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18-08-14张修玉

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张修玉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毋庸置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的科学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兴衰史。人类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始于两百多万年前原始和谐的采猎文明,即文明1.0蓝色文明;二是始于一万年前掠夺自然的农耕文明,即文明2.0黄色文明;三是始于三百多年前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即文明3.0黑色文明;四是由中国提出、实践并引领的生态文明,即文明4.0绿色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治国 ,文明理政”已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主旋律。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尽快推动形成“生态兴文明兴”的新格局。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论全面深入剖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以唯物辩证法剖析人类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解决发展中环境短板和突出难题的重大决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人类文明理念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全面推进国土空间布局、国际合作、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制度完善等方面的变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和调整,从而不断探索与开拓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保护湿地、拯救物种、应对气候变化,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两山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资产,“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两山理论”的本质就是指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两山理论”科学论断,为绿色发展提出了方针原则,做出了战略决策,明确了顶层设计,厘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如何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基本思路就是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一是在粗放式工业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有效减少消耗、降低污染、治理环境,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恢复绿水青山,又不失金山银山;二是对具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地区,则大力发展主要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类社会福祉的创造,《韩诗外传》记载“是以德泽洋乎海内,福祉归乎王公”;唐朝李翱《祭独孤中丞文》也说“丰盈角犀,气茂神全,当臻上寿,福祉昌延”;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发出号召“复四千年之祖国,谋四万万人之福祉”。 近年来,在发达国家营造全球市场,转移低端制造业的过程中,也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全球性阶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力求创造“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健康祥和的社会环境、自由持续的发展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要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必须做好如下重点工作:一是提升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二是强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三是综合整治农村,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的整体系统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修复与恢复工作,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举措,是破解生态环境难题的必然要求。

一是全面摸清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手,真正摸清生态系统状况与变化趋势,为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二是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部署片区,依据区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与主要生态功能定位,确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区域;三是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规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对工程全面部署;四是从组织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资金筹措与投入等方面建立健全工程实施保障制度措施。

牢固树立“最严格制度与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制度是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系统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八柱”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

同时,新时代必须持续纵深推进新《环境保护法》。新《环境保护法》明确提出和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和遵循的基本原则,规定了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公民环境保护的权力、责任与义务。新的环保法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基础地位,相当于环境领域的“母法”,即上位法,其他环境保护的单项法律在修订和执行中都应遵循并服从于新的《环境保护法》。因此新《环境保护法》是环境法律体系的龙头和“纲”,必须“纲举目张”。 新《环境保护法》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也是重要的法制保障。

牢固树立“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唯物实践观

美丽中国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一是深化生态创建,夯实生态文明基础,按照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目标要求,深入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系列创建活动和绿色细胞工程建设,不断巩固和深化建设成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通过构建多层次、全范围的生态文明宣教体系,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水平,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中国还要更好地发挥群众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体现政府、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环境标志认证,倡导绿色消费。畅通环保信访、环保热线、各级环保政府网络邮箱等信访投诉渠道,实行有奖举报,鼓励环境公益诉讼。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协作机制,完善政府、企业和社团组织的生态文明参与互动机制。

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当前,战乱和贫困依然困扰着部分国家和地区,疾病和灾害也时时侵袭着众多的人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工业文明之后的后现代文明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集成的伦理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向全人类所做出的郑重承诺,中华民族将努力探索一条实现物质丰富、社会稳定、政治平等、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的全球共赢之路。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