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对个人言行的要求
2018-08-13张文燕
内容摘要:从人类日常交流的语言诞生之日起,语言与行为、说与做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关联。“言”与“行”之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重视。《论语》中多次记载孔子对于个人言行的言论。孔子主张个人的言行要严谨,要谨言慎行。在言语方面反对花言巧语与夸夸其谈,孔子认为要“讷于言”。在行为方面,孔子认为与说相比,做才是最重要的,要“敏于行”。言与行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论语》 个人 言行
纵观整部《论语》无非在讨论一个关于做人的问题,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孔老夫子对于我们做人的要求是做一个君子。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并且每次的具体要求都不尽相同,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呢?首先当然要从君子本身入手来探讨了。在《为政·第二》篇中,子贡问孔子君子是什么,孔子回答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动了,然后再说出来,这样的人就能够说是一个君子了。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最首要的就是言行一致、讲求诚信。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人没有诚信,不知那怎么可以。就好像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輗,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軏,怎么能够行走呢?跟车子一样,一个人做事情不讲诚信,也会寸步难行。所以,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讲诚信之外,更重要的是谨言慎行。《里仁·第四》篇中,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代的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所以,要少说多做。有一天,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道:“您假若不说话,那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少言能容于天地之间,有何况处身于市井之中呢?所以,一定要做到“敏于事而慎与言”。
做君子,除了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之外,还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其实,就是不要过多的重视物质生活上的享乐。在《雍也·第六》篇中,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身在陋巷,风餐露宿依然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孔子称赞颜回是有修养的人。在《述而·第七》篇中,也有关于贫穷与富贵的言论。孔子认为,财富如果可以求得的话,即使是做市场的守门卒也可以干。但若是做不正当的事而得来富贵,就好像浮云一样,便不要去做。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只要问心无愧,也有着其中的乐趣。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是要符合道义,通过正当的途径来取得,君子爱财需取之有道。
孔子眼中的君子需具备的更重要的个人修养就是能够自省,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孔子“日三省吾身”来反思自己有没有犯错,以便及时改正。在《公冶长·第五》篇中,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生活中很少有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人,有贤德的人才能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把平日对别人的指责用在自己身上就会很少犯过错了,把平日里对自己的宽容用在别人身上那么就会交到很多朋友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恕固然要终身行之,但宽恕的对象是要宽恕别人,而不是宽恕自己。对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些宽容,对自己的要求要多几分严苛。
然而,大多数的人往往善于发现别人的过错而不是自己的,甚至在明知自己犯了错误之后还要给自己找借口和理由开脱,而不是尽全力的弥补过错,及时的反思,以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出现。殊不知“过而不改,是謂过矣”,犯下的过错不及时改正,那就真的是过错了。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过失就好比日食月食,犯错误的时候不刻意去掩盖,每个人都看得见;更改了的时候人们还是会仰慕他。犯了错误及时的补救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人们还是会敬仰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贤躬身自省,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避免错误再次出现,这种态度值得后人学习。往往人们看重的并非是一个人是否会犯错,而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犯错之后过多的借口和理由不会有任何的帮助。虚心承认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这样就会取得自身的进步,同时赢得别人的尊重。
总的来看,《论语》中孔子在看待个人言行时,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个人言行在和于“礼”的基础之上,行为同语言表达要一致,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言语之间要谨慎、行动时要十分的敏捷,言行一致才能取信于人。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98
[2]钱穆.论语新解[M].中华书局,2002
[3]张正江.试论孔子的言行观教育及其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06)
[4]宋宁宁.孔子言行观浅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8(04)
(作者介绍:张文燕,郑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