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与道德品质

2018-08-11赵晓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教学难点身心健康道德品质

赵晓

摘 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生活变得日益富裕的同时,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重任。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难点;身心健康;道德品质

小学阶段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性格、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非常关键的,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而这些都有赖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而该课程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社会现象紧密相关,这就凸显出了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所以作为该课程的教授者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教学实践的途径,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1贴近生活、注重体验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

2走进社会、学会实践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设计,如教学《购物有学问》时,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让学生在观察中切实感受价格的秘密,亲身体验购物的学问。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也没有与社会脱离了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我们在实际教育时,应着力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看到事情的真实部分,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触及他们的心灵,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3组织讨论、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讨论,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防止形式上的讨论。

品德与社会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讨论,是品德与社会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的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掌握学习方法。品德与社会与现在开设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相比较,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1)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2)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①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③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

(3)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所约束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教师也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31.

[2]王文军.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9:86.

[3]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11):130-131.

[4]李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6,(06):226-229.

[5]韩绍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培训,2015,(21):138-139.

猜你喜欢

教学难点身心健康道德品质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汽车维修专业中多媒体教学应用分析
见微知著,从难点到亮点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内容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有效突破物理教学难点的几点尝试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