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2018-08-14杨昆红张艳明赵宗福曹健鹰
杨昆红,张艳明,赵宗福,段 忠,杨 雄,李 江,曹健鹰,赵 彪
(1.大理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大理 671005;2.大理州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5)
宾川县是云南省大理州的下辖县之一,位于大理州的东部,年平均气温18.2 ℃,年降雨量53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属亚热带、冬干夏湿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1-2]。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宾川县,拥有较多山间盆地、河谷等相对低平的地貌单元,在云南当地被称为“坝子”“坝区”。根据董绍玉[3]的报道,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地貌分类方法(Digital elevation model,D E M),坝区是指地面坡度≤8°、海拔在2 000 m以下、面积≥4 km2的区域,或是海拔在2 000 m以下、地形起伏度小于或等于100 m的区域,主要种植热带水果。据姚宝芬等人[4]报道,2015年,宾川县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9 333.3 hm2,挂果面积达到17 133.3 hm2,总产量60.1万t,总产值40.1亿元,其中葡萄的种植面积就已达到12 333.3 hm2,总产量达41.2万t,实现总产值30.6亿元。近年来,随着宾川县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突显出来。一是盲目扩大种植,忽略了葡萄适宜的自然地理因素;二是盲目追求高产,化肥过度施用,有机肥严重不足,导致葡萄品质逐年下降,土壤酸化、盐渍化加重;三是连片种植且种植布局单一,导致葡萄病虫害大量发生,农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使用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品种结构不合理,销售产品无品牌,市场价格波动大,果农种植利益空间有限,甚至出现亏本的现象[1]。据文献报道,采用葡萄园套种莴笋、榨菜等模式不仅能很好地改善葡萄种植环境和葡萄品质,还能为果农创收,实现农业增效[4-5]。冬早马铃薯是冬季马铃薯和早春马铃薯在当地的统称,冬季马铃薯播种于10—12月,收获于2—4月;早春马铃薯播种于1—2月,收获于4—6月[6]。结合冬早马铃薯具有的成熟期早、产量高、品质优、种植效益高、市场潜力广阔等特色优势及宾川县葡萄种植的实际情况,大理州农科院积极组织实施了《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高效生态种植试验示范》项目,旨在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微环境,充分利用土壤余肥、根系深浅分布和植株高矮层次的差异以及物种生态多样性等因素[7],在葡萄采摘后的冬季休眠期间作冬早马铃薯,从而提高葡萄品质,并使种植户获得额外收益。
1 技术模式及目标产量
1.1 技术优势
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优势明显。
1.1.1 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种植效益
一方面葡萄属于高秆作物,马铃薯属于低秆作物,二者结合可高效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的光合产能;另一方面葡萄根系发达,分布较深,马铃薯根系分布较浅,能有效利用土壤不同层次的水分、养分,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1.2 可充分利用时间,提高水肥效率
宾川县冬早马铃薯的种植时间是9月底至10月上旬,收获期于次年的2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的葡萄正处于休眠期和初萌芽期,生长缓慢,肥水需求量少,多余的水分、养分正好可以供应马铃薯生长,彼此之间肥水竞争矛盾较小。
1.1.3 利用植物特性,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马铃薯不仅利用自身繁茂的枝叶为葡萄根系提供防寒抗冻的天然“棉被”,还能改善葡萄园种植环境,提高葡萄生长质量,待马铃薯收获后,其返田腐化的藤蔓还能为葡萄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质。
1.2 项目规模
2016年,受云南农业大学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委托,大理州农科院承担实施了《葡萄园冬早马铃薯高效生态种植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地设在宾川县兴宏达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宏源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实施面积为7.87 km2。
1.3 技术特点
葡萄园冬闲期间作模式,即每年的9月底至次年2月中下旬,选用中早熟、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于行间平播后起垄,之后进行田间中耕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直至成熟采收。
1.4 实际产量
通过试验,7.87 km2示范区内,667 m2平均产量可达到1 500 kg,部分高产田块产量达到2 000 kg。
2 关键技术路线
2.1 葡萄园的选择
