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效率之我见
2018-08-11张颖
张颖
教学效率是每一位一线教师终其一生追求的结果,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效率并不是单纯的高分,而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那么怎样提高短短四十分钟的效率呢?我个人有一些做法希望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一堂课的开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引入时,一定要让数学融于生活中,让学生产生兴趣。比如我在讲“百分數应用二”时,用水稻丰产的情境引入新课,这是我们农场的孩子最熟悉的,也是他们比较愿意了解的;在学校“按比例分配”时,我用民间充满智慧的、人人都喜爱的阿凡提的故事引入,伴着阿凡提之歌的音乐,同学们听着阿凡提的故事,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新课,也想和阿凡提的智慧比拼一下,于是探索在跃跃欲试下开始了。在教师备课时一定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比如读书、绘画、美术、音乐等等,让学生感觉不枯燥,而且有用,从而才能让学生用心、主动去学数学。
二、操作
数学中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在课堂上老师靠嘴说是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所以在授课的时候,要让学生多多操作。操作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运用较多,在学生刚学时间单位时,可让学生看实物,做动作,感受抽象的时间;在学习测量时,可让学生亲手量一毫米、一厘米、一分米,亲自跑一百米,走一千米,来体会长度,或用亲自抱,来体会质量;在学习周长和面积时都可以让学生操作;分数作为学生新认识的一种数,就非常抽象,如果让学生用长方形的纸,或圆形的纸折一折,体会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体会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也可以体会分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猜想
在数学学习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书本展示出来的或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对这样来的知识只是机械地接受,而不存在创造和创新,这需要老师的培养和帮助。在我的课堂上,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猜想解决新问题,这也是数学这一学科常用的方法,比如学图形面积时,学生最先学习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用直观的数方格的方法得到的,然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等积变形转化成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时我就顺势让学生根据这一转化方法,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等腰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时让学生猜想一点不难,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如进位加到进位乘,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等都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猜想得到。记得让我最意外的是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出了扇形面积公式和弧长公式,这两个公式是初中的学生最容易忘记的,这是死记硬背的结果;如果学生知道了公式的由来,忘记了也会推导出来的。教师上课时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那么他们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力就会非常强。
四、一题多解
比的知识是在小学毕业阶段学习的,在解决比的问题时,同学们已经储备一定的知识,所以大家就可以广开思路,运用多种方法解答。
例: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解法一:用列举法,这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易于理解,适合于成绩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具体方法是:先根据“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假设这两个数是2和3、4和6、6和9,再根据“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就可以得到这个数是46。
解法二:用归一法,根据“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可求出1份数是2,所以2份数是4,3份数是6,所以这个数是46。
在小学阶段分数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起了师生的高度重视,所以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很牢固。根据比与分数的联系,可以利用迁移的思想,把比的问题转化为分数的问题来解答。
解法三:迁移法,把“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分别改成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少1/3,用2÷1/3=6,先求出单位“1”个位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多1/2,用2÷1/2=4,先求出单位“1”十位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的数少总数的1/5,用2÷1/5=10,先求出单位“1”总数,,然后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分别求出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比十位上数的3/2多2,用方程设十位上的数为X,列式为:3/2X—X=2,求出十位上的数,最后得解。
对于这道题如果同学们能以上述方法进行思考,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起来,这样不但培养了自己的发散思维,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且在巧妙解题的过程中,给自己的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五、分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理解的分层教学是在课堂上做题快的同学完成老师的要求后,老师能给他们布置更难一些的题目,让他们在知识上进行拓展;而对于慢的同学就要让他们尽量完成基础的题目。
教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同时,它真的是一门艺术。让我们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