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合一的文人建筑
——试论寿安陈家大院的文化内涵
2018-08-14刘茂群
刘茂群
(成都市温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四川 成都 611130)
寿安陈家大院位于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百花社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同治三年(1864)由陈家第八代族人陈宗典及其子陈登俊重建,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因院外广场大门两侧高高耸立的两根双斗石桅杆而被俗称为“陈家桅杆”。
陈氏家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诗书人家,世代信奉道教。据《叔祖登士郎陈公讳纲大人墓志》记载:“叔祖,玉祥老大人之子,绶大人之弟也。儒道既通,玄理亦悟,家已富有而从容自如。”[1]“陈纲,性慈善,好施予。晚年好静修,垂殁之日,亲友借贷,贫不能偿者,悉还其券,数计千金。子宗文、宗典,均克家。宗典,尤善承其志,常绕膝承欢,深夜忘寝。至地方公益,知无不为。”陈登俊,咸丰己未恩科武举。少负气节,精习武艺,以武举充兵部差官、候补漕河守备。以性情刚方不谐世,退居田里,屡经县令礼请,襄办团务,先后十余年,地方赖以安谧。见时局日非,乃摈弃世事,日以栽花种竹、吹箫弄笛自娱。尝语其孙希烈曰:方今之世,但求淡饭粗衣足矣,安用进取为哉[2]?对道教文化的喜爱、痴迷和追随,反映在建筑上,陈家大院有明显的道教文化特征。同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陈家世代骨子里面有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他们深知,儒学才是治国之本、立族之根,只有儒教的纲常伦理和宗法制度才是兴家旺族的法宝和利器,故陈家大院必然符合儒家文化规范和审美趣味。
1 建筑选址
中国传统建筑,不论皇宫都城、将相王府、普通民宅,还是陵寝墓葬、庙宇道观,甚至家具朝向、文玩摆设,都十分讲究风水。作为祭祖敬宗的祠堂,更离不开风水二字。择地建祠堂,风水至关重要。要藏风得水,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庇护祖先神灵魂魄,保佑子孙康乐。宋代理学家程颐曾言:“地之美者,则其神灵安,其子孙盛。”祠堂的位置选址关系到神灵和祖先,因而古代宗族都十分重视祠堂位置的选择[3]。
陈氏家族籍贯重庆璧山,崇尚黄老之学,深受道教思想影响。为觅适合修建宗祠的风水宝地,费尽周折,辗转搬迁。“叔祖先世自启祖陈可尚,嘱始祖陈公讳东明,三迁择取,定业兹土,为子孙计至深远矣。”①《叔祖登士郎陈公讳纲大人墓志》:“窃尝畧述,叔祖先世自启祖陈可尚,嘱始祖陈公讳东明,三迁择取定业兹土,为子孙计至深远矣。”现存于陈家大院翠柏山房的碑刻记载了陈氏家族的籍贯和几次搬迁过程:“祖籍:川东重庆府璧山县周家场磨滩西霸人氏,始迁新津县西河白鸡嘴,继插温邑王高坎,终插全节乡九倒拐石马口,即今祖祠。谨将籍贯略记。”陈氏家族经过三次搬迁选址兴建的陈家大院可谓依山傍水,风水极佳。距离陈家大院1千米处原来有一个陈家碾,碾子下面是石马口,从石马口处分成两条河沟,环绕陈家大院,有三座小桥可通院内(自西向东分别名为雨益桥、永积桥、永善桥),现在仍可看见碾子和古桥的残痕以及干涸的河道。同时,陈家大院毗邻道教名山青城山,远离尘世,幽静清雅,钟灵毓秀,藏精聚气。将家族祠堂和住宅建于此,可以聚天地之精华,吸山水之灵气,寄情山林,物我两忘,便于修身养性,体现了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道家理想,也符合传统美学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要求。
2 建筑布局
陈家大院不同于传统建筑一般坐南朝北的朝向,而是坐西向东,寄托了主人“紫气东来”的愿望,侧门命名为“紫来门”更是直接道出了其中原委。“紫气东来”典故出自汉代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紫气东来是祥瑞之兆,在这里则更多地体现了陈氏家族对道家文化的信奉和崇拜。
