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8-08-11赵馨
赵馨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步伐的不断加深,在小学教育阶段,不仅仅注重学生自身成绩的提升,还需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发展优化的不够完善合理,各个地区的心理教育水平不一致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很不利的影响。本文从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引言
小学生由于其自身年龄小、心理不成熟、三观没确立等特点,在日常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普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是需要所有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去进行思考探究实践的。
一、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从专业的角度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心理专业知识的,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够胜任的,但是由于我国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从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不强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现阶段我国小学心理教育虽然比较普及,但是专业教师的缺乏就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是由一些教育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进行担任的,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其在面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时,也往往很难发挥作用。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不等同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现阶段一些学校还是会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为一谈。这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就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后,就不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就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在进行亡羊补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具有心理专业的独特的教学手段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包括对学生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还可以包括对学生德育、美育等方面教育的引导。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前提,但是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就看作是德育教育问题。
(二)从课程的角度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但是在小学阶段,学校仅仅为心理健康设置了一门课程, 让教师进行教学。这种教育形式不仅仅让教师的教学效果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还进一步的去刺激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不配合教师导致心理问题的爆发。自从我国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就导致了整个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发展缓慢。这种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仅仅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就让学生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积累,最后产生质变。一些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教师仅仅参照参考书,将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定义等教授给学生,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限制,很难理解这些心理专业概念,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让心里健康教育起到了反效果。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形式化,就导致了其缺失了心理课程的本质。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仅仅作为面子工程而存在,学生得不到真正的心理辅导。甚至一些学校由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不多,就让一些教师“兼职”担任,这种现象就导致教师的备课程度、专业程度不高,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变得模糊。其次,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不足,让教师很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良好的心理干预措施,没有全面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就得让学生对接受心理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从家庭的角度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筆者认为,从家庭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家长也逐渐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家长仅仅注重孩子的成绩的提升。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其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教育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良好沟通并且共同完成的。但是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工作忙等因素,就会导致家长没精力、没时间去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教育过程,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的事,自己只要保障孩子的生活质量就可以。这种错误的观念不但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受阻,还耽误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网络发达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接受了各种信息。小学生本身就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是非观,加上家长为了哄孩子给买的各种电子产品,就让学生过早的参与到网络社会中,这也是我国小学生“早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加强教师专业性,促进心理教育专业化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所在,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多学校将心理教育和德育教育混合的原因就是心理专业教师的缺乏,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转换自身的教育观念,重视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应该定期的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然后通过一些心理健康测试等来进行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健康情况的掌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预案等。
学校可以定期的组织教师的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大力度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进程。丰富教师的心理教育手段,不仅仅通过对话形式,还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形式来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对个别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心理行为、人际交流等进行引导,还要针对整体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将其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引导,这样就能够极大的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并且让学生能够通过交流来逐渐的完善自身的心理问题。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心理教育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让其明白心理健康相关概念,而是加以引导,避免心理问题的出现,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心理健康课程自身课程体系的不完善,就会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课程的完善,优化教学内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仅应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首先学校需要将心理咨询室应用到实际中,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句:“有问题可以来心理咨询室找我。”然后教师可以将一些具有正能量的事例进行积极的宣传,来引导整个学校风气向上发展。第二,积极应用谈话调查、问卷调查,阶段性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对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能够及时的干预,让教师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第三,针对性辅导,对于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教育,采取一些心理辅导和治疗手段相结合的形式,结合學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三)建立家校合作,注重家庭心理教育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形式也变得丰富了,从校讯通这种单向的沟通向着微信群、QQ群等双向自由的沟通,心理教师可以和班主任进行合作沟通,在班主任发现学生存在一些行为异常或者心理情绪的时候, 可以让心理教师首先进行观察,然后和家长进行沟通,询问家庭状况或者在家是否有同样的异常表现,由此来进一步的确定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心理健康微信公众号来让家长进行关注,可以让家长在这里反馈一些自身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困惑,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教育案例文章的推送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全面的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涵盖了外在的知识素质,更是包括了其内在的心理健康素质,小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一个健康的心理教育引导,就能够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心理将康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实际教育经验才能够胜任。在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正确的引导,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北生.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问题[J].理论教育,2016
[2]仪晓芹.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2017
[3]武辰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反思.[J].心理教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