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018-08-13王玉伟
王玉伟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理念。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核心,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基础性知识,但与实际的教学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析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小学生
一、情境式教学法的内涵
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情境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概括为:通过把教学概念、公式和运算融入具有实际意义的生动的故事中,令小学生的情感与之共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让小学生去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情境式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趣味化,同时保证一定的真实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1.单一性的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是以重复性的教学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存在局限。过多的问题情境虽然在短期内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但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在数学中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欲望存在负面影响,学生会感到数学的单一性和统一性,并逐渐失去学习欲望。
2.学生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可以将学生按照学习类型分为三种:积极型、被动型和消极型。积极型学生的学习态度较认真,自主思考意识较强,会主动分析问题,课堂互动较多,但此类学生较少。被动型的学生在教学中的比例最大,这部分学生因思维、性格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虽然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在学习模式上基本都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欲望较低,脱离教师或学校的管理很难进行有效的学习。消极型的学生则因为种种原因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逐渐产生排斥或抗拒学习数学的心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方式
1.创设具有实际价值的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以具有实际价值的简短故事代替以往的数字和单一语句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创设的基础是实际的价值,核心是学生的需求。
很多数学教师在最初创设问题时,虽然加入了趣味化、故事化元素,但没有结合实际,问题缺乏真实性,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无法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将问题的情境创设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如学生家中桌椅等物品之间的几何问题、学生接触的游戏或喜欢的运动等。通过融入这些元素,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更多的应用机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
2.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个人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往往是枯燥和乏味的。学生分享和交流彼此之间的想法与情感是现代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把小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交流、探讨的教学方法早已存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点,教师设定的小组讨论的问题情境应注重其探究性或辩论性。一是问题结果的指向性,争取让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问题的丰富性,可把多个相似或相近的数学知识点融入一个问题情境中,即一个问题情境存在多个问题,一个学生负责一个问题,不同问题的结果会影响到下一个学生所负责的问题,以加强问题情境的故事性和连贯性为前提,让小学生融入问题情境教学中。
3.通过信息技术转变问题情境的创设模式
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是以教材和黑板为主要载体,小学生很难理解数学中各种知识的变化和转换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的想象力。
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丰富、快速和便捷,当情境问题涉及几何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几何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可让基础的点线面等几何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进一步加入实际物体,就可有效避免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因脑海中无法形成几何图像而导致无法理解几何知识的问题。例如,教师把小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入到问题情境中,如桌椅、床柜或玩具等与地面、墻壁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图像化,在使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师的引导能力。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表明了教学中心正向学生的需求转移,这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5(27).
[2]李继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实践研究[J].现代交际,2016(24).
(责任编辑:闵 婕 周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