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生资源,激活学生学习
2018-08-11陈见寿
陈见寿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资源,往往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巧用学生资源,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请看以下教学案例:
案例一:《儿童乐园》教学片段一
老师抱来一摞练习本。
师:老师要给3位新来的同学发练习本,每人发2本,一共要发多少本?
生:2本2本发,一共发3次,是6本。
生:可以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2+2+2=6(本)。
师:如果老师要给第一小组的10人,每人发2本,一共要发多少本呢?
生:2个2个数,2,4,6,8,10,…,18,20,就是20本。
生:算式是:2+2+2+2+2+…+2=20(本)。
师:(追问)你一共加了几个2?
生:10个2。
师:老师要是给全班每人发2本呢?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并说说列式的体会。
生:老师,算式太长了,都快写不下了。
生:太麻烦了。
师:像这样的加法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同学们觉得列连加算式太麻烦,是吗?今天我们就来改进它,看看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有没有简便的写法。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发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案例二:《确定位置》教学片断
师:现在谁能向老师介绍一下,你叫什么名字,坐在教室里第几组第几个位置上。
生1:我叫**,坐在教室里的第3组第4个位置上。
生2:我叫**,坐在教室里的第7组第1个位置上。
生3:我坐在教室里的第5组第5个位置上,我叫**。
……
师:同学们都有能就出看书的准确位置了,现在老师临时给同学们调一下座位(拿出座号卡片,多数为第×组第×几的形式)想一想你的新位置在哪,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如果遇到问题了,先研究研究,解决不了的讨论后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
生1:(8,4)表示的是是第8组第4个位置吗?
生2:(2, )的位置怎么找啊?
生3:( ,4)这个位置是哪呀?
(师将学生发现问题的三种形式的座号各拿出两个贴在黑板上)
形式一:第3组第6个 第8组第2个。
师:这种形式座号的同学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吗?
生:找到了。
形式二:(8,4) (7,2)形式的数对。
生1:我猜想(8,4)表示的就是第8组第4个位置。
师:还有谁手中座号形式的这个座号是一样的,你能说说你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吗?
生2:我们的座号是(5,4),我想我的座号应该是第5组第4个。
师:这是第几组第几个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由于它是用一对数来表示一个人、一个建筑或其它事物的位置,所以叫数对。前面的这个数表示的是第几组,后面的数表示的是第几个。
师: 黑板上第2组第5个这一位置用数对应该怎样来表示呢?
生:(2,5)
师:把括号里的2和5调换一下位置行不行?
生1:我觉得不行,因为我们手中的座号都是第几组在前的,换过来之后就反了。
生2:调换位置之后就是第5组第2个位置了。
师:通常第一个数都表示横向的数第几个,第二个数都表示竖着数第几个,前后位置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师:把你的座号用数对的形式表现出来。
形式三:(2, ) ( ,4)形式的数对。
师:黑板上还有两名同学的新座号,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吗?
生1:不能,因为这个“数对”中只有一个数字……
生2:我知道第一个同学的位置在第2组。
……
师:“数对”是通过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只有一个数是无法确定位置的,这两名同学的问题老师暂时也无法解决,你们两个先到老师这来等一下吧!其它同学拿着你的学习用具快速地到你的新位置上坐好。
师:找好位置的同学现在看一看你的新同桌是谁呀?他到底是不是你的新同桌,检查一下它的座号。如果确定他就是你的新同桌,就握握手吧,希望你们能友好相处。
生:(非常兴奋地握手、问好)
师:没找到位置的同学,你觉得哪个位置才是你的呢?你怎么想的?
生1:通过座号知道我是第2组的,而第2组现在只有第3个位置是空着的,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坐在(2,3)的位置上。
生2:只剩一个位置了,这个位置就是我的。
师:那是第几组第几个位置呀?
生(忍不住喊):第7组的第4的位置上。
……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边找数学、学数学,效果较好。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問题,但由找朋友而引出的座位纷争却让他们初步感受到:要确定位置首先要弄清确定位置的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朋友、根据座号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还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其中有三名学生的座号是数对形式,有两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矛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带着问题探索、研究知识,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使教学结构紧凑而且环环相扣,使学生思维得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