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受助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

2018-08-11唐清郑莉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

唐清 郑莉莉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许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在受资助的情况下也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这些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渐显现出来。对这类学生,我们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本文首先阐述了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进而分析当前受助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变现,再对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中职受助学生 积极心理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233-02

引言

作为中职学校一名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教师,我一直困惑于如何调动班级受助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在学校由于个人贫困受助而引发的消极心理状态,重拾自信和自尊,提高学习兴趣,确立崭新的职业人生,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则给予了我前所未有的启迪。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导向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方向,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贫困受助的学生了解自身优势、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笔者研究整理了相关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总结出中职受助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四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而中职学校对受助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是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自我品质,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二、当前受资助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外表争自尊,内心多自卑

自尊心太强,内心极度自卑,这是很多受资助学生的心理通病。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是自我存在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是受资助学生往往拥有比其他学生更加强烈的自尊心。由于感觉在经济上的贫乏,内心不免会产生自卑感,害怕被同学瞧不起,同时又渴望能够以其它途径来弥补自己在经济上的缺失,故而会表现出更加强烈的自尊心。

2.情绪忧郁、冷漠,对生活缺乏激情

受资助学生的生活条件是造成其身体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从身体上看,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导致其饮食质量较低、生活条件较差,身体素质也就较低。从心理上看,由于需要不断接受别人的帮助才能完成学业,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负担,害怕辜负别人又心有不甘,与其他同学相比又自惭形秽,所以逐渐对学习和生活都失了激情。

3.自我封闭,向往却逃避着人际交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融入集体,和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维系着个体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受资助学生由于感觉在经济上不如其他同学,因此在交往中往往害怕自己会被同学瞧不起,也会十分注意交往中同学的一言一行,这样疲惫的人际交往会让其逐渐丧失对人际交往的热情,但是同時又渴望有朋友,心理的双重矛盾加剧了这类学生的心理负担。

4.内心敏感,过度自我防御

自卑与自尊的双向作用之下,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和敏感。经济贫困是他们最大的痛点,害怕被同学瞧不起,所以很少提及关于经济方面的事情,并且由于内心的敏感和脆弱,对同学的话语和行为十分关注,自我保护和自我辩解的意识很强,对无偿的资助并不是十分愿意接受。调查中发现,约56%的经济困难学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约31%的经济困难学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三、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建议

1.打造团体辅导的“幸福心理课”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面向群体最广、形式最普遍、效果最显著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五个模块: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分别开设相应主题的心理辅导课,打造“幸福心理课”,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实现目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2.打造美丽校园环境的团体辅导氛围

学校遵循“总有一条路抵达心灵”的宗旨,营造优美的校园心育文化环境。在心理辅导室入口处醒目位置设置了主题宣传标牌,在绿草地和教学楼的显眼处设置了心育牌和横幅,为学校营造了“一墙一壁会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教育氛围,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文化素养受到了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感知、启迪心灵。

3.通过学校团体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度

在学校开展团体教育活动——五声教育,传递阳光自信。深化口号声、歌声、掌声、笑声、感恩声“五声教育”。创办阳光卡,制订阳光卡发放细则,推进阳光卡制度。通过每周一次的学生上台领奖,校长颁发“阳光卡”活动,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得精神,通过每月对阳光卡的统计开展兑换奖励积分、阳光青年评比,弘扬正气、树立标杆,营造人人争做先进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4.专题讲座,专家引领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邀请知名心理学教授们来校讲座、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学校面向教师开办专题讲座,如专职心理教师面向全校学生不分受资助或不受资助学生,都需要进行的沟通技巧、心理预防机制的讲座等。

5.建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中职学校针对受助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四方共同完成。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引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实现从“打骂式教育”转变为“赏识性教育”。同时中职学校与家长沟通时,对家长可以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与学校沟通。国家和社会通过加大对中职学校贫困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以及净化中职学校和贫困受助学生居住社区的环境等具体做法,为中职学校受助学生创造一个优化的、良好的、和谐的外部环境。因此,中职学校对受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和国家环境四者有机结合,构成合力,从而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社会、国家共同参与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首先,父母打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靠学校一方肯定是不够的,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中职学生毕竟还属于中学生群体,定期的家长会、教师家访不能缺少,教师加强与家长的通,对贫困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能够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这样家长就会努力为子女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对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是学校和家庭一起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中职学校受助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环境的发展程度对中职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的因素会促进中职生的健康成长,有的因素却有可能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制约作用。从促进中职学校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看,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减轻社会环境对中职学校受助学生的负面影响因素,就会促使中职学校受助学生心理健康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再次,国家为中职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条件,努力使教育救助政策转变为国家福利政策,加大以中职学校贫困受助学生为对象的慈善事业,强化针对贫困受助学生的国家保障机制。最后,学校需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当今社会,對中职学校受助学生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确保他们顺利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领导和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心理、生理各方面对中职学校受助学生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引导,在深层次上要理解贫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宣传,使之在个性、恋爱心理和情感、意志、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锻炼和发展。

四、结语

中职学校受助学生是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随着这些学生在中职学生中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多,这一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高低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中职学校贫困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国家、社会和中职学校的关注,而中职学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成为中职学校的工作重点,重视和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健康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吴俊林.中职资助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经验探讨[J].中华少年,2017(18).

[2]蔡燕燕.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7(2).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团体心理辅导
积极心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提高中职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设计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
团体心理辅导对五年制高职护理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小学生感恩习惯培养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