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治疗晕动病的现状综述※

2018-08-13石炎萍王潇凡侯超峰杨丽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恶心耳穴气血

包 宇 石炎萍 王潇凡 侯超峰 杨丽萍 李 改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晕动病是机体在不适宜的运动环境刺激下,表现出以头晕、胸闷、心慌、恶心、呕吐不止、面色苍白,甚至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前庭和自主神经反应为主的症候群[1]。晕动病在发作时强烈的恶心呕吐等前庭神经植物功能紊乱,使人们在乘坐交通工具时非常不适,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于晕动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是“神经不匹配学说”“前庭冲突学说”“中枢乙酰胆碱递增学说”,三种学说都认为晕动病发作与前庭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2-3]。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苯海拉明、山莨菪碱等中枢抑制药、抗交感药、抗胆碱能药以及抗组胺药物,以抑制中枢神经,解除胃肠道的痉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在旅途过程中的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症状[4]。但是西药只能解除一时不适,不能从根本上纠正晕动病患者的易感体质,复发率较高,且患者每次出行前均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在长时间反复使用此类药物后会使机体敏感性降低,停药后反跳性增强,加重患者晕动的症状,甚至会出现口干、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晕动病的病因包括“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5],以及“脾胃气虚论”[6]。针灸、耳穴是中医临床治疗晕动病的常用方法。运用中医针灸、耳穴辨证治疗晕动病在临床已取得良好的疗效,能够显著减少晕动病发生次数,甚至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易感体质,且基本无不良反应。

1 晕动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概说

中医将晕动病归属于“眩晕”范畴。《医林准绳·眩晕》载:“仓卒之间,首如物蒙,心如物摇,招摇不定,目昏花,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恶心冲胸,呕逆奔上,得吐少苏,此真眩晕也”,与晕动病发病时情况极为相似。中医认为晕动病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髓海不足,气血亏虚及痰浊中阻,是该病的根本原因,旋转、摇摆、颠簸则是外在诱因,内因在外因的引动下导致机体气机逆乱,升降失和,脑失充养,痰浊上逆,上扰清空而发为晕动病。从中医脏腑辨证角度来看,素体脾胃虚弱与晕动病的发作有着密切关系。脾胃虚弱恰逢舟车的旋转、摇摆、颠簸而劳顿使脾胃虚甚,脾胃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则发为恶心、呕吐。脾阳不升,髓海失养,脾失健运,水谷不化,聚而成痰,上犯清空从而头痛、眩晕。

2 临床治疗晕动病取穴原则

根据晕动病平时不发,发后可愈,愈后如常人,发作时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的症状特点,临床针灸取穴治疗晕动病多采用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7]。结合“头为诸阳之会,脑为神明之府,神能驭气”的中医理论,临床取头穴,以调经脉之气血,升督脉之阳气,安神醒脑,从标治疗晕动病;根据晕动病发作时恶心、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取脾胃经脉循行路线上或经现代研究表明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穴位,以畅脾胃之气机、复脾胃之功能,健脾益胃从本治疗晕动病;结合“脾为生痰之源”“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的中医理论,临床将头穴与体穴配合使用以健脾醒脑、豁痰开窍,标本兼治。另外中医耳穴也广泛运用于治疗晕动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手足三阴三阳经皆上循于耳或别络于耳,故耳与五脏六腑,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根据耳穴的分布理论,人体的耳朵犹如一个倒立的胎盘,一般与头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屏与耳垂处,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所以临床多采用耳屏、耳垂和耳轮脚部位的耳穴进行按压或贴服治疗晕动病。

3 临床穴位治疗晕动病方法

中医临床在治疗晕动病时,多单用头穴治疗,或单用体穴治疗,或头穴配合体穴治疗,或采用耳穴治疗。总结出包括晕痛针、健脾醒脑、皮内针埋穴、阶梯习服联合针刺、耳穴贴压等多种治疗晕动病方法,临床检验效果良好。

