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视角对大学生同性恋问题应有向度
2018-08-13刘博黄磊李文英
刘博 黄磊 李文英
内容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大學生为主的知识青年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伴随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加大,多样文化在思想领域上碰撞,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我国尤其在以学生为主的群体中广泛传播,其主体大学生中同性恋性取向的人群日益增大,卫生部公布数据同性恋约占我国总人口的4.23%。针对大学生群体共发放1000份问卷,显示大学生同性恋所占比例约为4.7%。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在面对各种同性恋负面信息,网络媒体的异化宣传,以及身边人求新求异的心理,大学生的思想尤其值得关注,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对少数群体的关爱,疏导,让大学生同性恋更好健全发展自己的人格,养成优良品格,更好面对人生和各种选择。
关键词:高校 思政教育 大学生同性恋
在思想开放技术进步的今天,国外各种思潮涌入中国,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趋势。“同性恋”在今天的社会尤其在高校之中,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1]在高校中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身份的认可以及排斥,两方面的态度都不同于以往,呈现更加开放的态势。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同性恋群体,综合素质高,接受能力强,处在集体生活中的大学生同性恋自律性更强,但集体生活催生了同性恋性取向人群的增长,而大学生同性恋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面对这更大的压力与困扰,这也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大学生同性恋现状分析
(1)数量:相对比例小,整体数量不断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潘绥珉教授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 在心理上不同程度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11.4%, 其中男生占7.9%,女生占16%[2]而在对千余名大学生的问卷中,同性恋比例约4.7%左右,有同性倾向的大学生约占11%,总体结果与卫生部发布我国同性恋人口约占总人口比例3%-4%大致相当,且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人数以及同性恋人数数量不断增加,知名同性社交软件blued公布,注册人员高达2000万人。
(2)特点:个体素质高,内控性强
大学生同性恋接受教育程度高,综合素质以及接受教育的能力要高于低龄化的同性恋群体;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以及认知上更具合理性,比高龄同性恋群体对待同性恋问题更加客观公正。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同性恋的内控性强,在面对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上,存在刻意隐藏和伪装的情况,一般群体很难识别一个人是否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社交手段不断更新,而大学生同性恋的内控性强,接受新事物能力高,能选择个性化社交方式,与同是同性恋的人群进行网络虚拟社交,进而产生同性恋集群现象,群体性及隐蔽性强。
(3)趋势:同性恋低龄化明显
在对100名男性大学生同性恋的调查中发现,超70%的大学生同性恋的形成期在中学阶段,而大学阶段只是同性恋性取向的显现阶段。高中性意识开始启蒙,而在我国相关的教育课程当中,缺乏正确健康的性教育课程,对于同性的喜欢和爱慕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和引导,性取向发生转变。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低龄学生能够从网络以及各种渠道快速了解同性恋群体,有的中学生甚至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时尚,由此获得高关注度,使得同性恋愈发呈现低龄化的态势。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同性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1)改善同性恋污名化现象
调查中同性恋人数约为5%,在日常生活中,公开且明显表示自己是同性恋的人不足1%。互联网打开同性恋个性化社交方式,摈弃了传统浴室场所的固定社交场所,满足了同性恋群体的社交需要,但初高中性健康教育缺乏导致大学生同性恋在社交活动中对相关疾病缺乏有效了解以及预防措施,社交性行为带来的污名化现象严重。
(2)控制同性恋相关疾病增长趋势
大学生同性恋大部分成年,拥有完全的民事能力,相关的网络技术开辟了同性恋的社交渠道,使得同性恋之间的交往更加方便快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陌生人到进行性行为时间可最大缩短到一小时以内,性行为的增加为相关疾病的增长提供了条件。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对性健康教育缺乏有效课程引导,大学生对性健康知识掌握不足,产生的“恐艾”现象以及约炮现象日益成为同性恋群体形象污名化的重要原因。对性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性用具的了解不够,缺乏保护,进行高危性行为,导致相关的疾病快速增长。