2015—2017年,宾川县葡萄种植面积约1.13万hm2,据田间调查和测算结果,真正适宜在葡萄行间种植冬早马铃薯的标准田块面积只占5%左右,即567~667 hm2。结合当前宾川县葡萄种植实际,选择土壤疏松、排灌方便、葡萄种植规范、行距不小于2.2 m,并且霜期短或全年无霜区域的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
2.2 种植品种选择
宜选择当前大理州冬季主推的中早熟品种“丽薯6号”,该品种白皮白心、口感适宜,深受华东、华北市场消费者喜爱,由丽江市农业科学推广研究所选育。项目采用的种薯为大理州农科院通过核心苗脱毒处理、组培、扩繁并在大理州农科院建立的高海拔(≥2 600 m)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一级脱毒种薯。
2.3 播种和收获时间
因宾川县地处金沙江低热河谷地区,气候湿热,冬早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时间较州内其他地区宜提前45 d左右。通常选择在每年的9月底—10月上旬播种,次年的2月中下旬收获。
2.4 脱毒种薯处理
马铃薯种薯要剔除病薯、畸形薯、烂薯和杂薯。种薯过大(质量≥60 g)需切块,每个薯块保证有2个芽眼。种薯切块30 min后,要用由甲霜灵锰锌或70%甲基托布津2 kg、72%的农用链霉素1 kg、滑石粉50 kg组成的混合药剂按25∶1的质量比例均匀拌种。
2.5 播种前土壤准备
播种前,铲除葡萄园行间杂草,翻犁葡萄行间土壤,同时进行松土、碎土、晒垡,以熟化果园土壤。
2.6 增施有机肥
播种前,每667 m2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 000~1 500 kg和精制有机肥300~500 kg作种肥。为了保证适宜的生态环境及让马铃薯有效吸收葡萄园中的富余养分,不应再施用其他农药和化肥。
2.7 播种和密度
马铃薯采用单垄双行的方法播种,垄距因葡萄行距而定。理论上,净种马铃薯的小行距为40 cm,株距为20~30 cm,667 m2种植量为5 558~8 337株,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折半后667 m2群体为2 779~4 168株。播种后,及时覆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和精制有机肥,最后盖土起低垄。
2.8 中耕及水分管理
马铃薯齐苗后及时除草、松土、低培土,同时进行第1次灌水;在马铃薯封行前(一般为马铃薯现蕾期)进行高培土和第2次灌水,期间根据土壤墒情酌情进行水分供给。
冬春季节干旱明显,水分管理是关键。在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要进行多次灌水,要求水量均匀,保持土壤墒情,以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薯块的膨大。有条件的地方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最好采用滴灌方式进行补水。
2.9 虫害防治
蚜虫、潜叶蝇、块茎蛾等是为害冬早马铃薯的主要害虫,可采用杀虫灯、黄蓝板等绿色防控措施进行防治。
2.10 收获及清园
当马铃薯叶片变黄、块茎易从匍匐茎上脱落时,即可采收上市。
马铃薯采收结束后,及时将遗留在葡萄园中的马铃薯枯株、落叶、残根等埋于土壤中,结合葡萄园冬春管理进行清园培肥。
表1 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田间测产情况
3 效益分析
3.1 项目测产
对7.87 hm2示范葡萄园间作的冬早马铃薯进行测产验收,测产结果为:示范区平均667 m2产量为2 293.90 kg,667 m2产量幅度在1 892.55~2 628.48 kg,鲜薯商品薯率为95.57%,其中鲜薯大薯率为83.60%,中薯率为11.97%,小薯率为4.43%。按照当时田间收购价测算,即大薯3.5元/kg,中薯1.5元/kg,小薯0.5元/kg,项目平均667 m2产值达7 174.85元,总产值达到84.66万元。测产情况详见表1。
3.2 2017年冬早马铃薯两类种植模式效益对比分析
大理州冬早马铃薯种植主要以净种为主,即菜后薯和稻后薯轮作。间作主要以果、桑园间作为主,如葡萄园、桑园间作冬早马铃薯。两类种植模式的种植效益情况为:以2017年大理州稻后净种冬早马铃薯的主产地——南涧县公郎镇与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的宾川县兴宏达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宏源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的田间测产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稻后净种模式平均667 m2产量较葡萄园间作模式增加858.10 kg,增幅达37.41%;平均667 m2产值较葡萄园间作模式增加656.15元,增幅达9.15%。因理论上每667 m2葡萄园间作的马铃薯种植覆盖率只有稻后净种马铃薯的1/2左右,前者的平均667 m2成本仅为后者的50%,并且宾川县葡萄园间作的冬早马铃薯在2月中下旬成熟上市,错季销售价格较好,故葡萄园间作冬早马铃薯种植模式平均667 m2纯效益较稻后净种冬早马铃薯模式增加443.85元,增幅达7.88%,效益十分明显(表2)。
3.3 大理州果园间作冬早马铃薯的潜力分析
2017年,据大理州各县市上报数据统计显示,全州葡萄种植面积达13 580.03 hm2,以宾川县种植为主,其他适宜种植地区还有弥渡、巍山、祥云及大理市部分地区,其中,适宜推广间作冬早马铃薯的葡萄种植面积为679.00 hm2。全州蚕桑种植面积达15 333.33 hm2,以祥云县、鹤庆县为主,可适宜推广冬早马铃薯的面积达766.67 hm2。按两类面积全部间作冬早马铃薯折算,每年全州可增加1 445.67 hm2冬早马铃薯,以平均7.50万元/hm2的产值计算,每年可增收10 842.53万元,发展前景可观。
表2 2017年冬早马铃薯两类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