3.1 单用头穴、体穴治疗晕动病 百会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四神聪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百会、四神聪都处于人之巅顶,是全身阳气聚集之处,具有调和阴阳、益脑安神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百会、四神聪浅表部位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针刺可以增加大脑局部的血液循环,清除脑组织在缺血缺氧状态下产生的自由基,具有改善脑缺血、保护脑组织的作用[8-9]。临床多用百会、四神聪治疗头疼、头晕。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并且对心率有双向调节作用[10]。翳风是疏风降逆、行气开窍的要穴。翳风和内关同用,有降逆止呕的作用。神阙(脐)是人体经脉气血运行的交通枢纽,皮下无脂肪,血液循环丰富[11]。针刺内关、翳风配合脐部药物贴敷,可以明显改善晕动病发作时患者心烦、心慌、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中渚是三焦经气血强盛之处,针刺此处,可以充养气血。委阳是三焦的下合穴,能够疏利三焦气机。中渚、委阳两穴合用,能够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化生之气血顺利抵达头面诸窍,改善晕动病发作期间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症状。

3.2 头穴配合体穴治疗晕动病 天枢、中脘是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也是保健要穴,有舒调肠腑、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的作用,主治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的下合穴,是十二经脉气血出入之处,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缓解胃肠的痉挛疼痛[12]。气海是宗气所汇之处,有补气、调气之功效,通过一定的补泻手法,可以统调肝脾肾三脏的气虚证,补益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关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之地,可以固阳补元气,培元固本,增强机体的正气和抗邪能力。现代研究发现,通过针刺天枢、中脘、气海、关元,对机体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都具有良性的调整作用,并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13]。天枢、中脘、气海、关元四穴合用以调理脾胃之气血阴阳,改善素体脾胃气血亏虚,配合四神聪和百会镇静安神,开窍醒神,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临床治疗晕动病的常用头穴、体穴及头穴配合体穴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临床治疗晕动病的头穴、体穴及头穴配合体穴使用情况

3.3 耳穴治疗晕动病 耳神门在三角窝中1/3的上部,具有镇静安神、开窍醒脑作用[22];内耳在耳垂正面中央,主治内耳眩晕症,耳鸣;交感在对耳轮下脚前端与耳轮内缘,主治胃肠痉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在耳轮脚消失区,主治胃肠痉挛,恶心呕吐,前额痛。临床研究表明:神门、内耳、交感、胃等耳穴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功能,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调节内分泌,激发人体内部反馈调节能力,维持人体功能的平衡和稳定[23]。神门、内耳、交感、胃在耳部分部清晰,易于取穴,穴位的药物贴敷或手指按压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易于晕动病患者在长期旅途使用。临床治疗晕动病经常使用的耳穴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临床治疗晕动病的耳穴使用情况

4 临床治疗晕动病常用穴位统计

在查阅大量文献后,依据论文发表的时间,将常用的穴位按照临床工作者使用年份进行查找,并统计出近20年来常用穴位使用的频次,最后进行穴位的收集、整理、归类,最终找到运用穴位治疗晕动病相关文献共18篇,整理以“四神聪”为代表包括头穴、体穴、耳穴的9个常用穴位。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临床治疗晕动病最常用的穴位的使用年份和使用频数

5 小结

中医认为晕动病发作时的头疼、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标,而素体的脾胃虚弱是本,故已发时宜治其标,未发时宜治其本。针灸一直是临床治疗晕动的常用方法,多选用体穴、耳穴、头穴进行针刺、穴位按压贴敷,标本兼治。通过查阅有关穴位治疗晕动病的文献资料,对穴位治疗晕动病的疗效进行考证,对其常用穴位进行收集、整理、统计,一方面为临床治疗晕动病提供思路;另一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针灸取穴,使针灸治疗晕动病更好地运用于临床。但由于穴位治疗晕动病的文献不足,所以检索到的相关参考文献有限,收集的穴位不多,且有些穴位存在取穴不便等问题。根据中医针灸学理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可供治疗晕动病的穴位很多,如“去痰之要穴”丰隆,“去湿之要穴”阴陵泉,以及“大肠募穴”天枢等,都对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腹痛有良好的疗效,且取穴位置方便,患者易于接受。但临床用其来治疗晕动病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晕动病从现代医学或中医学理论分析,其发病原因都较繁杂。因此在选择常规穴位治疗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晕动病的病因,辨证论治,不断创新,寻找患者易于接受的新治疗穴位,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细胞、分子亚显微水平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不同穴位之间比较或者不同穴位组合比较,以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恶心耳穴气血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The selection rules of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for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 data mining-based literature study
题出的太恶心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
补中益气汤联合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50例
穴位埋线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