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

2018-08-13刘英艳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刘英艳

摘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内涵式发展”,即强化质量意识;高职通识课程的意义便是引导受教育者在走向“精专”的过程中更专注更深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通识课程势在必行。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通识课程;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211-01

教职成[2015]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要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拓宽选修课覆盖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是新时代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职通识课程?

1.统一思想行动一致

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通识课程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2年4月1日由中南民族大学承担首席专家段超主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的重大项目,2013年11期的《学术研究》刊登了李宗桂教授的《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一文,2014年刘孝听教授发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等著作,2017年3月《教育》期刊登载了朱永新教授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一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是国家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制定并发布的指导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党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质意义的新认识和新高度。

2.设立课程搭建平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首先“做人”然后“成才”,“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日本秋山利辉),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无一不是靠德能。打造一支“具有高度事业心、责任感和团队精神,懂技术、会管理,能不断创新”的一流人才队伍是新时代企业全面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企”的战略手段。因此,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并促进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将大有助益,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有点即使开设了,每学期的课时量也少之又少;我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课程,但所选内容还有待拓展、延伸。

因此,整合、优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已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课程,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展示国学经典文化、古代哲学文化、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

3.改革模式构建体系

長期以来,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认为艺术类高职院校就是培养高级技术专门人才的场所,应强调的是专业技能教育。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等设置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所培养的学生适应面越来越窄,基础理论知识贪乏,社会适应性能力反而减弱。在现代社会,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现代人应具备各种优良的素质,诸如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审美素质和信息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合理的专业教育,也需要合理的通识教育。因此,结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特点,艺术类高职院校应积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体化体系,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

(1)调查研究艺术类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分析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融合实施的策略及效果,在现状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中找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借鉴方向。

(2)调查分析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专业引领、市场化运作为主要特点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现状,在现状中多元化实践,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3)调查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现状,从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方法及途径,构建作品民族化、产品特色化、创意国际化的理念。

(4)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及持续发展状况等进行跟踪研究,并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的人文素养,形成成果来推广。

(5)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对通专结合下新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的服务机制建设,以及对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构建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

4.借助文化助推能力

如今,科技正处于由前科学时代向大科学时代转变,这就决定了科技发展模式要尽快地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转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体制之下,将高职教育理念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对接,将高职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与协同创新思维研究对接,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接,使十九大教育精神浸润高职教育体系,使艺术类高职通识课程内容及方法与时代需求、市场需求密切结合,具有提高职业综合应用能力、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功能,在研究视角上是一大创新。

(1)艺术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创新、可落地、有发展前景”等特点。

(2)学生在广泛吸纳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信息、技术、思想、行为”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意创作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提升作品或产品的价值和生命力,从而提升就业、创业、走向国际化的成功率。

(4)打破艺术职业院校重“专”轻“通”的传统观念,以人文本,以“通”助“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