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18-08-11王国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德育

王国伙

【摘要】小学作为教育初级阶段,在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单一、陈旧,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要,迫切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德育的创新运用十分关键,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习成效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德育的创新运用进行分析,立足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对策予以实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德育 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27-02

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下,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素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社会型人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德育教育创新运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身心健康成长。但是,当前小学生进入校园后,由于年龄较小,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素养尚未成形,加强德育教育显得十分关键。故此,教师应该提高《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创新运用,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以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创新运用,可以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持,以便于推动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一)道德认知不全面

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很长一段时期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强调课程知识的讲述,注重学生智力的培养,而把德育放到第二位,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培养,主要是以习惯来培养,理念陈旧,导致小学生道德意识缺失,依赖性较强,态度有所偏颇等。在日常学习中,小学生由于道德认知不全面,作业抄袭率较高,作弊现象屡见不鲜,忽视教师的劳动成果。与此同时,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小学生见到家长后未能表现尊重态度,为了自身利益欺负同学[1]。种种问题导致小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匮乏,影响到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在这个阶段,需要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作用,树立榜样模范作用,言传身教,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教育熏陶,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德育运行机制不健全

纵观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省市颁布的文件,均强调学生德育教育为先,但是具体实践中德育教育却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缺少正确的认知。德育课程尽管说起来重要,但是实施起来却显得并不重要,所处境地十分尴尬,在这样的德育教育环境下,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大量实践调查可以了解到,当前小学道德教育政治化倾向严重,课改范围缩小,盲目的将《道德与法治》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教育理念滞后,认为传授知识仅仅是学校安排的任务,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匮乏,导致学生对德育教育缺乏深刻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较少,制约小学生的后续成长和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学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行为举止均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在学生心中是智慧的象征,占据着极高的地位。所以,教师应该在注重文化课传播的同时,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树立榜样模范作用,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从细节着手,尽可能提前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以身作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遵守时间意识;课余时间可以与学生积极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身看法和观点,尊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室中,帮助学生了解班级物品轻拿轻放,轻关门窗,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行为举止,学习知识的同时完善道德品质。

(二)结合德育意义有效教学

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情感和道德品质的有效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上觉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每节课特点针对性渗透德育教育内容,促使《道德与法治》与德育教育有机整合在一起。《道德与法治》中反馈了大量的社会事实,包括对社会真、善、美的歌颂,但也表达了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评与鞭策,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了解课程主旨内容的同时,更要在学习中提升道德情操。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秉承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和谐发展,互帮互助,和谐友爱,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思想的创新运用途径

(一)突出德育思想重要地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为了可以促进德育的创新运用,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德育思想的重要地位。《论语》中包含了深刻的儒家思想,其中有很多内容强调履行道德义务是知识学习的基础所在,德是做人的首要前提。通过实践证明,在教育中缺少德育则称不上完美教育,单一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德治不均衡发展,所以提高德育教育是当前首要任务。加强德育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素质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3]。学校应该提高德育教育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摒弃传统单一学科范围,促使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严于律己,肩负自身德育职责,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切实提升德育教育有效性,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传统美德宣传力度,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

面对社会新时期带来的挑战,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可以将儒家思想引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严于律己、克己内省,养成自律自省的习惯。和谐美满的环境,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基础所在,父母自身的道德觀念在无形中影响着子女的思想状况和道德品质发展。所以,家长应该注重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在学校大力宣传传统美德的氛围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长的有效配下,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德育素养,促使学生可以自我检查和自我改正,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提升德育教育成效。

(三)优化教学方法,推行多元化德育形式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创新运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为了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成效,应该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推行多元化的德育形式[4]。小学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小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直观教材。教师应该注重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充分发挥榜样模范作用,促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和保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趣味性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创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如QQ、微信、微博和网站等,可以将传统德育内容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多种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切身感受文化魅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在校园添加伟人雕塑,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足,切实提升德育教学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该提高德育教育重视程度,推动教育形式和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组织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31(02):14-18.

[2].佛山:首届粤渝湘三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讨会召开[J].中小学德育,2018,16(01):77.

[3]章乐.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22(01):9-14.

[4]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21(01):15-20.

猜你喜欢

道德素养道德与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媒体素养”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调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