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课堂策略
2018-08-11叶盼
叶盼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实施操作流程需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特征,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及创新潜能作为教学的目标,并将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地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个体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化,而小学生思维简单,逻辑性不强,学生对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消化,难以跟上教师的节奏,长此以往,便会堆积越来越多的学习难点,学生的学习日渐被动,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的成效,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学”方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问题教学思维发展而来,在杜威看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问题导学”方法具体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及学生学情,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助推器及中心点,借由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考能力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其具体的实施操作流程需要充分考虑小学数学课程的知识结构内容体系特征,将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及创新潜能作为教学的目标,并将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而教学活动也是始终围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开展,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地学习,促进学生发展。那么,基于“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课堂策略有哪些呢?
一、设计有效问题
小学数学是一门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的学科,其知识结构有着其自身完整、严密的逻辑性,每一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将为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小学生其自身的年龄、知识和经验等决定了他们的思维结构,可以说小学数学的逻辑结构和小学生的思维结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即相互联系,而且还密切相关,同时还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教师作为教学的指挥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数学课程教学之前,首先要认真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详细分析研究透彻教材,因为小学数学教材的出版,是编者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编写而成的,这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弄清教学重难点,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尤其是巧妙设计课堂问题,这样会使得教学目标更好完成,更深入的解决教学的难点。对于课堂提问,可以采取问题导学方式提问,它是整堂课的中心。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学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非常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对问题的设计链非常重要,需要把问题串联起来,才能帮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逐步提高。
二、创造问题情境
在“问题导学”方法当中,问题是整个课堂的中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问题串联起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经常性地进行互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实现获取新知识的动态性问题性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充分联系生活,結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用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及能力。教师还可借助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小学生本身好玩好动,对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极感兴趣,因而,借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重的心理特点,设置一定的悬念,巧设疑难,制造冲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导,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索并追求获取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情感发展数学能力。
三、启发学生思考
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且逻辑性强的自然学科,对于抽象思维不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教师借助提问,将教学的各知识点及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给学生的学习设定明确的方向,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当教师在课堂中呈现问题之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也得不到成熟的答案,甚至增加学生的挫败感,因此,教师需要在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全面地感知问题,思考问题。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设定思考的时间,当问题较难,可以适当延长思考的时间,并适当予以引导,给学生一定的提示和点拨,促进学生思考,当问题较易,可以适当缩短思考的时间,避免学生分心。对于学生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认真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并给予学生充裕的回答时间,即便学生中途有所停顿,也不应立即催促,尽量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身想法,同时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将自己的想法与回答问题学生的想法进行对比,对不同之处提出疑问,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小数乘小数”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是怎么变”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设定一系列问题链,促使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发现问题,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通过思考及探究,促进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