情或语言传递对某种食物的喜好与排斥,还有些家长的进餐过程中“挑挑拣拣”或“速战速决”,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幼儿发生挑食、偏食、快食等现象。

三、家庭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制定合理的饮食制度

家长要了解科学的幼儿喂养常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注意幼儿饮食结构的合理性,饮食尽量做到全面多样化,坚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干稀搭配等原则。父母还要为幼儿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幼儿饮食坚持做到定时定量,有规律的进餐,不随意改变幼儿的进餐时间和数量。根据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特点,家长可在两餐之间为幼儿适量加餐,补充一些牛奶、水果和面点,以维持幼儿生长发育和能量消耗的需要,但切不可毫无限制的让孩子多食,更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零食,尤其是糖类与油炸类食品,这不仅会影响幼儿正餐的摄入,而且会影响幼儿营养摄入的均衡,进而导致幼儿出现营养不良或肥胖等症状。此外,合理的饮食制度一旦制定,就要持之以恒,严格执行,这对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二)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并注重言传身教

进餐本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进餐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食欲。家长一方面要保持幼儿进餐环境的干净、整洁、卫生,另一方面还要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进餐氛围,餐前尽量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幼儿只有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专心进餐,消化液分泌量才会增多,进而唤起幼儿的食欲,同时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在纠正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之前,父母要以身作则,先克服自身不良饮食习惯。进餐过程中,家长要情绪平稳,细嚼慢咽,专心用餐,不挑食、偏食,不与他人大声谈话,更不要与孩子逗笑。只有家长做到以身示范的作用,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用心理诱导代替训斥,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幼儿进餐环节同时也是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的的最好时机,但家长切记在进餐过程中训斥孩子,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导致其肠胃活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受到抑制,进而影响幼儿食欲,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当发现幼儿子存在不良饮食习惯时,家长要有耐心,平时留意孩子的兴趣爱好,采取游戏活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诱导,还可将食物做成幼儿感兴趣的造型,吸引幼儿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的进食兴趣。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加以强化。家长还可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在进餐过程中顺势提升幼儿的饮食营养概念认知水平,从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要想纠正幼儿不良饮食习惯,家长还必须与幼儿园沟通交流,相互配合,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饮食表现,以便双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进而帮助幼儿逐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浙宁,顾秀娟,彭咏梅.学前幼儿饮食状况与家庭喂养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2]韩慧,汤建军,张勤.蚌埠市4~6岁儿童饮食行为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10)

[3]施展,莫宝庆.2012年南京市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3(05)

[4]蒋竞雄,夏秀兰.家长为幼儿选择食物情况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2)

[5]马文军,马冠生,胡小琪.4城市幼儿少年早餐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卫生防疫,2000(03)

[6]顾荣芳.幼儿饮食知行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幼儿教育,2012(11)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家庭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家庭“煮”夫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易致乳癌吗?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幼儿画刊
男女饮食习惯差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