陈家大院大门两侧高高耸立两根彰显家族荣耀的科举功名标志——双斗桅杆。大门为单檐悬山式,后面是六扇雕花隔扇组成的中门,这是五品以上的高官贵人进出的专属通道,其他人只能从两侧边门出入。儒家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国古建筑中的住宅、宗祠、园林大多分开来建,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而这三种建筑在陈家大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天井为枢纽,将大小十二个庭院联结而成一个整体,精巧紧凑,疏密有致。重重院落,功能各异,风格不同。正中三进院威严气派,忠孝祠庄严肃穆,祭祖台高大凝重,翠柏山房充满浓郁书香,大花厅则显得清雅、闲适、优美。这些建筑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既符合礼制建筑的规范,又蕴涵了道教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审美意境。
从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来看,陈家大院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体现祠堂和住宅功能的主体建筑,是一般祠堂常见的三进院格局。第一进房屋为硬山式屋顶,梁上有彩绘文字“同治三年嘉月廿日立”,记载了房屋建造时间。中堂(二进院)是家族议事和举行重要聚会、执行家法的场所,悬山式屋顶,两侧有夹室,两厢位置为回廊。作为家族的司法公堂,二进院门窗梁架等通体黑色,直棂窗,素面无雕饰,庄重肃穆。后寝(三进院)房屋布局左右对称,寝堂、起居室整齐有序,两侧有耳室、厢房,为主人日常生活起居场所。三进院色调与二进院迥然不同,梁枋撑弓门窗等所有木构件均为朱红色调,雕饰各种吉祥如意图案,窗户为几何形纹样。正中三进院建筑物贯穿在东西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陈设布置中规中矩,整齐刻板,规整严肃,是儒家宗法纲常伦理与美学趣味特征的集中体现。
第二组建筑位于院落东北侧,由翠柏山房和忠孝祠组成。翠柏山房又名惜阴斋,为陈氏家族兴办私塾、传播儒学的地方。翠柏山房东面有一个天井名为“安心处”,是触犯规章的学生面壁思过之处;西侧的天井“别有洞天”,是分隔忠孝祠和翠柏山房的一个小院落。忠孝祠位于南北中轴线上,是陈列家族重要典籍的地方。墙上镌刻祖籍、祖训、派衍,地上竖立皇帝圣旨碑,另有石拱桥、水池。这组建筑主要体现祠堂倡学、兴教、修谱和敬宗尊祖的功能,风格上追求简洁庄重,雕饰极少。
第三组建筑是西南侧大花厅和园林建筑,为主人休闲、会客之处。大花厅为单檐歇山式,由两道牌坊门亭云馆和爱吾庐围合而成。大花厅正面有照壁,背面为12幅彩绘屏风,两侧为会客室、书斋,牌坊门两端有帐房、仓库,花厅后面筑有亭、阁、游廊、水榭、鱼池、假山等。大花厅雕梁画栋,虽然在体量上不是最宏大的一组建筑,但集造型、雕塑、绘画等各种建筑艺术于一体,是陈家大院最具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的一个院落。这组建筑精美雅致,显示了文人的风流雅趣和修养品味,是主人内心深处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道家情怀的栖息地。
陈家大院设立独立的祭祖台,位于三进院后面,东西中轴线上,是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每逢重要节日,全体族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庄重的宗族祭祀活动。祭祖台为一栋两层的单体建筑,底层两侧耳室用于存放祭器、供品等祭祀用品。另有家法室,对触犯家规的族人实施惩戒关禁闭用。第二层平台正中塑祖宗神像、立先祖牌位,墙上有二十四节孝图案。祭祖台在所有建筑中地势最高,气势雄伟,让祭祀的子孙对先祖油然而生肃穆敬畏之情。