(3)有效疏导大学生同性恋心理问题
同性恋群体追求平等权利和地位诉求不断增加,深度访谈100名学生同性恋发现,选择出柜的人占16%,而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人达到87%,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公开同性恋表白以及公开出柜的同性恋人数逐渐增加。个人本位思想超越家本位思想快速发展是导致大学生同性恋心理需要现状的重要因素;寻求社会对大学生同性恋地位的认可以及对同性恋群体的尊重成为现今同性恋群体的基本现状之一。
当下大学生同性恋逐渐向自我实现需要方向不断发展。对群体权利追求的个人本位的独特性逐渐在家本位的情况下迷失,人类的生育行为并非仅仅源于生理冲动[3],仅仅是因为生理而改变性取向的大学生同性恋最终会因为家本位思想而选择放弃同性恋这一身份,接受形婚等方式。同性恋的社会边缘地位正在改变,以年轻人尤其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的网络的高速发展推进了社会公平理念的传播,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到支持同性恋者的行列中[4]。
三.多方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建设
(1)顺其自然,尊重个人性取向
大学生同性恋这样自我进行认知:“如同和多人爱喝可乐,可有人不喜欢,他们更爱喝牛奶,喜好而已,没有对错,强迫爱喝牛奶的喝可乐才有问题”。大学生同性恋将自己的性取向归结于对不同事物的喜好,虽然没有完全区分人和物的区别,忽视了喜欢对象存在的人的情感,但是这种比喻恰当解释了大学生同性恋基本的认知,在他们眼中自己的性取向不是一种病,仅仅是一种情感。可乐牛奶理论的实质是将性取向简单化,一般化归结于自身喜好而不是其他非正常因素。
面对这样的心理,思政工作需要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看待同性恋问题,正确引导大学生看待同性恋问题,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演讲及征文比赛,受身边人以及个性化社交方式影响,很多大学生开始承认自己是双性恋(具有同性恋倾向),大学生中受西方开放思想和传统思想对同性恋态度呈现极端对立,高校中应当重视大学生同性恋的思想政治工作,反对歧视同性恋,正确纠正同性恋倾向,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同性恋者,创造一个性文化平等开放的环境。
(2)科学普及性疾病相关知识
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性健康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同性恋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学应该开设相关系统的性教育课程,生理结构,两性文化,性自我保护,正确性观念等,普及性知识,培养大学生性文化,健康向上的性交际观,促进思想开放与行为文明相统一,思想素质与心理素质相统一。
(3)家庭学校,二元合理引导
大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要主动了解同性恋现象和文化,更新文化价值观念,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理智对待同性恋文化。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增强自身性取向的意识,提高辨别同性恋是非的能力。对于身边的同性恋现象以及同性恋者,要学会合理看待,辩证看待,学会正确认知,倡导多元文化包容。举办同性恋亲友相关恳谈会,让大众了解同性恋群体的想法以及他们家人的态度,让同性恋者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4)创新思维,建设网络综合教育平台
建立网络咨询室。大学生同性恋隐蔽性与群体性,内控性强,不愿意向他人面对面交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心理问题沟通。重视互联网新型渠道的帮助,开办心理辅导室以及网上心理聊天室,做好保密尊重工作,让感到极度抑郁和孤独的同性恋有倾诉的港湾和听取建议的场所。同时,可以针对这一话题开展讲座,教育大学生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从心理上调节自己失恋、家庭因素影响等情绪[5]。
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网络志愿平台,吸收对大学生同性恋有想法及贡献的群体,接受专业的心理以及相关工作的辅导,更好的帮助同性恋群体。在社会当中,人们对于同性恋的认识大多来自于网络层面,真正接触的同性恋很少,在网络中的同性恋形象被标签化,污名化[6]网络媒体以及新媒体传播对于同性恋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同性恋有关公众号以及名人微博有助于大家了解同性恋群体,应倡导客观公正的影视文学作品以及实事求是的客观报道。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irdEdition)[S].Washington.D.C.APA.1980.261.
[2]张延华.大学生同性恋现象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5):151-152.
[3]李银河,陈俊杰. 个人本位、家本位与生育观念[J]. 社会学研究,1993,02:87-96.
[4]李放,郑雪,麦晓浩,邬俊芳,王一博. 年轻男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2014,05:1204-1211.
[5]熊明洲,洪福昌,蔡于茂,彭景舆,吴肖冰,蓝丽娜,刘爱忠,冯铁建. 同性恋心理社会学成因研究进展[J]. 医学与哲学(A),2015,03:36-38+43.
[6]张格. 新媒体时代下同性恋群体形象去污化初探[J]. 新闻研究导刊,2016,05:36-37.
(作者介绍:刘博,宁波工程学院;黄磊,宁波工程学院;李文英,宁波工程学院硕士,讲师中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