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交通客运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

2018-08-11纪静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

纪静华

【摘要】依据创新教育的背景,提出交通客运服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典型案例来实践教学。设计了启盟教学、一三一教学模式,培养双岗双职教师,实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关键词】交通客运服务 创新 人才培养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F542.6;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4-0295-01

一、实施背景

交通客运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秉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一体化教学虽广泛铺开,人才培养模式多走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层面。同时随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升级,交通客运服务专业除公路客货站场,逐步往高速公路、城市地铁、高铁、等交通方式发展,到2020年,全国交通站点服务管理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40万多人,本专业将肩负起培养更多更优技能人才,服务交通行业发展的重任。现阶段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充分利用资源服务经济社会、服务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传统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内容窄,多限于书本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拓展。如车站客流组织、客伤处理、火灾等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比较少。如火灾处理,学生抱着灭火器示范解说使用方法并配合压拔推几个动作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模式易造成和实际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技能,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场地。学生在课堂实训及岗位实习中难以完成对企业工作全过程的完整性体验,同时也导致学生知识链碎裂,学生专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培养达不到企业要求,培养学生的规格与企业脱节。

(三)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大部分职校学生接触真实工作环境时间晚,往往到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期才开始被动地适应、熟悉岗位,导致毕业生适应岗位时间长,甚至难以适应岗位;同时用人单位需要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增加企业负担。无论在哪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缺乏信心,动手操作和处理问题能力差。

(四)专业教师缺乏实战操作经验。交通客运服务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师资成为该专业发展的瓶颈,导致专业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训。

学校通过建设交通客运服务实训中心、高铁实训中心、智慧教室,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整合资源,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学校育人质量,树立交通客运职业教育的新标杆。

二、实施过程

(一)建设生产实训双融合平台

打造建设交通客运实训室、高铁实训室、智慧教室,满足了学生在交通客运服务工作中的票务管理、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等实训学习。

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科技公司就学生实训方面进行合作,配备先进智慧教室,安装高铁仿真教学软件、列车控制联锁系统行调软件。安装了闸机、人工售票机和自动售票机、安检门等车站设备。

(二)实施了“1+3+1”的智慧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是启盟教学。指基于专业认知的实践教学的入门阶段。新生刚入校学习,知识储备不足,对专业的理解十分有限,甚至部分学生完全没有地铁和高铁的乘坐体验。该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主要帮助学生“入门”,引导学生从“门外汉”变为“业内人士”。教学内容侧重于了解车站的布局、员工职业岗位,熟悉出入口、屏蔽门、自动售检票设备、各车厢的功能及车站车上的应急设施设备等较为直观、易于理解知识;教学形式以车站现场参观为主,辅之以校内实训室介绍、多媒体及互联网教学感知;教学指导既有学校专业任课教师,又有车站工作人员。

“3”指虚拟沙盘教学、虚拟现实平台操控教学、实训还原现场教学的智慧实训。虚拟沙盘教学是解决这是什么的问题。虚拟现实平台操控教学模拟现场任何情况,解决遇到状况怎么做?有几种正确的做法,做错了会出现什么后果。实现还原现场地将一线的局部现场搬到校内,让学生体验书本和虚拟与现实中应用和差距。教学活动通过独立的实训项目来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由于现场教学受到局限,票务、客流组织、行车组织等核心岗位难以实现顶岗实习,依托交通客运实训室进行独立的实训项目。票务模拟主要围绕票箱钱箱更换操作、故障处理、人工售票等岗位技能展开。大客流组织是运用大客流教学软件在可预见和突发的情况进行客流分析和培养应对处理等岗位技能。在实训过程中,我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8人,指导教师以任务工单形式布置任务。在任务工单完成的过程中,设置情境、角色扮演,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积极交流,团队意识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训还原现场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内讲座、现场指导的形式加以指导。灭火器使用,现场客疏散流等。学生在专家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操作,体验职业的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1”指现场实习反馈式教学。将学校里通过“虚拟+实训”的模式

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向经验转化的过程。根据学生岗位实习的反馈,了解学生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工作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实现学生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岗位的对接。

(三)“双岗双职”打造实战型教师团队

实训中心模拟企业经营,按照企业生产方式运行,实训中心专业课老师负责管理,中心负责人由系部主任担任,主任经理“双肩挑”,既是教学主任又是车站站长;教师“双肩挑”,既是车站员工又是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到中心轮流任期一个学期。通过统筹协调教学组织与企业运营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与生產任务相融合,生产的实际工作内容成为教学项目,生产、工作流程成为教学过程,使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为一体,实现生产和实训并举。

三、成果与成效

(一)建成交通客运实训室,实训室资源利用科学合理,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标准、生产管理体系。

(二)创新“入校即入站、上课即上岗”智慧育人模式,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提升了岗位工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三)推进了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亲身参与不同实践教学形式,得到企业领域专家指导有助于更新专业结构,及时获得领域内最新知识。

四、体会与思考

高铁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教学只有在不断探索,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要求在培养和培训模式上,除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外更要注重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将在交通客运服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俊辉,黎新华,丛丛,等.“三位融合、三层实训l”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9—71+72.

[2] 汪武芽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57-60.

[3] 董奇,张刚毅,孟勇辉,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和研究[J]陕西教育2014(7)69-70.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