陈家大院另有厨房、储藏室、后照壁等建筑,结构完整,功能齐全。
3 建筑装饰
作为祠堂建筑,陈家大院具有结构标准化、布局礼仪化的特点,儒教思想贯穿整个院落。建筑装饰方面大量运用道教元素符号,道教风格明显。精心构建的园林使建筑又充满了灵动感和勃勃生机,装饰小品和诗文楹联作为点睛之笔,丰富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使建筑充满优美的意境,让人玩味与遐想。
3.1 道家文化气息浓郁
陈氏家族信奉道教,有出世的情怀,追求清静无为,向往归隐山林、返璞归真。这种理念追求体现在建筑上,代表道教文化的符号、文字和图案在陈家大院随处可见,整个院落充满浓郁的道家文化气息。
大门外面封火山墙上分别刻着“观物”“见宾”四个字。“观物”出自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观物内篇》,就是与自然对话,从理的角度去认识宇宙万物和人生的道理。紫来门两边门柱篆刻对联“傍门却(确)非正道,曲径亦可升堂”,在这里,一方面指的是通过侧门可以进入院内,也暗指通过研修易学和道教这个非正统的学术流派和宗教派别,也可以升堂入室,领悟人生的真谛,达到高深的造诣。在忠孝祠、祭祖台等地方,大量使用暗八仙(传说中八仙所持的法器)、太极八卦、寿星、钟馗图案作为装饰,一则表明道教文化法力无边,二则寓示吉庆吉祥、福乐长寿。一进院大门两侧的联语“修屋多载永不离祖父向指,功成一朝还期步希夷古风”,表达了功成名就后退隐山林,希冀步宋代著名道家隐士陈抟老祖后尘的愿望。后照壁上晚清著名经学家、书画家黄云鹄书写的一首词(残,仅存下半阙)“……莫以岁云暮,当极观太无,早回头,勿忘旧,路遥天远,乐还本始初”,也表达了归隐避世的情怀。“别有洞天”小天井的诗词:“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噪,黄叶飘飘秋未了,白雪纷纷冬又到。叹人生容易老,到不如,早清闲,乐逍遥。虽不能成仙了道,亦不至混俗滔滔。”整首词感叹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生易老,世事艰难,舍弃尘物、遗忘世情、透脱豁达、自在逍遥的道家的人生态度表露无遗。大花厅封檐板上木刻81个神秘文字符号,有学者认为是道符和文字的综合体,可惜迄今无人能够破译,尚待有识之士前来探寻和释读。
3.2 儒教观念贯穿整个院落
虽然崇尚道教,但是作为传统文人,陈氏家族深受儒学思想浸润,时刻不忘皇上恩遇。陈家大院大量诗文楹联、装饰图案都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和封官进爵的理想追求。一进院门楣上方悬挂“皇恩祖德”牌匾,大梁上彩绘“皇帝恩,祖宗德”六个大字,忠君报国的思想表露无遗。忠孝祠镌刻“圣德未酬忠务尽,先灵欲妥孝当思”和“基业万春天恩祖德,家声重庆麟趾龙骧”两副对联,意指家族万世基业皆因皇上恩赐和祖宗德行高贵所致,表达了文人士大夫忠君敬祖、孝悌仁义的传统伦理观念。陈登俊墓志“公少英敏有奇志……闻粤寇陷东南,乃投笔叹曰,丈夫生多事之秋……不为国家扫凶逆,何以身为哉?因弃学习武”,显示了士大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治四年(1865),陈登俊任职兵部差官,因功勋卓著,同治帝颁发两道圣旨,封赏其父亲陈宗典为武德骑尉,锡之诰命,母亲方氏为宜人,并对其祖父陈纲和祖母徐氏进行了追封。这两道代表了陈氏家族显赫与荣耀的圣旨以满汉两种文字对照刻石,立于忠孝祠,供子孙世代祭拜,矢志不忘皇恩,牢记祖德。
陈家大院大量装饰图案更是反映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道德理想,特别是石桅杆基座上的8幅雕刻图案最为典型。第一幅雕有枫树、蜜蜂、一只猴骑在马背上,寓意“马上封侯”;第二幅刻有两只仙鹤飞向太阳的图案,意为“指日高升”;第三幅也雕刻有枫树、蜜蜂,一只猴在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第四幅刻有官帽、玉带和石榴放置在船上,寓意“官代流传”;第五幅为猴子背猴子、枫树和蜜蜂,寓意“辈辈封侯”;第六幅刻有一只仙鹤立在潮水中的暗礁上,象征“一品当朝”;第七幅图案是莲花、青稞和一只鹭鸟,象征科举考试“一路连科”;第八幅图案上有芦笙、花瓶,瓶中插有三戟,意为“平升三级”。而“流传百子”“鲤鱼跃龙门”“福在眼前”“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更是遍布陈家大院每一处角落,这些图案形式多样、寓意深邃,代表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理想。
