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
2018-08-13毛春梅
毛春梅
内容摘要:近些年以来,后现代语境在文学中得到较多体现,西方后现代理论是将启蒙理性精神进行批判扬弃。后现代语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后现代文学通常是为了叙述而叙述,后现代叙事通常呈现出“不确定性”,其主题、形象、情节、语言均具有不确定性。卡尔维诺的小说叙事艺术富有多元化,本文从非线性叙述、元叙事、叙事人称方面进行研究,了解其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非线性 叙事人称 元叙事 卡尔维诺
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世界处于同一巨大语境下,从而使得后现代主义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解构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使得叙事学逐步发展到了后现代叙事理论阶段。卡尔维诺小说叙事风格较为多样化,而且卡尔维诺大胆突破传统,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并不断寻求新的叙事方法,使得叙事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1.后现代叙事理论生成语境
20世纪50年代左右,西方世界逐渐出现后现代现象,在80年代时,因哈贝马斯、利奥塔对其进行争论从而逐渐得到学界关注。伊哈布·哈桑在文学分析中认为,“后现代”并非虚构,而且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趋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伊哈布·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行而上的物理主义、达达主义,其是反形式分裂的、开放的、不确定性的等等。将其通过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进行表现,其特征比较容易概括,那就是“颠覆”,通过现代主义的文学实现叙事颠覆。西方后现代在现代主义、现代性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与西方文化传统具有紧密相连的特点,由母胎中撕裂,但内在人文关怀还是与整个西方传统保持一脉相承的联系。在此深厚基础上,虽然与传统存在撕裂,但也具有连续性,由此可使得后现代意识虽然存在颠覆性及消解性,但在其背后也赋予了丰富的、深刻的内容[1]。
在传统文学中,叙事学家将文本看作一个稳定的保持连贯性的设计,由此使得文本内容只是得到部分解读。在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中,应使得叙事作品中各个层面具有相矛盾的关系,使之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决不可使得叙事作品只是一个单纯保持稳定意义以及连贯性的设计。后现代主义文本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通过多种方法来延缓封闭、挫败期望、鼓励抽象,且具有嬉戏性,其呈现的态度具有多元化。因此后现代文本中可以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性”。此不确定性往往涵盖了多种元素,包括:主题不确定性、形象不确定性、情节不确定性、语言不确定性。在主题不确定性方面,其与后现代主义者在理性、信仰、道德、日常生活准则等方面出现的危机及失落具有严密相关性。“以前一向被视为一部作品的真正主题—爱情、死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今在读者眼中已经变得飘忽如幽灵而终于消失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已被艺术与它自身的技巧的关系所取代了。”如此导致后现代主义作家在创作时更加的随意、即兴、拼凑,且日益关注读者是否参与到了文学作品中,并对其进行创造。在后现代文本当中,涉及到的人与现实主义的人物即人并不相同,且与现代主义的人物即人格也不相同,此文本中涉及到的人是作为人影或影像而出现的。当后现代主义在显示出主体死亡、作者死亡的同时,也意味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发生自然死亡。语言作为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最重用因素,可上升至主体地位,因后现代主义具有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在文本叙事时,其模式同样具有不确定性。
2.卡尔维诺小说的叙事艺术
2.1非线性叙事
卡尔维诺小说创作中采用的非线性叙事方法是将片段进行有效组合拼贴,通常情况下是将一些并不相同的主题、经验、思考内容等按照数字排列方法进行拼贴,使之组合为一篇小说。
在小说中,其情节呈现出非线性结构,意味着文本内的一些情节难以保持有序性,反而较为紊乱,时间顺序呈现一定的杂乱性,而因果则被打乱,涉及到的人物与故事情节被逐渐淡化。非线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小说中的线性结构受到极为明显的冲击。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通过非线性叙事方式的应用,使得小说呈现出了多重结构。
《看不见的城市》中,马可·波罗对忽必烈讲解其所走访过的城市,在其见闻中涉及到了记忆、愿望、标志、名字、死者等方面。此小说在结构方面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框架,通过平等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片段来达到取代线性情节的目的,期间呈现出了自我生成、多重折射等较为明显的特点。卡尔维诺创作的《命运交叉的城堡》中,故事并无比较统一的主题,但涉及到的多个片断主题具有一定的明确性。作家在创作中通过垂直、水平、双行、交叉等排列方式进行故事的呈现,而且还希望能够通过斜方形、星形等多种框架,甚至三维立方体、多面体等组合来达到创作目的,由此表明思想的结构是非连续性的。卡尔维诺的其他小说,例如《寒冬夜行人》等通常均具有此類特征。