3.3 优美的建筑意境
陈家大院整座建筑青砖黛瓦,造型优美,装饰丰富,融雕塑、书法、绘画为一体,木雕、石刻、砖雕、泥塑皆有,仅雕刻就涵盖了浮雕、透雕、圆雕、阴刻等多种技法。砖雕以前照壁见长,墙体正面中心以深浮雕技法雕刻“福”“寿”文字,背面雕刻神仙人物图案,四角和边框则以花卉卷草、兵书宝剑、祥云瑞兽装饰,雕刻精巧,题材丰富。石刻见于桅杆、石栏杆、石碑、石柱、石桥等地方,有石狮、麒麟、花卉、卷草、动物、兵器等内容。木作部分,额坊梁架均素面无彩绘,撑弓、驼峰、垂花柱则雕饰了各种吉祥图案,既营造了祠堂建筑庄重肃穆的空间氛围,又不至单调刻板。在大量装饰图案中,象征文人生活的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图案比比皆是。色彩运用上表现出一种有节制的美,整个院落主色调只有朱红和黑色两种颜色。作为休闲会客的大花厅及园林部分与另外两组建筑简洁、含蓄的装饰风格迥异,雕饰极为繁缛,墙裙、门窗、滴水等建筑构件都雕饰了各种吉祥图案和传说故事、文字符号,几乎达到无木不刻、无砖不雕的地步,题材多样,工艺精湛。特别是12幅木刻填彩屏风,以神仙人物故事为题材,衣诀飘飘,祥云了了,细致入微,栩栩如生。而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园林假山部分,巧妙地叠筑了宫观楼宇、小桥流水等各种景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观点认为是青城山微缩景观,也有认为是陈氏家族在老家重庆璧山的“璧山八景”。它将诗情画意融入景中,步移景异,营造了一种优美的建筑意境,既有含蓄雅致之美,又具山林野趣。
爱吾庐
除了色彩运用和雕饰艺术之外,陈家大院文人气质和建筑意境更多地体现在遍布整个院落的诗文楹联中。翠柏山房门柱书的对联“就屋安梅绕泉种竹,临风舒锦负旭钞书”,描绘了一幅隐逸文人恬淡闲适的生活画面。一侧山墙上为陆游的七言诗《东窗小酌》:“藤叶成阴山鸟下,桧花满地蜜蜂忙。何人画得农家乐?咿轧缫车隔短墙。”借陆游诗中的田园美景表达了主人醉心田园的梦想。两道牌坊门分别命名为亭云馆和爱吾庐,亭云馆取自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的书斋名,爱吾庐语出晋代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五言诗《读山海经》“众鸟欣有托,吾也爱吾庐”。爱吾庐和亭云馆门柱分别篆刻楹联“烟开翠幌清风晓,花扑玉缸春酒香”和“圭璋博古松柏延年,诗酒娱情林泉养性”。这些文辞优美、富有意趣的诗文楹联或歌山水自然之美,或颂读书之乐,有的赞田园生活的闲适,有的抒饮酒赋诗的豪情,体现了文人的浪漫与自由,冲淡了祠堂建筑的严肃刻板。诗歌的意境融入建筑,赋予了陈家大院一种诗意的美。
4 结语
在传统文化里,封官进爵是个人成功和家族荣耀的标志,多少人皓首穷经,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世俗功名追求失败或仕途遭遇挫折时,则选择放野山林、泛舟江湖、归隐田园,所以中国文人士大夫虽奉儒学为正宗,对易学和道教也很推崇。陈氏家族有信奉道教的传统,又因“性情刚方不谐世”“时局日非”等原因,选择“退居田里”,将山水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陈家大院虽是宗法礼制建筑,却蕴含了空灵淡泊、清雅脱俗的审美追求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道家理念,这种儒道结合的建筑风格正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的人格特征和处世哲学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