此类非线性叙事观念在极大程度上使得小说叙事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具备自身独特性,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当然也会使得读者对于小说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别。巴特认为此种类型的文本可称“可写的文本”,通过阅读,读者能够完成自我创作,并由此而得到快乐。所以通过非线性结构方式使得故事得到重新组合,可使得小说具有较高的表现力,由此说明卡尔维诺不断的对叙事观念进行创新,以便具有更为合理的叙事方式[2]。
2.2元叙事
卡尔维诺所创作的小说当中,有较多的叙事结构是通过大量叙述技巧来完成的,有时小说内容还涉及到小说创作技巧的讨论,由单纯关注小说内容,作品中展现的社会价值、历史意义等,而转变到关注作品本身涉及到的叙述语言、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等,而小说中的故事情节逐渐变得并非可靠、而且具有了虚假性,通过“露迹”、“拼贴”等使得传统小说发生了变化,其结构形式、写作规范等均发生了改变,使得人们了解小说是虚幻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卡尔维诺有意地使得叙述变得不再真实,由此表明文本存在虚幻性。因与后现代文化语境相契合,使得“元叙事”得到大量作家的重视,且将其加以运用,例如约翰·巴思、纳博科夫、博尔赫斯等均采用元叙事方法予以创作。元小说的虚构使得虚幻得以表现,可使技巧成为小说寓意,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又对此类虚幻予以表明,使得小说表现艺术与具体现实的相关性得到关注及思考,由此使用此类模式及规范背后存在的意识形态权威得到逐步消解,使得叙述者实际身份得以暴露,并公开加入叙述者自己的声音。《寒冬夜行人》充分演绎了“元小说”技巧。《寒冬夜行人》在叙事时应用了结构戏仿、主题拼贴、语言罗列等多种艺术技巧,通过主体故事穿插独立小故事的方式完成了嵌套式结构小说的创作,而且《寒冬夜行人》内的10个嵌套故事均创作了开头。在嵌套式结构小说中,通过传统嵌套式叙事结构与后现代片断拼贴进行有效组合,使得一部小说可以涵盖几乎所有小说类型和及文学主题。在嵌套式网状结构中,每件物品均为关系网的纲,对其进行关注的同时,会使得小说细节逐渐增加,且逐渐离题,导致小说主题大范围延伸。若话题可按照各自方向逐一发展,会包罗整个宇宙。《不存在的骑士》同样为元叙事小说,作品中的故事进程本具有客观性,但却通过“我”存在的主观行为而出现变化,使得读者了解到:原来此故事为虚构,由此达到自我拆台的目的。
2.3叙事人称
卡尔维诺在小说创作中通过想象、创造,使得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进行不断的转换,由此使得故事文本具有更高的表现力,也使得故事具有更高的生动性及深刻性,使得读者获得更为良好的阅读体验。卡尔维诺在叙事作品中曾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例如《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爵》、《宇宙奇趣》等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叙述自己的故事,而且可将“我”作为旁观者来叙述他人故事。如此使得叙述者“我”表现为双层价值:一是保持故事的可读性,二是叙述者可表明其心理活动,利于审美维度的增加。通过第一人称的使用,可将叙述推往更为理想的角度,使之更为自然、真实,保持个性,小说结构在构建时更为自如。卡尔维诺创作小说时还大量应用第二人称。例如《寒冬夜行人》中的“你”,其中“你”为主人公——故事中的男女读者;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你”为受述者忽必烈;在《宇宙奇趣》中,“你”为泛指,指向说话对象。卡尔维诺小说中的“你”在受述者、隐含叙事读者间进行游移,从而达到奇妙的叙事作用:使得文本与读者间无较远距离,可显著提高艺术感染力。卡尔维诺作品中也应用过第三人称叙述。但是为了使得故事文本具有更高的表现力,作者并不会单纯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而是通过第一、第二人称的叙述,使得作品内容更为丰富,读者可获得更为奇妙的阅读体验[3]。
卡尔维诺小说在主题方面具有多向性、内涵具有多义性,其创作的每部小说均在试图对结构、逻辑进行改变。因其对传统小说叙事方式进行了反叛,从而使之小说内容、形式等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卡尔维诺在小说创作中保持着形式的创新性及意义的多元化,使得其小说理论与实践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游戏精神,对于文学创作表现形式具有重要开拓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斌,陈志华.试析后现代语境中的叙事艺术——以卡尔维诺的小说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1-16.
[2]杨晓莲.轻逸之美沉重之思——《看不见的城市》与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J].2012(2):111-116.
[3]罗锡英.卡尔维诺的零时间与空间叙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6):16-19.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阳区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